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就是為了生活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我明天想再去四坑」,大哥S看到我出現時,坐在椅子上跟我悠悠的說了這句,從沒想過這句話可能激起我的強烈嫉妒。
「但明天可能天氣還是不好誒」,我想著這陣子不穩定的天氣,發自內心的擔憂。
「沒事啦」,他說。
沒事啦,我也知道的。這裡的每條舊路、還有每條他新闢的路,對大哥而言,都只像是他家後院一般輕鬆好走。記得有次他跟我分享遇到「山神」保護他免於受傷的故事,就算再怎麼離奇,只要是他說的,我全都信了。
真的好想去四坑啊。要不是明日得工作,我也不想管是否下雨,大哥要去,我就會跟。想到上次他與其他夥伴踏查拍回來的照片,那些儀構殘破但仍挺立著,纏繞著的榕樹枝枒向天空放射狀生長,壯觀程度堪比吳哥窟。怎麼可能這樣美麗的遺構還保留那麼多在礦山之中?
我們聊起四坑周邊的現況,諸如有多少完整的石砌駁坎、斜坡索道的位置位在何處、殘存的地基與牆垣曾經的可能功用......大哥擁有披荊斬棘的勇氣,但還不懂如何有系統的紀錄這些礦業遺構的空間分布。我現在能做的,就是盡量問、盡量聽,等著哪天我再與他上去時,好好記錄一回。大哥跟我講話總台語混合少量國語,我這都市青年得努力地聽才能懂他要說的故事。
「四坑那邊工作的,大多是新山和九份那邊來的人。」
「九份人?我以為就是金瓜石這邊的人為主?」
「四坑很高,怎麼可能是這邊的人為主」,大哥的語氣好像覺得,這如此簡單明瞭的事,怎麼我會不懂?
「水湳洞的人大多去選煉廠工作;金瓜石這邊的人大多是在五坑、六坑工作;更上面的四坑就是新山到九份那帶的人主要工作的地方......」四坑位置較高,住下面一點的人若每天上上下下爬也是辛苦,工作當然選離家近一點且方便一點的。
想想很有道理......應該說太有道理了,簡直是真理!尤其以前交通比現在更不方便,哪裡有工作哪裡離家近,當然就去哪工作。今日的新山、九份地區,曾有一些平緩的路可輕鬆直達四坑一帶,儘管舊路被雜草掩蓋了,仔細找還是能發現山中有許許多多相對平坦的面,那些地方都曾有住家。
「現在瓜山、銅山這帶以前住的人比較少,大多都集中在靠近勸濟堂那側,一直到四坑發現富金包後,這裡才越來越多人居住。」這道理,與第一長仁礦床發現銅礦後開盞了水湳洞的選煉廠與聚落,根本一模一樣。
因為礦而影響聚落分布,這概念在現代具有學術探討的意義,但說穿了,在當時這不過是人為了生活必然的結果:哪裡有礦挖、哪裡就有工作;有工作就能養家糊口,家當然住在附近。
想來也是有趣,我們現在所見有歷史、有故事的建物,也不過就是前人日常生活的痕跡罷了。
本山露天礦場。(camera: nikomat / film: fujic200)
黃緩
黃緩
個性急,所以取了個緩,以此提醒自己: 世界很大很複雜,毋須全部都看、全部知曉, 但在觸手可及處仔細品味、用心體驗。 世界很美好,所有發生的事都有意義。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