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蔣勳「美的解離」段落讀後感

讀蔣勳「美的解離」段落讀後感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最近偶然在下午翻動蔣勳《美的覺醒》這本書時,看到一段頗心有所感的內容,分享上來與讀者們一同細品--美的解剖是潑冷水的過程。

擷取了一段文字:

『比擬來講,如果「美」是一個美麗的女子人體,美學,則剛好是殘酷的解剖刀。

美學會把這個美麗的、讓我們陶醉感動的東西解剖到血淋淋,到最後你可能會覺得不美了……可是美學存在的意義,就是幫助我們用一個分析的角度,重新理解我們跟美的關係到底是什麼? 否則一旦陶醉在其中,我們就沒有能力再去分析了。』

這段內容對長年與文字為伍的我,不可不謂心有戚戚。「美」的確有分純粹的「美」與「美學」,這在我們看一幅漂亮的畫,或一部好看的電影,甚至諸多能使人認為美的萬物。當你於喟嘆之後,有人問道你哪裡好看? 這便是「美學的解離」的開始。

是構圖與視角取位得當衍生美感? 還是音樂與光影運行的流暢? 這個物件或動作的擺放原來有隱喻和編劇別出心裁的典故? …等。

一頭牛,早已與原來的牛差了十萬八千里遠。在美學評述者(解離者)的眼裡,就如同放在X光或顯微鏡下,是骨骼、肌理、分子與微生物。

但這似乎有些過於誇飾了,不過可以想見作家、藝術家、一切與文藝稍微沾邊的活動者,在創作和運行的過程裡,從來都不是一個「浪漫」的過程。

當美的堆疊與構建,從「骨架」開始,就將與「浪漫」愈行愈遠。甚至可能是一段痛苦的過程,因為一匹良駿之所以為良,牠總會一套好的標準。而能讓人眼睛為之一亮的美的事物,大概就在於他的公式自由許多。但這也並不會稍減在創作過程裡必經的一些磨礪。

而最後,藝術的創作者們回到初心,的確無非是為「美」這個字,為世界廣袤添色,兼蘊有部分自己的精魂、理念、企盼。但那份「精魄」要以超越「表象」的眼睛,才能看見、感知。

套於蔣勳該段文章的最後一句話:『非常奇怪的--美,是經由感官,可是它不鼓勵你停留在感官本身。』


#暢談導讀編輯隨筆

#蔣勳 #美 #美學 #藝術 #美的覺醒 #藝文工作者


Facebook粉絲專頁 :暢談文化

Instagram : ctalk_international

avatar-img
暢談文化的沙龍
17會員
37內容數
藉由繪本裡生動的語句與圖畫,輔以細緻賞析,時事延伸,與大小讀者共遊於燦爛翩韆的故事殿堂--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暢談文化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7月7日是「國際巧克力日」,是為紀念在西元1550年7月7日,可可豆被引進歐洲,自此為歐洲的飲食習慣文化上帶來炫風式的改變-- 不過在此之前,中南美洲擁有古老歷史的馬雅文明、托爾特克文明、 伊薩帕文明與阿茲特克文明,都已出現過使用可可的文化與習俗紀錄。
每次前往動物園,大家最關注的動物無非是熊貓、企鵝、獅子、馬來貘…。但身為陸地上最高的動物「長頸鹿」,因為總有更可愛、更值得關注的瀕危物種排在前面。雖然如此高大,卻正經歷「無聲的滅絕」(Silent Extinction)?​
1952年,年僅26歲的伊莉莎白二世繼任成為英國女王,並在1953年舉行加冕儀式。橫跨漫漫70載,女王已即位70週年。在6月2日英國迎來連續四天的「白金禧年大慶」。這也是英國歷史上首位度過白金禧年的君主。 本次的暢談講堂特別介紹專為女王登基而製作的「加冕雞」,與一起聊聊女王登基前後的這些那些小事。
2022年2月中旬,美國華府智庫「傳統基金會」公布年度「經濟自由度指數」(Index of Economic Freedom)報告,臺灣在亞太地區排名第3,名列全球第6,並首度躍升「自由」等級國家,是歷年來最好的成績。
「兒童哲學」究竟是什麼? 國際間越來越多人開始投入研究,並將「兒童哲學」應用於兒童心智的啟蒙與教育上。而台灣近年也開始有諸多學者投入「兒童哲學」的研究與應用。 6/6(一)「台北國際書展」講座上,潘小慧老師以【繪本與兒童哲學】為題,談論到孩童的思維特性、兒童哲學的目的,與「好的繪本」該如何用來引導.
曾經我以為輕鬆自在地朗讀一段故事是容易的,80歲的奶奶會說,才上幼稚園的小弟弟也會說。但書讀了十幾二十年的成年人們,卻彷彿有膠糊包裹住他們的咽喉與大腦,對我擺擺手說道:這是你們文學人的事,我做不來。 朗讀與說故事真的是文學人或老師才能做的事麼? 還是有什麼使自由的文字化為厲鬼,使人聞風喪逃與壓抑?
7月7日是「國際巧克力日」,是為紀念在西元1550年7月7日,可可豆被引進歐洲,自此為歐洲的飲食習慣文化上帶來炫風式的改變-- 不過在此之前,中南美洲擁有古老歷史的馬雅文明、托爾特克文明、 伊薩帕文明與阿茲特克文明,都已出現過使用可可的文化與習俗紀錄。
每次前往動物園,大家最關注的動物無非是熊貓、企鵝、獅子、馬來貘…。但身為陸地上最高的動物「長頸鹿」,因為總有更可愛、更值得關注的瀕危物種排在前面。雖然如此高大,卻正經歷「無聲的滅絕」(Silent Extinction)?​
1952年,年僅26歲的伊莉莎白二世繼任成為英國女王,並在1953年舉行加冕儀式。橫跨漫漫70載,女王已即位70週年。在6月2日英國迎來連續四天的「白金禧年大慶」。這也是英國歷史上首位度過白金禧年的君主。 本次的暢談講堂特別介紹專為女王登基而製作的「加冕雞」,與一起聊聊女王登基前後的這些那些小事。
2022年2月中旬,美國華府智庫「傳統基金會」公布年度「經濟自由度指數」(Index of Economic Freedom)報告,臺灣在亞太地區排名第3,名列全球第6,並首度躍升「自由」等級國家,是歷年來最好的成績。
「兒童哲學」究竟是什麼? 國際間越來越多人開始投入研究,並將「兒童哲學」應用於兒童心智的啟蒙與教育上。而台灣近年也開始有諸多學者投入「兒童哲學」的研究與應用。 6/6(一)「台北國際書展」講座上,潘小慧老師以【繪本與兒童哲學】為題,談論到孩童的思維特性、兒童哲學的目的,與「好的繪本」該如何用來引導.
曾經我以為輕鬆自在地朗讀一段故事是容易的,80歲的奶奶會說,才上幼稚園的小弟弟也會說。但書讀了十幾二十年的成年人們,卻彷彿有膠糊包裹住他們的咽喉與大腦,對我擺擺手說道:這是你們文學人的事,我做不來。 朗讀與說故事真的是文學人或老師才能做的事麼? 還是有什麼使自由的文字化為厲鬼,使人聞風喪逃與壓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