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好味小姐Yt頻道看動保議題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上一篇文和大家聊過微歧視的內涵,以及如何去發掘自己的內隱態度;先前也介紹過廖瞇的書,一本努力靠近、了解一個人的行動紀錄。

世界上有那麼多和自己想法相左的人事物,尊重與道德這類問題也變得很難以單一價值去解釋。但讀過這些理論與實踐之後,讓我思索了很多:在覺察了自己,並且明白對話的重要性之後,品德教育還可以怎麼延伸,與什麼議題連結?

 

我想,尊重的態度不僅僅適用在人類身上,而可以擴及萬物生命。因此,我閱讀了三本探討人與動物之間關係的書,了解人類社會看待動物的方式有什麼缺陷、又有什麼可以努力的方向。而與其論原則,我想試著把我所讀到的思考架構,套到Youtuber 「好味小姐」的貓咪系列影片上,與各位一起思考與評析。

 

關於好味小姐

「好味小姐」一家養了6隻貓咪,全都是領養來的米克斯。一開始,他們是由販售無鹽魚鬆起家,開啟了販售貓鮮食的事業,並以yt頻道作為內容行銷的管道。這個頻道以可愛、療癒的養貓日常為主題,定期更新生活vlog,或者一些有趣的企劃影片,像是分享養貓知識的「好味貓知識」、或是親人訓練系列「抱抱米香」。

她養貓、愛貓的方式、以貓的生活為主題拍攝影片,還有開發出週邊商品這些事,帶有什麼樣的意義,在動物保育的議題上,產生了什麼樣的影響?

 

抱抱米香企劃──真實互動,而不只是飼育與依賴關係

好味小姐養的其中一隻貓「米香」曾經是流浪貓,她不喜歡被觸碰、對人抱有恐懼因此時常展現防備姿態。陳璻安不喜歡這樣的疏離關係,想要有天能抱到米香、為她剪指甲,於是展開了四個多月的企劃,慢慢以食物與耐心嘗試與米香建立關係、並讓她習慣空間裡有人類。

一隻流浪貓原先對人類可能只有「必需」的關係:一個安全的居所、穩定的食物來源,純粹為了生存而待著,沒有互動。然而,好味小姐身為握有權力的一方,還是想要多做努力,為米香營造居家的安全感。她也在訪談中表明,她並不想強迫米香,因為「喜歡與接受(被人類觸摸)還是不一樣的。」

雖然這個企劃還沒有達到抱抱米香的目標,但好味小姐「人與動物共好」的願景,在每一天的努力之中,悄悄的在發芽茁壯。

 

廣大的貓奴們,你們鏟過屎嗎?

好味小姐的影片帶來娛樂價值,還有什麼?

黃宗潔在《就算牠沒有臉》書中將動物咖啡館分析為一種供人「零成本」滿足親近動物渴望的場域,人們不必承擔飼養動物的責任、不必了解動物習性,就能享受與動物互動的樂趣。

我認為好味小姐的影片也提供了這樣的價值,他們為觀眾呈現了貓咪「可愛」的一面,讓人們能夠透過觀看,感覺自己參與養貓的日常,同時可以不必承受被貓爪抓的痛楚、也不必處理排泄物的臭味。

然而,其實這樣的「可愛」,是被淨化過的,甚至可以說是只存於想像之中,看似離動物更近了些,卻沒有觸及到生命真實的模樣。許多觀眾可能會因可愛而開始養寵物,卻沒有思考過如何應對不可愛的真實面貌。

 

 

結語:好味商店──用商業改變習慣

以可愛的貓咪作為噱頭,營利販賣相關商品,可以嗎?

讀《就算牠沒有臉》時,一個有趣的故事讓我印象深刻:

臺灣籍旅荷藝術家羅晟文為了在不傷害動物的情況下製作羽絨衣,他每天都去撿自然掉落的鵝毛,慢慢累積了幾個月,才親手縫製出一件羽絨外套。

而最一開始,好味小姐這個品牌之所以會創立,也是一個逆反效率或效益的做法:為了身體不好的貓,親手炒製不加鹽的鮪魚鬆。

這樣為了動物好的初心,逐漸發展為成熟的商業,雖然染上了銅臭味,但換個角度想,為貓咪提供無添加物鮮食的堅持,也隨著品牌茁壯影響了更多飼主的消費選擇,進而提升更多寵物的福祉。


avatar-img
14會員
35內容數
你將讀到的不是書評,也不是影評,而是一些新的思考切入點。這裡會有對多元議題的探討,在梳理議題脈絡後,會由此議題為核心,進行延伸討論,談談相關的文學與影視作品對此議題有什麼樣的闡釋,也會從不同視角切入,分享不同作品各自有什麼樣的觀點,而他們之間又是如何對話。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雙眼皮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讀了《可是我偏偏不喜歡》之後,我想起了我的叛逆期。 十七歲,我第一次離家,到台北念大學,當時我第一次感受到自由,可以選自己喜歡的課,出門不用和任何人報備,玩到幾點都可以。那時我加入兩個社團,把社交活動排得滿滿的,交了男朋友,還決定暑假不回家,繼續住在宿舍,參與社團活動。
在臺灣這篇土地上,有多元的原住民族群,其語言和文化代代相傳,是重要的文化資產。 然而,在歷史長河中,原住民語言曾經面臨過不同時期的困境和挑戰。 本文將梳理自光復初期至今的數個時期,探討臺灣原住民語言教育政策的演變。
脆弱的相反不是堅固,是反脆弱。 人生更好的狀態是一種「在受到外力影響、受到挫折時,會因此獲得助益、變得更好」的成長心態,要讓自己具備反脆弱性,可以從兩個面向去改變:個人的心態,以及身處的外在環境。
看完《火神的眼淚》後,除了不平等議題,我還觀察到另一個值得在自己的生命中去思索的問題:當危急時刻來臨,該依循標準程序行動,抑或聽從心中的直覺? 為什麼S.O.P會成為許多人首要的決策準則呢?而那些不乖、選擇臨機應變的人們,又是如何衡量的?
「他們先是一個人,然後才是消防員。」--導演 蔡銀娟 《火神的眼淚》把消防員的艱苦日常濃縮成戲劇,看這部劇時,像是獲得一張塑膠板凳,坐在基層消防員的辦公室、宿舍、以及救護車後座,看他們每一天的辛酸與無奈。
讀了《可是我偏偏不喜歡》之後,我想起了我的叛逆期。 十七歲,我第一次離家,到台北念大學,當時我第一次感受到自由,可以選自己喜歡的課,出門不用和任何人報備,玩到幾點都可以。那時我加入兩個社團,把社交活動排得滿滿的,交了男朋友,還決定暑假不回家,繼續住在宿舍,參與社團活動。
在臺灣這篇土地上,有多元的原住民族群,其語言和文化代代相傳,是重要的文化資產。 然而,在歷史長河中,原住民語言曾經面臨過不同時期的困境和挑戰。 本文將梳理自光復初期至今的數個時期,探討臺灣原住民語言教育政策的演變。
脆弱的相反不是堅固,是反脆弱。 人生更好的狀態是一種「在受到外力影響、受到挫折時,會因此獲得助益、變得更好」的成長心態,要讓自己具備反脆弱性,可以從兩個面向去改變:個人的心態,以及身處的外在環境。
看完《火神的眼淚》後,除了不平等議題,我還觀察到另一個值得在自己的生命中去思索的問題:當危急時刻來臨,該依循標準程序行動,抑或聽從心中的直覺? 為什麼S.O.P會成為許多人首要的決策準則呢?而那些不乖、選擇臨機應變的人們,又是如何衡量的?
「他們先是一個人,然後才是消防員。」--導演 蔡銀娟 《火神的眼淚》把消防員的艱苦日常濃縮成戲劇,看這部劇時,像是獲得一張塑膠板凳,坐在基層消防員的辦公室、宿舍、以及救護車後座,看他們每一天的辛酸與無奈。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成為父母的歷程是一趟自我成長的旅程,這篇文章探討如何以成長型思維應對親職挑戰。文章強調從「覺察自身」、「學習技巧」、「培養自發性」等面向提升親職能力,並藉由「減傷停損」、「情緒支持」等方法促進親子關係健康發展。最終,文章呼籲父母回歸初心,看見自己與孩子的真實樣貌,以真摯情感連結彼此。
Thumbnail
在忙碌生活中享受片刻寧靜:職業婦女如何輕鬆沖煮精品咖啡 兼顧工作與家庭的挑戰 對於初次接觸手沖咖啡的消費者來說,繁瑣的準備工作可能是一大挑戰。從磨豆機、手沖壺、磅秤到濾杯,這些器材的選擇和使用都需要一定的經驗和技巧。加上對水溫、研磨粗細、注水速度等細節的把控,往往讓新手望而卻步。
Thumbnail
這本書提供了很多關於面對未來人生未知困難的建議,以及如何藉由讀書來磨練智慧、獲得工作力和變現力。書中也結合了企劃書的概念,探討暢銷書的心理狀態和經濟活動的關聯,提供了富有洞見的資訊。這些內容對於關注個人成長和商業領域的讀者來說都非常有價值。
Thumbnail
如果說不該用是非對錯、善惡去定義任何人。那麼該如何分善什麼是對的環境、對的人。既然不該有二元對立存在,我們接觸的人、所處的環境應該就是所謂的「有益於我」的。「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這句話很好的詮釋了內心的疑惑。 一切都來自於自己如何看待身邊的人、事、物。分別心也是由既定存在的價值觀形成的。在自己的
Thumbnail
 我們每一個人都有屬於自己對於人、事、物的不同看法,而此種看法,大多是後天養成的,乃至「習性」取代了「本性」。於是,人間便分出了善惡、是非、美醜、好壞、尊卑等等的不同立場。「習性」既成,代表「認知」已然深化,深化後的認知又會形成「固執」,一旦固執到了極點,即便與外界觀感不符,也很難有所改變。
Thumbnail
身處於二維的世界。我們經常用是非、對錯、好壞、美醜來定義生活中許許多多的人、事、物。 是我們深處於這個世界的共通語言及維持社會正義、道德標準的方式。 讓我們能明白對方所要傳達、表達的意思、理念。但真的重要嗎?有標準答案嗎?都來自我們自己如何看待及解讀吧!是一種意識形態、本能的反應,不一定得要照單
Thumbnail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那是誰的孩子?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親人,也是最親的親人,自然也是影響最深的親人。不過,人生是階段性的;孩子也是會成長的。大多數的父母並不會突然就意識到孩子逐漸成為「自己的」而非「你的」的孩子,如同大多數父母是在成為父母才逐漸意識到父母的角色及責任。 在成為「自己的」
體驗什麼樣的愛?真愛、無條件的愛,而非「被算計過的愛、恩情、感恩路線的責任但不是愛情」
Thumbnail
世界上有那麼多和自己想法相左的人事物,尊重與道德這類問題也變得很難以單一價值去解釋。但讀過這些理論與實踐之後,讓我思索了很多:在覺察了自己,並且明白對話的重要性之後,品德教育還可以怎麼延伸,與什麼議題連結?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成為父母的歷程是一趟自我成長的旅程,這篇文章探討如何以成長型思維應對親職挑戰。文章強調從「覺察自身」、「學習技巧」、「培養自發性」等面向提升親職能力,並藉由「減傷停損」、「情緒支持」等方法促進親子關係健康發展。最終,文章呼籲父母回歸初心,看見自己與孩子的真實樣貌,以真摯情感連結彼此。
Thumbnail
在忙碌生活中享受片刻寧靜:職業婦女如何輕鬆沖煮精品咖啡 兼顧工作與家庭的挑戰 對於初次接觸手沖咖啡的消費者來說,繁瑣的準備工作可能是一大挑戰。從磨豆機、手沖壺、磅秤到濾杯,這些器材的選擇和使用都需要一定的經驗和技巧。加上對水溫、研磨粗細、注水速度等細節的把控,往往讓新手望而卻步。
Thumbnail
這本書提供了很多關於面對未來人生未知困難的建議,以及如何藉由讀書來磨練智慧、獲得工作力和變現力。書中也結合了企劃書的概念,探討暢銷書的心理狀態和經濟活動的關聯,提供了富有洞見的資訊。這些內容對於關注個人成長和商業領域的讀者來說都非常有價值。
Thumbnail
如果說不該用是非對錯、善惡去定義任何人。那麼該如何分善什麼是對的環境、對的人。既然不該有二元對立存在,我們接觸的人、所處的環境應該就是所謂的「有益於我」的。「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這句話很好的詮釋了內心的疑惑。 一切都來自於自己如何看待身邊的人、事、物。分別心也是由既定存在的價值觀形成的。在自己的
Thumbnail
 我們每一個人都有屬於自己對於人、事、物的不同看法,而此種看法,大多是後天養成的,乃至「習性」取代了「本性」。於是,人間便分出了善惡、是非、美醜、好壞、尊卑等等的不同立場。「習性」既成,代表「認知」已然深化,深化後的認知又會形成「固執」,一旦固執到了極點,即便與外界觀感不符,也很難有所改變。
Thumbnail
身處於二維的世界。我們經常用是非、對錯、好壞、美醜來定義生活中許許多多的人、事、物。 是我們深處於這個世界的共通語言及維持社會正義、道德標準的方式。 讓我們能明白對方所要傳達、表達的意思、理念。但真的重要嗎?有標準答案嗎?都來自我們自己如何看待及解讀吧!是一種意識形態、本能的反應,不一定得要照單
Thumbnail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那是誰的孩子?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親人,也是最親的親人,自然也是影響最深的親人。不過,人生是階段性的;孩子也是會成長的。大多數的父母並不會突然就意識到孩子逐漸成為「自己的」而非「你的」的孩子,如同大多數父母是在成為父母才逐漸意識到父母的角色及責任。 在成為「自己的」
體驗什麼樣的愛?真愛、無條件的愛,而非「被算計過的愛、恩情、感恩路線的責任但不是愛情」
Thumbnail
世界上有那麼多和自己想法相左的人事物,尊重與道德這類問題也變得很難以單一價值去解釋。但讀過這些理論與實踐之後,讓我思索了很多:在覺察了自己,並且明白對話的重要性之後,品德教育還可以怎麼延伸,與什麼議題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