北朝漢人四大姓,崔王盧鄭,扶植了鮮卑北魏,結束北朝一百年來的戰亂。
其中,尤以清河崔氏為尊。
清河在什麼地方呢?
先秦至北魏,清河設郡守處,為今日山東省聊城市,臨清市區。臨近清河的意思。
漢代,清河位於三州之交:青州、冀州、兗州。既為黃河下游平原,氣候溫暖潮濕,又有多條河道匯集。其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隨著五胡亂華對水路運輸的重視提高,逐漸成為中國不可或缺的經濟重鎮。
然而,本屬北朝領地的清河,在劉裕展開北伐之後,就成為了南北疆界的爭奪點。
清河崔氏,除了在北朝獨領風騷,同時也往南朝進發。
第一個出現在南朝劉宋史上的,叫崔諲,是三國時崔琰的五世孫。
基本上就是劉裕進攻清河時,這個世家大族的家長,帶著守城的將領官吏來投降的。
劉裕稱帝後,封四子義康為彭城王鎮守青徐,崔諲就進了義康旗下。
劉義康調動頻繁,崔諲則應該始終留在清河保護家園家族。
西元429年,宋文帝徵劉義康入朝為司徒,義康本欲請崔諲一同,但崔諲則要求留在清河,於是改任冀州刺史。
崔諲更舉自己的兒子為秀才,但後來聲名不顯。但我們已經可以看出,清河崔氏獨霸南朝冀州的樣貌。
南朝當然統治不到整個冀州,就像在襄陽置雍州刺史,代表性大於實際性啦。
宋文帝過世後,劉宋經歷內戰,由孝武帝劉駿繼位。清河崔氏沒有捲入內亂,但也知道這時需要重新讓人入朝分一塊餅。
被送到劉駿身邊的,名叫崔道固。
崔道固一上來,就擔任了太子東宮的重要軍職。
劉宋雖為南朝,但北府兵出身的劉裕會在彭城立宋,自有其道理在。
劉氏皇子,最受信賴寵愛的一批,通常要負責彭城(徐州)與江陵(荊州)的鎮守。
劉駿比較特別,他所駐紮過的,是襄陽跟彭城。雖然駐徐時間不長,但他身邊其實有不少交情非常好的下屬,都是這時加入的。
崔道固想必也有些後門可以走,很快的,他又轉為左軍將軍。
原本的左軍,是個風向雞牆頭草,本是東晉時反劉裕的家族,一度投北,轉又降南。剛開始跟著元兇劉劭,內戰時馬上轉往劉駿這邊。
這個長期放在身邊,劉駿都怕睡不安穩呢。
不過,崔道固在左軍上也沒待多久,清河崔氏根本不在乎南朝誰當皇帝,重點就是護著清河平安。
時冀州出缺,崔道固本想調回,但劉駿卻任命了過去北伐有功的坦(垣)氏接管。
崔道固只能領到旁邊的齊郡、北海郡太守。很想調回去但是事情好像沒那麼容易。
崔道固後又任北中郎將南徐州刺史新安王參軍。新安王是劉駿最喜歡的兒子,幾乎整個東壁江山都割給他管了。當然啦,這樣的情況下,他就是根本不會到當地上任。
作為參軍的崔道固想卡個位子,也卡不上。不過,還好他消息靈通,知道太子看新安王很不爽,趕緊又調走了。
沒多久,劉駿過世,太子劉子業登基,新安王自然被處理掉了。臨死前還說了那句名言:「願身不復生王家。」
崔道固本是太子班底出身,能幹又機靈,都說劉子業是個神經病皇帝,倒也待崔道固不薄。終於,劉子業圓了崔道固十多年來的夢想:任冀州刺史。還加掛寧朔將軍(平定北方的意思),鎮守歷城。
所以崔道固還有個很帥的名號,叫「歷城鎮主」。
帥在哪裡?帥在跟飛將軍一樣。
飛將軍其實不是漢人將軍號,是匈奴人的稱號。
鎮主也是北魏的「將軍」,不是南朝的。
崔道固之所以被稱為鎮主,就是因為他後來響應了叛亂。
其實就是宋明帝等人推翻劉子業,要穩定四方軍閥時,青徐冀軍閥不願接受。
崔道固舉兵,就是清河崔氏舉兵。
崔諲的兒子崔僧護,這時也在青州刺史麾下,奉命攻打建康。
有趣的是,清河周遭居民,也不想聽崔氏的了。
崔反宋,我反崔。
為什麼大家突然反崔了?這就說到三州軍閥在發什麼癲。
事實上,劉子業時,三州刺史均需聽命於義陽王劉昶。但劉昶在一年前因為被劉子業逼迫,逃跑到北魏去了。
這個時間點,就是北魏「以夷制夷」,要劉昶回來勸降三州刺史。其中徐州最大力支持降北……說真的徐州都降了,青冀不降也是被截斷而已啊。
異變陡生之際,清河崔氏就硬起來了。
這很難得看到的。
青州刺史下屬崔僧護不反宋了,帶兵回援崔道固。
由於青州跟冀州一樣,遭到了下面郡守的抵抗,於是局面突然變成徐州獨力叛亂。
而青徐也尷尬得要命,一邊跟劉宋打,一邊也全力抵擋北魏軍隊。
只有徐州開門接納了北魏。
劉宋朝廷也派出崔氏元孫,意圖說服清河崔氏投降。不過崔元孫跟隨的部隊在跟青州作戰時大敗,元孫也被殺了。
你看一下上面,清河崔氏本身就是異樣的團結。
崔元孫要是抵達冀州,結果如何還很難說,但他死在青州刺史手下?
這可比什麼詔書都有用。
崔道固大怒,下令歸順南朝。青州刺史也知道搞砸了,但這時投降已經是最後一個,朝廷要收點「損失」回來。
於是青州大開城門迎接北魏,然後殺個精光,好對南朝將功贖罪。
好棒棒,可你在前線啊。
北魏又已經接收徐州部分,開始對青州冀州大舉進攻。劉宋援軍被阻斷,兩州都只能孤軍奮戰。
冀州歷城隔年破,青州之戰則持續了三年,終於雙雙敗亡落入北朝掌控。
崔道固被抓回北魏,至此清河崔氏又往北魏合流。
這是發生在北魏孝文帝父親剛即位的時候。
但南朝崔氏也未斷絕。這邊還有個崔文仲,加入了南齊高帝蕭道成旗下。三州之亂時,崔文仲則是在徐州刺史那邊當主簿。
所以你說,世家大族有沒有在各地埋下棋子?別的我不敢說,南朝清河崔氏那是肯定有的。
崔文仲這支也不是孤家寡人,還有崔孝伯,崔延叔兩個夥伴。相信儒學水平如你已經發現了,這三個就是伯仲叔。
兄弟同心,其利斷金。
清河崔氏,就是這麼團結。
在三兄弟一起賣豆花……不是,一起協力作戰下,逐漸收復了淮北地區,希望能趁勝追擊。
皇帝劉昱收到戰報……
對,文仲的故事還是劉宋倒數第二個皇帝,當時蕭道成只是一個將軍。
劉昱表示,很有道理,且讓我挑選個對於徐州很熟悉的好將領來帶兵!
當時選了宗室之長劉景素,整兵欲發。不過劉昱對於大家這麼推崇劉景素覺得不太對勁。
剛好,劉景素手下一個將軍突然回到建康,舉發劉景素將要造反。
劉昱說,討伐他!
蕭道成跟四貴都說,沒的事,少發神經。劉景素也派自己的世子回來分說,以證忠誠。
劉昱雖是按捺下來,但征北一事也就此取消。
崔氏三兄弟(假的,他們不是親兄弟)失卻良機,就也加入了蕭道成篡位計劃當中。雖然很被蕭道成看重,但南齊基本國策就是「不北伐」。
後來文仲也是沒能發揮就過世了,蕭道成的兒子很好心的還追封他為徐州刺史。
南北分離的,還有崔僧護一家。
崔僧護的兒子,崔祖思留在了南方,也是結識了蕭道成。跟蕭道成的狗頭軍師王儉比起來,崔祖思是真正的士人世家。
關於建國之初的禮法制度,政策走向,崔祖思也很是發表了一些正規又有用的意見。
不過學者再好,難敵政客。
王儉立刻送上「收復清河失土,北上抗敵」的權位,崔祖思也只能放下建國大業,趕赴前線。
然後他就死掉了。
怎麼死的不知道,但應該不是戰死的。
還好,王儉針對的只是學者,不是崔氏。
終於來到南朝最後的崔氏,崔慧景。
身為最後一人,當然比前面的都年輕得多。
三州之亂時,崔慧景只是國子學生。後來轉為員外郎。意思是本來是學徒,然後變工讀生,都不是皇宮朝廷的正職人員。
再下一個職務,就進化成禁軍八校尉了。
聲明一下,不是我喜歡這種「機智」寫法,先說結果才說原因。
是《南齊書》本身就寫成這樣。
崔慧景的高升,就是因為他投靠了崔思祖,因而入了蕭道成的麾下。
蕭道成一度在打算進軍與北虜作戰時,崔慧景被推薦負責接應。後來雖未成行,但這個人總是被蕭道成記住了。
接應度支的任務,比上陣殺敵還要重要,這可是劉邦立下的規矩。
蕭道成登基前的最後一場大型內戰打完,崔慧景也得以進入蕭氏宗室底下工作。他可不是打雜了,是軍司馬,相當於軍師的任務職責,輔佐蕭氏親王鎮守西方。
蕭道成父子是從西線戰役起家的,對他來說,蜀漢的戰略價值,就像劉裕眼中的青徐那麼高。
崔慧景加官晉爵,成為西線第一軍師,守禦平亂。
作為地頭蛇,崔慧景也積蓄了不少財富。崔氏的家訓,他也是略懂略懂:今日蕭道成之愛,不能保障來日新皇帝同樣的信任。
蕭道成之子蕭賾繼位後,果然召回了崔慧景。
蕭賾的國策,是要將領臣子忠於國家,不是忠於他爸。所以因著蕭道成信任而上位的,都得「處理」一下。
然而,崔慧景本來只是被叫回來當黃門郎,皇宮打雜的,有夠羞辱人。
但很快就轉為禁軍羽林監,隔年又再次出外「輔佐」親王鎮州了。
這是因為蕭賾愛財。
沒有錯字,崔慧景就是把收集來的財富,捐贈給了「國家」。
國家就是蕭賾啦。
蕭賾時代的財政是很困難的,他爸本來就是戰功起家,雖然生活簡樸,幹打仗花的錢更多啊。
崔慧景就這樣,得到了蕭賾異樣的寵愛。進出朝廷藩鎮,就算因為母喪去職,也是很快就能回位。
金錢的魔力啊。
可蕭賾也沒有活多久。
新的皇帝是蕭昭業,不是蕭賾的太子,是皇太孫。當時馬上就有人告發,崔慧景常在邊疆,與北虜過從甚密。
哎呀,北朝崔氏頂呱呱,皇帝也是有點擔心,就召回來啦。
不過崔慧景很快的了解了一下狀況,原來皇帝是假,輔政蕭鸞才是正主兒。
錢,總要花在刀口上。
蕭鸞連廢二弟,自己登上寶座。北魏孝文帝立刻決定進擊,因而引發了曹虎事件。
前線用人,崔慧景也被任命為副將跟著支援鐘離戰線。此線大勝,崔慧景才開始得到蕭鸞信任。
戰事越演越烈,崔慧景率軍前往襄陽時,蕭鸞駕崩了。崔慧景與後來的南梁開國君主蕭衍並肩作戰,苦苦支持到北軍撤退。
因為,北魏孝文帝也死了。
這時前線的崔慧景卻聽說,繼位的蕭寶卷是個神經病,正在亂殺舊臣。
崔慧景被召還為禁軍,但也有專權之將,老慧景只能當個擺設。
危險了,慧景。
灑盡最後的魔法錢幣,崔慧景終於買到了一個出兵機會。過了長江,整頓兵馬後,崔慧景決定推翻南齊。
相關的故事,就留待之後再說。
總之,崔慧景起義失敗,但也揭開了南齊群雄割據之路。眾叛親離的崔慧景,被漁夫所殺。
南朝崔氏的故事,也就到這邊告一段落了。他們並沒有滅絕,仍以儒學大師的身分在後續的南梁出現。
或許,當年蕭道成重用的如果是崔祖思而不是王儉,會有更不一樣的南北朝風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