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傳螳螂拳創始者為王朗,明末清初山東省即墨人(未有歷史佐證)。螳螂拳模仿螳螂的動作,有閃轉騰挪之式、黏沾貼靠之法、勾摟採掛之手,十二種動作與手法;另結合其他十八種中國武術門派的精華,再參考猿猴的動作,融合一體。
傳說王朗偶然目擊螳螂捕蟬之情形,所研習而來。由王朗融會中國北方十八家名門拳法,而以螳螂捕蟬的要領為基礎,設計出十二項招式,再採取[猿猴歩法],定名為(北)螳螂拳。
現代經考證民國初年一些手抄本後,如自稱乾隆時之昇霄道人所著《羅漢行功短打》及自稱是咸豐五年抄寫之《少林衣缽真傳》,都可以說螳螂拳前身是集《羅漢短打》及山東地方拳術,經歷幾輩而成為一個完整拳術系統的。-維基百科
當然,要述說的並不是這些,而是很多關於對武術的認知與觀念。
有不少練習武術的人,覺得只有擁有師承,且於拳術創始人相同的才是真正的武術。而對於自己所認知之外的基本上大多不屑一顧。
而就個人所認知的,武術之所以有傳統武術與競技武術,是因為競技武術對於武術動作會有些限制與規範,如此才能有評分的標準與依據。
再來就是傳統武術的部分,並不是學了哪一的套路、門派,就會變得必較強大,武術之所以能傳到現代而沒有被淘汰,必定會有其特別之處與相關的歷史沿革。
因此,沒有什麼傳統武術不能打、競技武術不是武術之類的問題,也沒有什麼我學的是哪一個門派的,那才是最強的之類的。
好比說,一個專練腿的人去嗆一個專練拳的人說他的不是最厲害的,這種比較方式一點意義也沒有,因為別人學的或許不同,但她可能是那一個部分的佼佼者呢。所以能不能靈活運用自身所學,並能將所學發揮到淋漓盡致,才會是最重要的部分吧。
不管中西方,不管傳統、現代、競技......,重要的是會不會活用?對於所學的部分夠不夠純熟?才會是學習的重點吧。
以上為個人小小看法,碎唸一波並不能代表什麼,個人練習武術也不為比賽,說要強身健體嗎又沒有那麼頻繁在練,大概就是秉持著放假時候動一動如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