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稱佛名與參究公案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2 分鐘

淨土門「專稱佛名」與禪宗「參究公案」 (象山慶2022.7)

天下大勢,或分或合,各有因緣,順之則安,逆之則難~隋唐「禪、淨」各立其宗,各修其法,各接其眾,……後代卻有禪淨雙修(合流)、攝禪歸淨的趨勢,在禪門或有必要(振衰起敝、借淨參禪),在淨宗則無須(加油添醋、攀龍附鳳),禪門的「參究」念佛,或類似淨宗的「實相」念佛,屬於「理一心」的功夫,但淨土從(善導大師)立宗以來,即以「信願持名」為正宗,「往生極樂」為目標,此乃其不共他宗之特色;禪門之參「念佛者是誰」,既(於彌陀、淨土)無信願,亦(求開悟、證真)不往生,既無關乎「本願稱名,凡夫入報」之淨土宗旨,又可能淆亂淨業行者「老實念佛,莫換題目」之知與行,因此,不可取、亦不必須;然而,時至今日,教界仍有倡導禪淨圓融及參究念佛,而其徒眾之無知者,甚至以此自高而看輕「口業稱名著相求生」[1]者,此既非古德祖師之本意,亦非淨土念佛之真諦,故於此略作分辨,與蓮友分享。

隋唐「東山」禪及北宗神秀、淨眾無相之時,「習禪」與「念佛」已結合。後因南宗禪興盛,與淨土分隔;其後,永明延壽四明知禮的「唯心淨土,自性彌陀」,在思想上疏通;臨濟宗「看話禪」在實踐上融合,參禪與念佛都須有個「敲門磚」(話頭、佛號),乃得一心。而而湊合「禪、淨」,提出「參究念佛」及「念佛者是誰」的可能是白蓮宗,調融「禪、淨、教」三家,以一句「阿彌陀佛」普應群機,倡說「本性彌陀與正法眼藏,名雖有異,同一真如本性。」其領導人物東巖祖誾優曇,都是禪、淨中人[2]。

元明以後,佛教界之禪淨合流或攝禪歸淨者,頗盛行參究「念佛者是誰」公案,元.智徹斷雲禪宗決疑集》云:

或有參無字者,或有參本來面目者,或有參究念佛者。公案雖異,疑究是同。

《蓮宗寶鑑》卷二<參禪念佛三昧究竟法門>:

欲參禪見性但依此法,要於靜室,正身端坐。掃除緣累,截斷情塵。瞠開眼睛,外不著境,內不住定,回光一照,內外俱寂。然後密密,舉念「南無阿彌陀佛」三五聲,回光自看,云「見性則成佛」畢竟那箇?是我「本性阿彌陀」;卻又照覷看「只今舉底這一念」從何處起?覷破這一念,又覷破這覷底是誰。

至於明末四大師的觀點如何[3]?《紫柏(真可1543-1603)尊者全集》法語卷2云:

念佛求生淨土之義,義在平生持念,至於臨命終時,一心不亂,但知娑婆是極苦之場,淨土是極樂之地。譬如魚鳥,身在籠檻之內,心飛籠檻之外,念佛人以娑婆為籠檻,以淨土為空水,厭慕純熟,故捨命時,心中娑婆之欲,了無芥許,所以無論其罪業之輕重,直往無疑耳。倘平生念佛雖久,及至捨命,娑婆欲習不忘,淨土觀想不一,如此等人,亦謂念佛可以帶業往生淨土,以義裁之,往生必難。……古德曰:「先了身心非有,此智既開,專心念佛,求生淨土,九人念佛,我敢保他無一人不生淨土者。」

據此可知真可之淨土論如下:肯定「淨土是極樂之地」,若能平生持念,臨命終時,一心不亂,必可直往。;若念佛雖久,而「娑婆極苦」不知厭,「淨土極樂」不能欣,厭欣之心不真切,或難以帶業往生;因為,「法性不明,則情關不破」、「身心執受,不能消釋」,則可能「口念彌陀,神馳欲境」;應先以毗舍浮(一切自在覺悟)偈[4]「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覺了法性之無生,破此身心之執受;並以持偈之心,持阿彌陀佛(名號),專想西方,「至捨命時,則娑婆欲念,不待著力然後始空。」也就是以淨心、去執為先,而念佛為其次。這是以自力修行而說淨土教,且對「念佛往生」有所疑,其(法語卷3)「盲師資七大錯」有云:「若染心人可生淨土,則名實相乖,因果離背;……若全淨心生者,心既全淨,何往而非淨土,奚用淨土為?如是以為念佛一著子,能勝參禪看教,豈非大錯!」因此,「參禪」勝於念佛,「念佛」乃方便法;由上可知,紫柏真可雖不反對淨土,卻是「以禪攝淨,淨土非究竟」。其修行重點在以佛號、咒語、法界、唯識、毗舍浮佛偈為參究之話頭而「證悟自心」[5], 其「淨、染」之論偏於自力解脫,乃至「念佛」求生亦須「淨心」的功夫,平日若不能看破放下、自淨其心,臨終之際,業種現行,如何與佛感應,談何往生淨土?真可以禪救禪,雖讚歎淨土,而心在禪宗:故特顯唯心以消解西方,以「即心即佛」之理自肯心自許,重在自力解脫(與塗毒居士):「須是自家拼命掙著,不然是自要沉沒,雖千佛出世,也難救取。」其<阿彌陀佛讚>云:「是故殊勝超一切,生其國者皆不退;我若發願祖無量,我即彌陀真骨肉。」「悲智不從心外生,自強勇猛亦心力。如是觀察了無疑,我即彌陀最初師。」淡化了阿彌陀佛本願的他力救度。[6]

憨山德清(1546-1623)《淨宗法要》<示念佛參禪切要>:

念佛審實公案者,單提一聲阿彌陀佛作話頭,就於提處,即下疑情,審問「念佛的是誰?」再提再審,審之又審,「見者(這)念佛的畢竟是誰?」如此靠定話頭,一切妄想雜念,當下頓斷,如斬亂絲,更不容起,起處即消,唯有一念,歷歷孤明,如白日當空,妄念不生,……寂寂不落昏沉無記,惺惺不落妄想;惺寂雙流,沉浮兩捨,則身心世界,當下平沉,如空華影落,十方圓明,成一大光明藏。如此方是到家時節,日用現前,朗朗圓明,更無可疑,始信自心本來如此。

又<示沈大潔>:淨土有上品上生,未嘗不從離念中修,若是念佛,至一心不亂,豈存念耶?但此中雖是無二,至於下手做工夫,不無巧拙,以「參究」用心處,最微最密。

<示西印淨公專修淨土>:念佛豈不是「出生死」法耶?參禪者多未必出,而念佛者出生死無疑。所以然者,參禪要「離想」,念佛專在想;以眾生久沉妄想,離之實難,若即染想而變淨想,是以毒攻毒,博換之法耳;故參究難悟,念佛易成。……惟此淨土法門,世人以權目之,殊不知最是真實法門,但在人之念佛心切不切,志決不決耳。

<示修淨土法門>:念佛必要為生死心切,先斷外緣,單提一念,以一句阿彌陀佛為命根,念念不忘,心心不斷,二六時中,行住坐臥,拈匙舉箸,折旋俯仰,動靜閑忙,於一切時,不愚不昧,並無異緣。如此用心,久久純熟,乃至夢中亦不忘失,寤寐一如,則工夫綿密,打成一片,是為得力時也。然一心專念,固是正行;資以觀想,更見穩密,佛為韋提希,說十六妙觀,故得一生取辦。

憨山大師對單純的「持名」念佛,似有保留;雖以「一句阿彌陀佛」為題目,而「單提一念」「念念不忘」,或許重在「憶念」而非口稱;前文云「參禪要離想,念佛專在想」,「上品上生,未嘗不從離念中修」,因此「做工夫,以參究用心處,最微最密」;此處又說以「觀想」為助行,更穩當;這可說三句不離禪家本色,以「觀心看淨,證妄還真」為念佛行,故雖在明末「攝禪歸淨」之流,而不列為淨土宗祖師。

對念佛往生的「理論」與「實修」貢獻較大,而被尊為淨土宗祖師的是雲棲袾宏(1535--1615)與藕益智旭(1599-1655)。《雲棲淨土彙語》<答餘姚孫居士大珩>云:

今當於妄想紛飛時,只輕輕舉佛一聲,即住了,看他「是誰念佛?」久之念起,又如是舉,如是看,念若不起,只看著。

《禪關策進》與《皇明名僧輯略》白蓮宗(優曇普度)提云:

「念佛者是誰」?或云:「那箇是我本性阿彌陀」?謂是「攝心」念佛,「參究」念佛。

袾宏校正、莊廣還輯《淨土資糧全集》<論參究念佛>云:

念佛之人,欲要參禪見性,須要於靜室,正身端坐。掃除緣累,截斷情塵。瞠 開眼睛,外不著境,內不住定,回光一照,內外俱寂。然後密密,舉念「南無阿彌陀佛」三五聲,回光自看,云「佛即是心」,心是何物?不得作有、不得作無。「只今舉的這一念」從何處起?覷破這一念,復又覷破這覷底是誰?參良久,又舉「南無阿彌陀佛」,又如是覷、如是參,急切做工夫,勿令間斷,惺惺不寐,如雞抱卵,不拘四威儀中,亦如是舉、如是看、如是參,忽於「聞聲見色」時、「行住坐臥」處,豁然大悟,親見「本性彌陀」,內外身心,一時透脫。

上引論述,多從「禪宗」立言,尤其晚明叢林以參「話頭」為攝教歸禪的方法,重視參究念佛禪,或可挽救「暗證[7]」及「空疏」之弊,因為一般禪人要直契「一念未生之前的本來面目」很難,不落於昏沈,則陷於入掉舉,若有「話頭」為依傍,可使精神集中在疑情上,不至於落空。再者,參禪若無明眼善知識指導、監護、機鋒,及印證,可能走偏(意識)、入魔(著相),或大妄語(未證言證),極其危險。

參禪與念佛,是兩種行門[8],「會通」只是一種權宜方便;學佛修行終須「一門深入」,有所取捨。從形式上,參究「念佛者是誰」的念佛禪,乃看話禪的衍變。晚明叢林的念佛禪,是禪淨雙修(合流)中主禪宗者,以參究為修禪念佛,差別在於「自力修行當下淨土」或「他力念佛往生極樂」。始自「東山」念佛禪,已用稱名念佛為直入實相的方便,中國禪宗對「念佛」的看法,始終是自力的「即心即佛」。

晚明叢林在念佛與參禪的關係上,並無共識。如《永覺(元賢1578~1657)和尚廣錄》卷29:「入門雖異,到家(悟自心)是同。……禪淨二門,應機不同,而功用無別。宜淨土者,則淨土勝於參禪;宜參禪者,則參禪勝於淨土。」也就是說,參禪、念佛各有相應著,在於「根機」的差異而無「法門」的優劣[9];但仍偏於禪門而辯護云:「但參禪到家者,無淨土之緣,似為稍異。然心光發明,已與諸佛氣分交接,何必淨土乎?天上人間,隨意寄託,絕諸欣厭,何不淨土乎?況欲親近供養諸佛,亦祗在一轉念之間而已,何難淨土乎?」「若參禪者亦如彼(念佛)之誠切,則雖(未悟而)止滯人天,取悟不遠;再出頭來,慧根頓發,超證菩提,未可限量。念佛而未悟者,雖得往生,終墮疑城胎獄之中,俟其情識陶盡,始得見佛,豈可勝於參禪者乎?」認為「念佛」也是「求悟」,若未悟而(帶業)往生,將墮於「疑城、胎獄」中;故不如參禪已悟者,「何必、何不、何難」於淨土?縱然今生未悟,若參禪之心誠切,不久之後必得取悟而超證,前途無量:「若大事發明之後,志欲親覲諸佛、或接引羣機,發願往生,無有不可,葢無生而生也。」整體而言,非念佛者所能勝。

以上,乃是禪門如是說;反觀「淨土」宗人,於念佛之外,有必要雜入「參究」為助行,以求「開悟」而得上品往生嗎?修淨土的人,「南無阿彌陀佛」聖號,時刻在心,就如參禪,一句接一句念去,若得「一心」,與念佛之聲融成一片,定靜、安詳、忘我,不須離此又多此一舉的起疑:「念佛者是誰?」施設這句子來參「話頭」,在淨土門,有些迂迴、雜用心;念佛就是直接了當的開口稱名,一聲一聲相續去,直到乘佛願力而往生。若不此之圖,卻刻意弄個「是誰」公案,也不是真的於此有疑,只是要離「心意識」參,不起念、不出聲、無形象、無思惟,似乎有什麼吞不下、吐不出「疑情」,悶在心中參來參去,以此為工夫、為過程;若總是不起疑,或疑而不成團、不破參,則耗時傷神而沒結果,又因此耽誤了、錯過了念佛往生的正行,參禪修淨兩者皆失,仍被業力所牽而輪迴去也,可惜了買櫝還珠。藕益大師<參究念佛論>對此有所評論:

而淨土正行,尤以念佛為首。顧念佛一行,乃有多途:《小經》重「持名」,《楞嚴》但「憶念」,《觀經》主於「觀境」,《大集》觀佛「實相」。後世智徹禪師,復開「參究」[10]一路;雲棲大師極力主張淨土,亦不廢其說[11]。但,法門雖異,同以「淨土」為歸。獨參究之說,既與「禪宗」相濫,不無淆偽可商;嘗試論之: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果能諦信,斯直知歸;未了之人,不妨疑著。故‘誰’字公案,曲被時機,有大利、亦有大害。

言大利者:以念佛或疲緩,令彼深追力究,助發良多;又、未明念性本空,能所不二,藉此為敲門瓦子,皆有深益。必淨土為主,參究助之,徹與未徹,始不障往生。

言大害者:既涉參究,便單恃己靈,不求佛力,但欲現世發明,不復願往。或因疑生障,謂不能生;甚則廢置萬行,棄捨經典。古人本意,原欲攝禪歸淨,於禪宗開此權機;今人錯會,多至捨淨從禪,於淨宗翻成破法。全乖淨業正因,安冀往生彼國?

問:淨土為主,參究可當念佛否?答:參、念,皆屬行攝;切則參亦往生,不切則念亦不生。又、雖有切行,若「信願」為導,則往生;無信願為導,則不生也。

問:徹悟人還須往生否?答:普賢願王,導歸極樂;初地至十地,皆云不離念佛。怡山發願:承事十方諸佛,無有疲勞。百丈清規:課誦、送亡等事,無不指歸淨土。故天如云:「若果悟道,淨土之生,萬牛莫挽。」雲棲云:「悟後不願往生,敢保老兄未悟。」是知凡言不必生淨土者,皆是增上慢人;非真入菩薩位者也!

問:念佛兼參究,可為助行;參禪兼願往,非偷心歟?答:無禪之淨土,非真淨土;無淨土之禪,非真禪。然淨土之禪,本不須參究,但一心不亂即靜,名號歷然即慮。若夫禪之淨土,必須證極淨心,非可以理奪事。從上諸祖,凡情已盡,聖解未忘,不妨隨機掃執。後世學人,雖有乾慧,染習未枯;自非發願往生,依舊隨業輪轉。永明<四料簡>,楚石<十念不缺>等;正所謂「有禪有淨」,豈偷心耶?……參究念佛之說,是權非實,是助非正。雖不可廢,尤不可執。廢、則缺萬行中一行;執、則以一行而礙萬行也。

《淨土十要.問答擷錄》:

問:天奇(本瑞)、毒峰(本善)諸祖,皆主參「念佛者是誰」,何謂不必參究? 答:此義即出天奇諸祖,前祖因念佛人不契釋迦徹底悲心,故傍不甘,直下詰問。一猛提醒,何止長夜復旦,我輩至今日,猶不肯死心念佛,苦欲執敲門瓦子,向屋裡打親生爺娘,則於諸祖成惡逆,非善順也。

這是說,「參究」念佛,可能與禪宗混淆訛。善根深厚的人,但聞「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直下承當,也不須參究;若未了達,亦可藉此生疑情。參「念佛者是誰」是一種曲折加被,讓鈍機禪人有個置(制)心處。但是,參「念佛是誰」,這個方法,有大利,也有大害;就淨土門而言,害大於利:或「單恃己靈,不求佛力」、「現世發明,不復願往」,或「因疑生障,謂不能生」,都是淨土宗的大忌:或因此不靠他力、不願生西,或反而於佛起疑,自障往生。這就是由「參究」而生的錯會(以權為實)與誤導(捨淨從禪),不僅辜負了禪門「攝禪歸淨」的用心,更乖離了淨宗「念佛生西」的本意,可說是多此一舉而枉受其害。

若較論明末淨土二位祖師的特色,在「指歸徑路」,進而「力脫混融」[12],其差別在於蓮池「禪淨兼修」--藕益「念佛專修」,「統括律、教、禪、密以歸向淨土」。蓮池「事一心」是持名念佛,分明相續;「理一心」於佛號反觀而體究,契合本心。而智旭則反對參究,對「事、理」一心之詮釋,皆乃憶持彌陀佛而不忘其名號,唯於「自性彌陀」是否證知而有差別。

蓮池一生致力於弘揚淨土法門,希冀以淨土實修拯救禪門空疏等時弊。所以,他的言論都是從淨土的立場展開的:融通禪淨法門,以理事無礙之華嚴觀將西方淨土與唯心淨土統一起來,發起行人對西方淨土的決定信心;淨土往生與否全在信願之有無,因此特別注重對淨土信、願、行的闡述;雖亦強調自力修行的重要性,但同時凸顯彌陀他力本願的殊勝作用。

最後,引述印光大師的評述,對此爭議做一個總結:

信、願、行三之宗旨也。若用禪家參「念佛的是誰」,則是參禪求悟,殊失淨土宗旨,此極大極要之關係。人每欲冒「禪淨雙修」之名,而力主「參究」, 則所得之利益有限,所失之利益無窮矣。以不注重信願求生,不能與佛感應道交。縱令親見「念佛的是誰」,亦難蒙佛接引往生西方……。淨土法門,超勝一切法門者,在仗佛力。其餘諸法門, 皆仗自力。自力何可與佛力並論乎。(文鈔續編·復陳慧新居士書)

淨土法門,以「信願行」三法為宗,……凡夫往生,由「信願」感佛,故能仗佛慈力,帶業往生。今既不生信願,又將佛一一說歸自心,何由感佛。感應不符,則生自生、佛自佛,以橫超法,作豎出用,其得益淺而受損深。(增廣文鈔卷二復何慧昭居士書)

禪淨二宗,歸元是一,修法各別。禪以「徹見本來面目」為宗,淨以「信願念佛求生」為宗。……而上根甚少,中下甚多,不教以信願求生,而教以參究「是誰」,參而得之,固為大幸,尚須重發切願,以求往生。若參而不得,以心中常存一「不知是誰」不能往生之念,則斷無與佛感應道交,親蒙接引之事矣。而今之參者,其能真到大徹大悟地位者有幾。……以不知契理契機之所以然,妄執利「上根」之法,而普勸一切修習,遂成偏執謬見。(增廣文鈔卷一復汪雨木居士書(附來書))

淨土法門,以「信.願.念佛,求生西方」為宗旨。世人每每以此為平常無奇,遂以宗門參究之法為殊勝,而注重於開悟,不注重信願求生。美其名,曰「禪淨雙修」,究其實,則完全是「無禪無淨土」。……今之參禪者,誰是真到大徹大悟地位。由注重於參,遂將西方依正莊嚴,通通會歸自心,則信願求生之念毫無。……又高張其辭曰,念「實相」佛。實相,雖為諸法之本,凡夫業障深重,何能做到?弄到歸宗,禪也靠不住,淨也靠不住。仗自力,即到大徹大悟地位,以惑業未斷,不能了生死。……仗佛力,須具「真信、切願、念佛、求生西方」,方可。……能識得此種利害,再息心看淨土各經書,方知此「念佛求生西方」一法,其大無外。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上成佛道,下化眾生,無不資此以成始成終也。(文鈔續編卷上復張純一居士書)

念佛一法,乃「仗佛力」出三界,生淨土耳。今既不發願,亦豈有信?信願全無,但念佛名,仍屬自力。以無信願,故不能與彌陀宏誓,感應道交。(增廣文鈔卷一復濮大凡居士書)

念佛之人,不可涉於禪家「參究」一路。以參究者,均不注重於「信願求生」。縱然念佛,只注重看「念佛的是誰」,以求開悟而已。……法身菩薩,未成佛前,皆須仗佛威力。何況業力凡夫,侈談自力,不仗佛力。其語雖高超,其行實卑劣。(文鈔續編卷上一函遍復)

念佛之人「三不可」:不可求來生人天福報, 不可涉於禪家參究, 不可效愚人做還壽生、寄庫等佛事。《印光法師文鈔》•一函遍復

[1]妙葉《寶王三昧念佛直指》:既一切身土,皆在大覺真心,與佛同證,則知極樂、娑婆等實境,乃全我心,任意於中,捨東取西,厭薉忻淨,熾然著相而求,皆不離我心也。故極樂彌陀,相好現時,即自心顯。自心顯時,即彼佛現。我心彼佛心。彼佛我心佛,一體無二。……空生大覺中。如海一漚發。有漏微塵國。皆依空所生。如是則淨穢等土不離真心。又何礙於著相求生耶。若能了遠即近。求即無求。自合理趣此真妄二心。

[2]釋印謙,<禪宗「念佛者是誰」公案起源考>

[3]劉紅梅<明末四大師禪淨觀比較>:蓮池袾宏禪淨雙修,並以「參究念佛」導禪歸淨;紫柏真可復興禪宗,對淨土時弊多有批評;憨山德清禪淨並重,振興禪宗,亦弘揚淨土;蕅益智旭專弘淨土,多有闡發,但不提(有破法之危的)參究。

[4] 紫栢老人釋「毗舍浮佛偈」毗舍浮佛,此言一切自在覺。而深推其旨,大要破眾生身心之執耳。…….一切眾生,從無始劫來,至於今日,莫能自在,於死生憎愛之中者,良以見有自身,則身相為礙;見有自心,則心相為礙。嗚呼,身相礙於外,心相礙於內,一動一靜,內外相礙,無須臾超然之境,可哀矣哉。即此相礙之境,在聖人日用中,而身充法界,如月赴眾水;知周萬物,如鏡照羣象。不速而至,不勞而遍。……體此無惑之見,於憎愛境上,死生關頭,真實挨將去,到佛菩薩地位。

[5]范佳玲<紫柏真可禪學思想之研究>:真可認為,與其念佛、持咒,都不如由經教入手來的妥切。同時,他不僅要學人精通內典,也鼓勵學者學習世間法,以擴充度量。

[6]劉紅梅<明末四大師禪淨觀比較>

[7]教家嘲諷「執於修禪定而不究教法,闇於智解而又憍慢自是」之禪徒。不依教法,暗於智解,墮於上慢;修行無志,終於獨證盲悟。陳永革<如來禪合祖師禪:晚明禪學中興的特質>:「對佛教禪宗“暗證自守”的封閉性弊端,德清所提出的“曆境驗心”更具有開放性與可公度性。」

[8]單持名號或參究念佛,乃「隨病制方,逗機施教。二各有旨,不可是此非彼。」蓮池大師《皇明名僧輯略.示坐關安清二上人》袾宏曰:諸師多教人參「念佛是誰」,惟師(宗本)云「不必用此等法」……。《歸元直指集

[9]陳永革<論晚明禪學中興>

[10]《雲棲淨土彙語》<答餘姚孫居士大珩>云:「今當於妄想紛飛時,只輕輕舉佛一聲,即住了,看他「是誰念佛?」久之念起,又如是舉,如是看,念若不起,只看著。」袾宏《禪關策進》與《皇明名僧輯略》記「優曇和尚(元.白蓮宗優曇普度)令提云:「念佛者是誰?或云:那箇是我本性阿彌陀?謂 是攝心念佛,參究念佛。汝今不必用此等法,只用平常念去。」《蓮宗寶鑑》卷二<參禪念佛三昧究竟法門>:「欲參禪見性但依此法,要於靜室,正身端坐。掃除緣累,截斷 情塵。瞠開眼睛,外不著境,內不住定,回光一照,內外俱 寂。然後密密,舉念南無阿彌陀佛三五聲,回光自看云見性。 則成佛畢竟那箇?是我本性阿彌陀,卻又照覷看只今舉底。 這一念從何處起?覷破這一念,又覷破這覷底是誰。」

[11] 蓮池袾宏《竹窗隨筆》<參究念佛>云:天、毒二師,俱教人看「念佛是誰」,唯空谷謂只直念去亦有悟門。此二各隨機宜,皆是也。……有疑者謂「參究主於見性,單持乃切往生」,遂欲廢參究而事單持,言「經中止云執持名號,曾無參究之說」。此論亦甚有理,依而行之決定往生;但欲存此廢彼則不可,蓋念佛見性,正上品上生事,而反憂其不生耶? 故《疏鈔》 兩存而待擇。

[12]智隨法師《淨土宗判教史略要》:蓮池大師說《阿彌陀經》「為教眾生持名念佛而入佛知見。不兼戒律,亦無論義,自始至終,專說念佛求生淨土。」「其餘法門,或浩博而難持,或幽深而罔措。今但片言名號,便入一心,既得往生,直至成佛。即方便而成圓頓。」藕益大師「念佛為勝:收機最廣,下手最易。至簡至易,至頓至圓。」「持名一法:不涉施為,圓轉五濁;但持名號,徑登不退。一切法門,盡歸於此:華嚴奧藏,法華秘髓,一切諸佛之心要,菩薩萬行之司南,皆不出於此。」

raw-imag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象山慶(淨慶,張火慶: 博士/教授) 的沙龍
13會員
329內容數
21世紀的淨土宗--回歸"善導"系
2025/04/24
弘願稱名-頓教菩薩藏(象山慶25.4.18)     善導師《般舟讚》: 聖道權實頓漸之法,通為漸教;淨土弘願稱名一行,別為頓教。 釋迦如來真報土,清淨莊嚴無勝是,為度娑婆分化入,八相成佛度眾生。或說人天二乘法,或說菩薩涅槃因;或漸或頓明空有,人法二障遣雙除;根性利者皆蒙益,鈍根無智難開悟;瓔
2025/04/24
弘願稱名-頓教菩薩藏(象山慶25.4.18)     善導師《般舟讚》: 聖道權實頓漸之法,通為漸教;淨土弘願稱名一行,別為頓教。 釋迦如來真報土,清淨莊嚴無勝是,為度娑婆分化入,八相成佛度眾生。或說人天二乘法,或說菩薩涅槃因;或漸或頓明空有,人法二障遣雙除;根性利者皆蒙益,鈍根無智難開悟;瓔
2025/04/20
平日發願,臨終如意(象山慶25.4.12)  《往生禮讚》於「禮懺已,歸敬三寶」之後,說「日沒無常偈」[1]已,心口發願云: 願弟子等,臨命終時:心不顛倒,心不錯亂,心不失念;身心無諸苦痛,身心快樂,如入禪定;聖眾現前,乘佛本願,上品往生阿彌陀佛國。到彼國已,得六神通,入十方界,救攝苦眾生。虛空
2025/04/20
平日發願,臨終如意(象山慶25.4.12)  《往生禮讚》於「禮懺已,歸敬三寶」之後,說「日沒無常偈」[1]已,心口發願云: 願弟子等,臨命終時:心不顛倒,心不錯亂,心不失念;身心無諸苦痛,身心快樂,如入禪定;聖眾現前,乘佛本願,上品往生阿彌陀佛國。到彼國已,得六神通,入十方界,救攝苦眾生。虛空
2025/04/14
念佛乃是菩薩行(象山慶25.4.12)         有人說,「菩薩」的含義是傾其心智、意志於「追求」覺悟的修行者。其核心在「發心」、「立志」,是「求覺」的動態歷程,而非「已證」的靜態結果(覺悟的眾生)。bodhi-sattva 與bodhi-citta(菩提心)本質上一脈相承,指向大乘佛教的根
2025/04/14
念佛乃是菩薩行(象山慶25.4.12)         有人說,「菩薩」的含義是傾其心智、意志於「追求」覺悟的修行者。其核心在「發心」、「立志」,是「求覺」的動態歷程,而非「已證」的靜態結果(覺悟的眾生)。bodhi-sattva 與bodhi-citta(菩提心)本質上一脈相承,指向大乘佛教的根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淨土宗為何偏依"善導《觀經疏》?(象山慶’23.10.17)   西方淨土思想是依據佛陀在耆闍崛山說《無量壽經》、王舍城說《觀無量壽經》、祇樹給孤獨園說《阿彌陀經》等三經,詳述彌陀救度及眾生被救之因果,極樂世界之殊勝莊嚴。想在今生領受「真實大利」的行者,應正確了解、貫通淨土三經的大意,依其經文條分
Thumbnail
淨土宗為何偏依"善導《觀經疏》?(象山慶’23.10.17)   西方淨土思想是依據佛陀在耆闍崛山說《無量壽經》、王舍城說《觀無量壽經》、祇樹給孤獨園說《阿彌陀經》等三經,詳述彌陀救度及眾生被救之因果,極樂世界之殊勝莊嚴。想在今生領受「真實大利」的行者,應正確了解、貫通淨土三經的大意,依其經文條分
Thumbnail
〈念佛著魔辯〉今詮(象山慶’23.6.16) 彌陀淨土的「念佛」法門,其特色是行持簡易而功德殊勝,全仗阿彌陀佛的本願力攝受往生,且隨時隨處有諸佛菩薩護念,彌陀住頂放光,諸天神將,晝夜冥加;可說念佛之處,唯有光明顯耀、清淨莊嚴,諸佛歡喜、行者安詳,似不應有「著魔」之事;而淨土宗祖師《省菴法師(1686
Thumbnail
〈念佛著魔辯〉今詮(象山慶’23.6.16) 彌陀淨土的「念佛」法門,其特色是行持簡易而功德殊勝,全仗阿彌陀佛的本願力攝受往生,且隨時隨處有諸佛菩薩護念,彌陀住頂放光,諸天神將,晝夜冥加;可說念佛之處,唯有光明顯耀、清淨莊嚴,諸佛歡喜、行者安詳,似不應有「著魔」之事;而淨土宗祖師《省菴法師(1686
Thumbnail
魏道儒,<宗教融合與教化功能──以宋代兩種華嚴淨土信仰為例> 邱高興<華嚴淨土念佛思想的三種形態> 賢度法師<華嚴淨土思想與念佛法門>
Thumbnail
魏道儒,<宗教融合與教化功能──以宋代兩種華嚴淨土信仰為例> 邱高興<華嚴淨土念佛思想的三種形態> 賢度法師<華嚴淨土思想與念佛法門>
Thumbnail
叢林以無事為興盛,修行以念佛為穩當,精進以持戒為第一……。
Thumbnail
叢林以無事為興盛,修行以念佛為穩當,精進以持戒為第一……。
Thumbnail
「是佛是心。是心是佛。念念佛心。心心念佛。欲得早成。戒心自律。淨戒律心。淨心即佛。」 夫菩提之道。不可圖度。約一期方便。寧無指示。如何是菩提之相。 答 : 若約究竟菩提。體常冥寂。如淨名經云。寂滅是菩提。離諸相故。若以無相之相。於方便門中,不無顯示。令初發菩提心人,分明無惑故。
Thumbnail
「是佛是心。是心是佛。念念佛心。心心念佛。欲得早成。戒心自律。淨戒律心。淨心即佛。」 夫菩提之道。不可圖度。約一期方便。寧無指示。如何是菩提之相。 答 : 若約究竟菩提。體常冥寂。如淨名經云。寂滅是菩提。離諸相故。若以無相之相。於方便門中,不無顯示。令初發菩提心人,分明無惑故。
Thumbnail
「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者。觀智覺悟此心。名之為佛。故云。心淨即佛土淨也。」—《天台淨名疏》 夫一切真俗等法。各有理事。通別行相。果報歷然。云何一向就己消融。未入斯宗。恐成空見。答 : 得本方了末。執末則違宗。若不觀心,法無來處。若但修有為事行。不達自心無為。則迷事失宗。
Thumbnail
「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者。觀智覺悟此心。名之為佛。故云。心淨即佛土淨也。」—《天台淨名疏》 夫一切真俗等法。各有理事。通別行相。果報歷然。云何一向就己消融。未入斯宗。恐成空見。答 : 得本方了末。執末則違宗。若不觀心,法無來處。若但修有為事行。不達自心無為。則迷事失宗。
Thumbnail
元明以後,佛教界之禪淨合流或攝禪歸淨者,頗盛行參究「念佛者是誰」公案,元.智徹斷雲《禪宗決疑集》云:或有參無字者,或有參本來面目者,或有參究念佛者。公案雖異,疑究是同。
Thumbnail
元明以後,佛教界之禪淨合流或攝禪歸淨者,頗盛行參究「念佛者是誰」公案,元.智徹斷雲《禪宗決疑集》云:或有參無字者,或有參本來面目者,或有參究念佛者。公案雖異,疑究是同。
Thumbnail
清.為霖道霈《淨土旨訣》   (象山慶2022.7.16) 明末清初為霖道霈禪師(1615-1702)云「吾志在禪宗,而行在淨土」,《淨土旨訣》是其淨土思想代表作,闡釋「依教起信,宣揚淨土」、「發真實心,願生極樂」、「看破身心,專念彌陀」的理論。龔岸齋<序>: 修行念佛必須「出家」? <念佛偈>
Thumbnail
清.為霖道霈《淨土旨訣》   (象山慶2022.7.16) 明末清初為霖道霈禪師(1615-1702)云「吾志在禪宗,而行在淨土」,《淨土旨訣》是其淨土思想代表作,闡釋「依教起信,宣揚淨土」、「發真實心,願生極樂」、「看破身心,專念彌陀」的理論。龔岸齋<序>: 修行念佛必須「出家」? <念佛偈>
Thumbnail
所有修行人都是修淨土的 因為所有人的目標都是到淨土去,你講的是淨土宗吧!淨土宗基本上分成兩個階段,一個是印度的淨土宗,一個是中國的淨土宗,兩者不一樣。印度的淨土宗和密乘比較接近,到了中國 慧遠大師以後的淨土宗就不太一樣,把它簡化了,簡化到專心念佛和培養福德因緣。 善性導師講述 我也想學佛乘大法
Thumbnail
所有修行人都是修淨土的 因為所有人的目標都是到淨土去,你講的是淨土宗吧!淨土宗基本上分成兩個階段,一個是印度的淨土宗,一個是中國的淨土宗,兩者不一樣。印度的淨土宗和密乘比較接近,到了中國 慧遠大師以後的淨土宗就不太一樣,把它簡化了,簡化到專心念佛和培養福德因緣。 善性導師講述 我也想學佛乘大法
Thumbnail
1. 李世民的軍功 2. 太子之位的爭奪 3. 入道安心要方便門 4. 實相念佛 唯心念佛
Thumbnail
1. 李世民的軍功 2. 太子之位的爭奪 3. 入道安心要方便門 4. 實相念佛 唯心念佛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