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也是文化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都在說文化、文化,那我們這些人重不重要?」大哥C這樣問我。
我點點頭,大哥就笑了。
他說,現在文化都在講以前的點點滴滴,但那些也都是人創造的,說什麼世界級的也都是人在講的,但住在(礦山)當地的人們又是怎麼被看待的?
為何這裡的建設是為了外地遊客,而不是為了住在這裡的人?那些人來了又走,但我們每天都要面對這些。
諸如官方推廣觀光,可能可見的KPI就是遊客數,所以什麼都不挑,所有人都要討好的、廣納所有類型的遊客,苦到的還是在地居民。他們的生活被打擾、交通受影響、甚至連生活的行為都要受外地遊客的指教。
「我連帶狗出去遛,我怎麼遛都還要被外地人指指點點」,講到這,平日作風沉穩的大哥難免露出點情緒了。
「並不是說我們要挑遊客,反而是在說我們到底對外想要傳達什麼?這樣那些類型的遊客自然而然就會來。」大哥繼續說著,但是目前這裡的人(多數是商家)有準備這樣思考、這樣做嗎?或是公家機關有想這樣做嗎?而真正住在這裡的居民,是否只是想要好好的生活,不被觀光活動過度干擾?
大哥談吐雖然仍是溫和的,但我感受他心中確實累積了些不痛快。
---
想起這陣子有幾個美化工程的案例,一個是社區樓梯的補強美化、另一個則是社區入口意象製作,它們共通點是為了「外面的遊客」而做,採用搶眼的視覺設計,但也喪失了礦山的色調與氛圍。我們曾向某位在地人反映我們的擔憂,但他回應的是「你看看那些外面來的遊客,來這裡就是要看這個,能不修嗎?」
生活必須顧,但目前礦山的生活終究得與外界的觀感綁在一起。說實在的,這沒有絕對的對錯可言,但我想核心的概念是,遊客來到礦山就該「入境隨俗」,而不是用自己短淺的觀察搭配自己在其他地方的經驗,就想對這個地方進行指教。
---
「不管實際做不做得到,但心中一定要記得對人的尊重。」
大哥今天說的好多話,都直直刺進心中。
水湳洞海邊。( camera: Nikomat / film: kodakgold200)
avatar-img
1會員
6內容數
九份、金瓜石與水湳洞這座黃金山城,在礦業結束後的現在,仍在醞釀著新的故事、新的內涵,而我們必須身在其中,由內向外探索,屬於這座山城嶄新的「礦式生活」。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黃緩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以前這條街上都是木造兩層樓的房子,一樓是店家,二樓則是住家。」大哥S慵懶地坐在我家椅子上,聊起了他印象中小時候,祈堂老街的樣子。「不過後來幾次颱風把房子吹壞了,後來的房子才陸續改成磚牆屋、房屋形式也開始沒有規範......」
「以前這條街上都是木造兩層樓的房子,一樓是店家,二樓則是住家。」大哥S慵懶地坐在我家椅子上,聊起了他印象中小時候,祈堂老街的樣子。「不過後來幾次颱風把房子吹壞了,後來的房子才陸續改成磚牆屋、房屋形式也開始沒有規範......」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台灣剛開始開放觀光時,一般的民眾先去的都是東南亞! 那個時候回來的人,開口閉口都是當地的窮和落後。慢慢地,我們開始去享受當地沒有工業的自然景觀,也理解到我們眼中的窮,卻是當地人舒適悠閒的生活。 隨著時變境遷,我們也慢活了起來。當然,心境和當地人是不同的,但結果好像沒有什麼不同!只是我們選擇了如此
... 只不過這次我卻從中得到很新的體會,就是原來除了天氣、參與人數、場地等因素之外,我們還是不能忽略人的因素。人有時真是很奇怪的一個因素,既可以搞垮一件事情,卻亦能夠扭轉一件以為無可挽救的事,我們還是不能忽略人的價值和重要性。
Thumbnail
本文從新自由主義的視角以及其中的政治力量切入,討論在現今的社會中,以觀光為主的地方創生會遭遇到什麼樣的難題。文章指出觀光發展可能帶來的分配不正義及新自由主義對地方創生的影響。最後,我們更將走入地方,探討實際的地方創生風景。
Thumbnail
依依東望的時候,卻已經看不到記憶裡的家鄉。 前一陣子接觸到一個議題,在探討原住民的文化保存。在台灣有一種土地類型,叫做原住民保留地,他規定土地擁有者必須是原住民,就算你賣地也必須賣給原住民。 之所以需要有原保地,是希望有土地能夠持續發展原住民文化。
在柬埔寨,你跟高棉人說你來宣教,百分百高棉人說你來觀光;你自我介紹說是宣教士,他們一口咬定你是觀光客。你這裡信誓旦旦、壯士斷腕的揹負十架、道成肉身,到了他嘴裡,就是大爺有錢、遊山玩水,無所事事、吃喝玩樂。好像雞同鴨講、有話講不清,其實有脈絡可循。 先來理解柬埔寨人心目中的觀光,再來看看觀光在柬埔寨
Thumbnail
「人生,總是要有一個物件、一個聲音、還是一個氣味給我們點醒,才會想起自己真正經過那些日子」,也是礦工之子的吳念真導演說過這句話。而一個地方不也是要留一些東西,才會讓人記得那些過去。 昨天台語團坐火車來猴硐(Kâu-tōng-á),我們不看貓,出車站往南步行八百公尺,要去探詢一處台灣的文史國寶。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作者在工地上遇到的工人,以及他們的態度和價值觀。透過和師父的互動,作者分享了對工作和生活的感悟。文章中處處透露著樸實和簡單的人生態度,充滿了對生活的熱愛和感慨。
Thumbnail
一個民族既文化並不是可以由一個人或者一個組織可以去改變的。 文化是一種根深蒂固在人的思想,影響人言行和態度。 從一個城市中的街道,便可以一葉知秋。
Thumbnail
見山是山,見山不是山,見山還是山 通常社會經驗不足,或者是涉世未深的人,甚至是很少去對生活許多方面進行過深入思考的人,很容易犯只從一個人的外在表現就判斷對方是怎樣為人的錯誤! 而這樣的人不一定都是年紀較輕的人,許多年長的人也有同樣的問題. 許多處在這一個層次的人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台灣剛開始開放觀光時,一般的民眾先去的都是東南亞! 那個時候回來的人,開口閉口都是當地的窮和落後。慢慢地,我們開始去享受當地沒有工業的自然景觀,也理解到我們眼中的窮,卻是當地人舒適悠閒的生活。 隨著時變境遷,我們也慢活了起來。當然,心境和當地人是不同的,但結果好像沒有什麼不同!只是我們選擇了如此
... 只不過這次我卻從中得到很新的體會,就是原來除了天氣、參與人數、場地等因素之外,我們還是不能忽略人的因素。人有時真是很奇怪的一個因素,既可以搞垮一件事情,卻亦能夠扭轉一件以為無可挽救的事,我們還是不能忽略人的價值和重要性。
Thumbnail
本文從新自由主義的視角以及其中的政治力量切入,討論在現今的社會中,以觀光為主的地方創生會遭遇到什麼樣的難題。文章指出觀光發展可能帶來的分配不正義及新自由主義對地方創生的影響。最後,我們更將走入地方,探討實際的地方創生風景。
Thumbnail
依依東望的時候,卻已經看不到記憶裡的家鄉。 前一陣子接觸到一個議題,在探討原住民的文化保存。在台灣有一種土地類型,叫做原住民保留地,他規定土地擁有者必須是原住民,就算你賣地也必須賣給原住民。 之所以需要有原保地,是希望有土地能夠持續發展原住民文化。
在柬埔寨,你跟高棉人說你來宣教,百分百高棉人說你來觀光;你自我介紹說是宣教士,他們一口咬定你是觀光客。你這裡信誓旦旦、壯士斷腕的揹負十架、道成肉身,到了他嘴裡,就是大爺有錢、遊山玩水,無所事事、吃喝玩樂。好像雞同鴨講、有話講不清,其實有脈絡可循。 先來理解柬埔寨人心目中的觀光,再來看看觀光在柬埔寨
Thumbnail
「人生,總是要有一個物件、一個聲音、還是一個氣味給我們點醒,才會想起自己真正經過那些日子」,也是礦工之子的吳念真導演說過這句話。而一個地方不也是要留一些東西,才會讓人記得那些過去。 昨天台語團坐火車來猴硐(Kâu-tōng-á),我們不看貓,出車站往南步行八百公尺,要去探詢一處台灣的文史國寶。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作者在工地上遇到的工人,以及他們的態度和價值觀。透過和師父的互動,作者分享了對工作和生活的感悟。文章中處處透露著樸實和簡單的人生態度,充滿了對生活的熱愛和感慨。
Thumbnail
一個民族既文化並不是可以由一個人或者一個組織可以去改變的。 文化是一種根深蒂固在人的思想,影響人言行和態度。 從一個城市中的街道,便可以一葉知秋。
Thumbnail
見山是山,見山不是山,見山還是山 通常社會經驗不足,或者是涉世未深的人,甚至是很少去對生活許多方面進行過深入思考的人,很容易犯只從一個人的外在表現就判斷對方是怎樣為人的錯誤! 而這樣的人不一定都是年紀較輕的人,許多年長的人也有同樣的問題. 許多處在這一個層次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