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想與你們一起討論《我的章魚老師》這部片中幾個與生態旅遊相關的議題。
《我的章魚老師》攝於南非的海藻林中,主角Craig Foster潛水時邂逅了一隻章魚,於是展開了長期的追蹤觀察。章魚的一舉一動密切牽動著Craig的心緒,Craig逐漸取得她的信任,並拍下了「章魚老師」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展現生命的韌性,讓觀眾一同見證章魚面對敵人時的精湛偽裝、獵食時的巧妙策略,以及她在生命的末尾交配、生育,直至死亡......
進入海藻林,Craig不再是外來的「訪客」
當Craig決定每一天持續地觀察章魚,他選擇不穿潛水衣,也不再帶氧氣瓶,讓自己盡量維持最本真的模樣。Craig透過攜帶極少裝備,來減少對環境的擾動,也能更直接的與自然接觸。他能輕拂海藻,感受海水的流動,以及體驗章魚觸手吸住肌膚的觸感,這讓Craig深受感動,他在片中說道:
「她教我去感覺,我是這個地方的一份子,而非訪客,
這造就了很大的不同。」
從章魚主動與他接觸的那天起,Craig這個人類在海藻林中的定位改變了,他不再被視為威脅,而是一同生活在其間的一份子,也因此獲得與自然最親近的體驗。
掠食者出現,人類該介入阻止?
紀錄片中,睡袍鯊(帶紋長鬚貓鯊)的出現威脅到章魚的生命,眼看著章魚要被掠食者獵食,Craig的心被緊緊揪住,面對介入自然法則的兩難,他數度想著如何阻止,雖然他有能力趕走掠食者,捍衛他關心的生命,但他最終選擇不介入、不干涉章魚的生命歷程。
這樣的決定清楚劃分了人類與自然間的互動關係,他心中的量尺並不是私己的愛,而是整體環境的生態平衡。生物群內,食物鏈制衡著各級消費者的數量,不同族群間的捕食,如鯊魚獵食章魚,促進了系統內能量的流動,使其能夠循環不息。因此,Craig身為系統外的人類,不干涉系統內各族群的消長,才是能幫助維持永續生態平衡的方式。
生態旅遊能產生的影響力
這部電影不訴諸道德,以罪惡感綁架觀眾,而是捨棄了塑膠垃圾充斥海洋、珊瑚白化等令人不安的畫面,娓娓說一個故事,帶觀眾探索生態的奧妙,令人心生嚮往。
If you want to inspire behavioral change and a deep understanding of our connection and influence on nature, we need to speak to people from an emotional point of view.
(如果你想促進行為改變,並使人們更了解我們與自然之間的連結,及我們對自然的影響力,那我們就必須以感性的觀點與人們對話。)
這句話是
The Sea Change Project將這個故事製成紀錄片的初衷,也是生態旅遊要能產生正向影響,所需要的前提。就像上一篇文提到的,很多人會質疑,既然生態旅遊對環境還是可能造成傷害,為什麼不阻擋人類進入大自然中,還給動植物不受打擾的環境?
其實已有許多研究指出,與自然接觸的經驗是培養「環境敏感度」的重要基礎。至少在這部紀錄片中,我們看到了,人類對自然產生好奇與情感連結之後,很可能更積極的保護其珍愛的生態環境,片中的行動足以證明。正因為Craig被海洋驚豔,對海洋的愛不斷推動著他,促使他向前邁進。每個早晨,Craig甦醒後總是想著章魚,好奇的想了解更多,他不僅找到了生活的意義,更投身The Sea Change Project,持續地透過生態旅遊教育的方式,增進人們與海洋之間的緊密連結。
人人都懂得數據與道理,但我相信,心底最柔軟的地方,最有力量。
《我的章魚老師》My Octopus teacher 可在Netflix上收看,歡迎大家多多了解The Sea change project為海洋採取的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