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3C要適度,避免眼睛受傷害,醫師圖解

使用3C要適度,避免眼睛受傷害,醫師圖解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raw-image

作者: 照護線上編輯部

文/高雄長庚紀念醫院 眼科教授暨近視防治中心主任、教育部國教署學童視力保健計畫主持人 吳佩昌醫師

一、近距離長時間使用3C產品對眼睛的傷害

近幾年來常見大家手機不離身,眼睛長時間盯著3C產品螢幕。所謂的「3C產品」指的是「電腦」(Computer)、「通訊」(Communication),以及「消費性電子產品」(Consumer Electronics),包括:電腦、手機、平板電腦等。

長時間接觸3C產品有逐漸年輕化及普遍化的趨勢,這樣的現象讓我們對國人視力健康感到擔憂,3C產品所帶來的健康危害,是不容忽視的課題。過度近距離長時間使用3C產品,眼睛不自覺用力,易導致眼軸拉長及近視度數快速加深,嚴重時會導致黃斑部傷害,增加視網膜剝離及失明的風險。除了近視風險增加以外,我們也應了解3C螢幕中的藍光對眼睛有什麼不良影響,以及有什麼方法可以保護眼睛與降低3C產品引起的危害。

raw-image

二、什麼是藍光?藍光過多對眼睛會造成什麼影響?

藍光在我們生活中無所不在,像是在電視、電腦、手機、日光燈中,無形中對我們造成影響。可見光分為紅、橙、黃、綠、藍、靛和紫光;而不可見光有紫外線、紅外線等,波長大於700奈米的稱為紅外線,波長小於400奈米的則稱為紫外線。

紫外線通常可被角膜及水晶體阻擋,對視網膜的影響較少。波長介於400到500奈米的藍光,是可見光中波長短、能量強的光。藍光會通過角膜,經水晶體而到達視網膜;藍光的能量被水晶體及視網膜吸收後,經由氧化產生自由基。若過度累積,造成細胞受損,進而導致白內障及黃斑部的傷害,視野可能會出現物體扭曲、變形或是對顏色感受異常。若未好好避免藍光傷害或及時治療,最終可能導致視力的永久受損。

raw-image

三、該如何保護眼睛,降低3C產品引起的危害?

近年來眼科病人數量持續攀升,且有年輕化的趨勢,在日常生活中預防及保護眼睛相當重要。

(一) 一定要適度休息,使用3C產品或閱讀30分鐘,就要休息10分鐘,可設定鬧鐘或APP提醒休息時間。

(二) 研究指出每週戶外活動11小時,一年平均可減少55%近視機率。戶外活動不僅可以減少眼睛肌肉緊張,也可增加視網膜多巴胺分泌量,進而抑制眼軸拉長,降低視網膜剝離機率。

(三) 使用3C產品時,螢幕亮度應調至最低可視亮度,或使用夜間模式、低藍光模式,並拉遠觀看距離,以減少藍光傷害。

(四) 不要在黑暗中使用3C產品。當人處在黑暗中,瞳孔會放大,有害藍光會直接傷害黃斑部,造成病變。

(五) 使用能過濾藍光及紫外線的螢幕保護貼,或挑選有檢驗認證標章的抗藍光眼鏡。

raw-image

(六) 挑選LED燈時,建議選擇色溫在4000K以下的LED燈,以降低環境中有害光進入眼睛。

(七) 當眼前出現大量黑影、視力突然變得模糊,或視野周邊有閃爍不停的閃光,請盡速就醫。

(八) 用阿姆茲勒方格圖(Amsler Grid)自我檢測:將檢測表格放在眼前30公分,盯著黑點看,先遮住一眼測試,再換眼測試。如果看到直線條,且每個地方都沒有缺損,則表示正常。若線條為波浪形、曲線,或線條缺損,可能是黃斑部病變的徵兆,請儘速就醫。

raw-image

護眼小秘訣:請問您單眼看方格有扭曲、變形或黑影的情況嗎?

指導單位:教育部

執行單位: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照護線上

諮詢專家:高雄長庚紀念醫院 眼科教授暨近視防治中心主任

教育部國教署學童 視力保健計畫主持人 吳佩昌醫師

諮詢單位:衛生福利部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

中華民國眼科醫學會

raw-image

※本文由 照護線上 授權使用,未經同意,請勿擅自轉載。原文出處 使用3C要適度,避免眼睛受傷害,醫師圖解

avatar-img
照護線上的沙龍
37會員
709內容數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照護線上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腸腸出狀況,治療不輕忽!緊張、壓力大容易拉肚子,腹脹、腹瀉、便祕或解便時感覺未完全排乾淨等,礙於多種腸胃道疾病都可能合併上述症狀,容易被混淆,究竟是單純的腸躁症,還是隱藏著更麻煩的問題?
「今天早上我的背又痛到不行!」小陳發出簡訊:「可能要請假…」 「你年紀輕輕,怎麼這麼容易腰痠背痛?」友人迅速回覆。 「可能是之前車禍傷到吧。」小陳寫著:「我本來也以為多休息就會好,偏偏每次都是起床的時候最痛。」
三十多歲小陳是位忙碌的上班族,好不容易盼到連假,準備跟未婚妻來趟浪漫國旅,提前預習蜜月,偏偏抵達飯店後,一陣腸胃不適狂跑廁所,接下來幾天只能關在飯店拉肚子,不僅假期泡湯,還浪漫盡失。小陳返家後,原以為是吃壞東西鬧肚子,但是腹瀉仍持續數週,最後就醫檢查才確診是潰瘍性結腸炎惹的禍。
張阿姨就診後得知來這是「下肢周邊動脈阻塞」,也就是俗稱的「腳中風」,屏東基督教醫院張雲德主任評估後認為要盡快處理。張阿姨接受微創手術,使用氣球導管擴張術將血管的管徑擴張開來,並使用塗藥球囊降低再次阻塞的可能。 術後張阿姨復原得很順利,很快又能回到公園運動,即使走4000公尺都沒有問題,相當開心!
「醫生,我的手好痛,每天起床都很僵硬,是不是血路不通?」王太太問。 「你的手指變形多久了?」醫師望著王太太明顯變形的手指問。 「這是因為我都用手洗衣服,才會變這樣啦。」王太太說。 「恐怕沒這麼單純,」醫師說,「我先幫你安排一些檢查,你有可能是類風濕性關節炎喔!」
王阿姨(化名)最近的尿量變少,經常感到疲倦、虛弱,到醫院檢查後發現腎功能僅剩不到40%,醫師叮囑:「接下來要好好注意,不然後來會洗腎啊。」得知腎功能變差的消息後,王阿姨的家人紛紛開始出主意,有人認為要進補,有人認為要限制飲食。究竟慢性腎臟病患應該怎麼吃?
腸腸出狀況,治療不輕忽!緊張、壓力大容易拉肚子,腹脹、腹瀉、便祕或解便時感覺未完全排乾淨等,礙於多種腸胃道疾病都可能合併上述症狀,容易被混淆,究竟是單純的腸躁症,還是隱藏著更麻煩的問題?
「今天早上我的背又痛到不行!」小陳發出簡訊:「可能要請假…」 「你年紀輕輕,怎麼這麼容易腰痠背痛?」友人迅速回覆。 「可能是之前車禍傷到吧。」小陳寫著:「我本來也以為多休息就會好,偏偏每次都是起床的時候最痛。」
三十多歲小陳是位忙碌的上班族,好不容易盼到連假,準備跟未婚妻來趟浪漫國旅,提前預習蜜月,偏偏抵達飯店後,一陣腸胃不適狂跑廁所,接下來幾天只能關在飯店拉肚子,不僅假期泡湯,還浪漫盡失。小陳返家後,原以為是吃壞東西鬧肚子,但是腹瀉仍持續數週,最後就醫檢查才確診是潰瘍性結腸炎惹的禍。
張阿姨就診後得知來這是「下肢周邊動脈阻塞」,也就是俗稱的「腳中風」,屏東基督教醫院張雲德主任評估後認為要盡快處理。張阿姨接受微創手術,使用氣球導管擴張術將血管的管徑擴張開來,並使用塗藥球囊降低再次阻塞的可能。 術後張阿姨復原得很順利,很快又能回到公園運動,即使走4000公尺都沒有問題,相當開心!
「醫生,我的手好痛,每天起床都很僵硬,是不是血路不通?」王太太問。 「你的手指變形多久了?」醫師望著王太太明顯變形的手指問。 「這是因為我都用手洗衣服,才會變這樣啦。」王太太說。 「恐怕沒這麼單純,」醫師說,「我先幫你安排一些檢查,你有可能是類風濕性關節炎喔!」
王阿姨(化名)最近的尿量變少,經常感到疲倦、虛弱,到醫院檢查後發現腎功能僅剩不到40%,醫師叮囑:「接下來要好好注意,不然後來會洗腎啊。」得知腎功能變差的消息後,王阿姨的家人紛紛開始出主意,有人認為要進補,有人認為要限制飲食。究竟慢性腎臟病患應該怎麼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