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爾的伏爾克時刻到了嗎?:通膨與升息系列 (1)

2022/07/31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我打算在這裡推出一個新的系列,即「通膨與升息的總體經濟學」,文章有長有短,基本上都是對美國聯準會的貨幣政策思考,以及對金融市場的影響,來做深入的解讀。
下面是第一篇。
鮑爾的伏爾克時刻到了嗎?:通膨與升息系列 (1)
美國聯準會前主席伏爾克是世界公認的對抗通膨的英雄人物,他的招牌動作,就是在1981年6月把聯邦資金利率調升到20%,用以展示不惜代價也要對抗通膨的決心。
這也是當年台灣推出軍公教18趴的時代背景。我在1984年9月到紐約就讀哥倫比亞大學經濟研究所的時候,在大通銀行開的活期存款帳戶居然還有14%的利息。
伏爾克後來確實有把美國的通膨打下來,他證明通膨是可以對付的,只要決心夠強大。從此以後,中央銀行不再害怕通膨,因為只要敢升息,確實可以對付通膨。
不過,伏爾克的升息也讓美國在1981年前後陷入經濟衰退。伏爾克的啟示是,能軟著陸是最好,如果不行,那麼聯準會將不惜讓經濟陷入衰退,也要對付通膨。
對今天的鮑爾主席來講,不惜代價的含義將更為全面,可以分成以下幾個層面來展開。第一,不惜讓股市、債市大跌,先用財富縮水的感覺來給實體經濟的總需求降溫。
第二,不惜讓失業率走高,好讓工資的增長率能降下來。這是因為如果物價的上漲也帶動工資的上漲,那就形成新一輪的成本上漲,於是會帶動新一輪的物價上漲,形成「物價與工資的螺旋性上升」,這正是通膨的惡夢。所以在聯準會對抗通膨的戰略當中,一定要看到工資增長率降到4%以下。目前美國勞工部公布的每小時薪資成長率落在4.8%到5.2%這個區間,顯然已經偏高。
以上兩個情況是經濟還沒有陷入衰退。如果這樣的軟著陸做不到,那麼,第三,不惜讓經濟陷入衰退。這時候聯準會期待的是溫和但短期的衰退,可稱之為「軟軟著陸」,就是比軟著陸還要軟的意思。
如果軟軟著陸就能讓通膨降下來,那當然是最好了,如果還是不行,那麼聯準會可能會在兩個情況之間掙扎著:是溫和但長期的衰退,還是劇烈但短期的衰退?伏爾克的選擇就是後者。伏爾克證明,當聯準會同時面對衰退與通膨時,要以暴力升息來優先對付通膨。如果通膨還沒降下來就想放慢升息速度來刺激就業,那只會助長通膨而已,不會讓失業率降下來的。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吳嘉隆
吳嘉隆
總體經濟學家,攻讀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經濟研究所博士班時,受教於2006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Edmund Phelps。現有志於推廣經濟與投資的普及教育,提升台灣投資人對現象的解讀能力。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