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當下依舊洪流湧動的2021:時代的變與不變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2020總統大選以後,我十分喜歡看Facebook一位叫周奕成、戲稱「周叔叔」的網路公眾人物發表的意見。

周叔叔是個很有意思的人。他是大稻埕「小藝埕」的創辦人,長期將自己的精神心力,都貢獻給大稻埕,深耕地方、孕育文化──曾經我有過一次體驗,是為了臺灣本土小麥農品牌「十八麥」石磨麵粉,到大稻埕當地一間商家聽講座;那時是我第一次走入大稻埕的老房子,親身目睹「天井」的設計。聽一位臉書朋友說,這是古先人的智慧,天井為住家帶來豐沛的光線與封閉卻自由的環境,也讓這些立於高度現代化都市的城中建築,宛如掙脫水泥桎梏般爭取到自己的天空。

地方的深根也是依此精神而打造的。就如天井的存在是先人為後世設計開闊視野的先知眼光,周叔叔之所以願意如此費心費力為地方的文化再造與延續不斷努力,也是為著未來的臺灣人能夠承接這份文化記憶。

同樣的經驗也適用於南投的中興新村。中興新村本是舊時代的遺產。它破損,歷經百般曲折,擁有共同記憶的人們正逐漸老去、消逝;在如此窘境下,中興新村卻又因過去政府的魯莽,隨意從藝術村,大學城,又轉做科技園區──如此斷裂的策略,使致中興新村的風光一蹶不振,徒留保有風土美學的老宿舍,與整片林蔭綠地荒廢、腐朽;有幸,今年得知中興新村在當前政府的力促下重拾風光。宿舍得以整修,並且用作商家進駐、文創產業發展之基地。過去省政府時代的風光自然是不可能復原的。但中興新村卻也謀得了新生。

一個地方的變與不變,關乎著地方的人是如何深切愛著它、認同它。當人們開始遺忘並且隨之離去,那麼地方的風貌也將不復存在,只能任由外人侵占,在缺乏歷史脈絡與文化常識的斷層下,恣意毀滅地方的本土性。

前些日香港「立場新聞」被迫停止運作,在一片振驚呼聲之中,我卻平靜看待;這非冷漠,畢竟比我激動、比我憤怒的臺灣人大有人在。比起震驚,其實我早已知曉這終將是遲早到來的事情。未來只會多,不會少,直到一個地方的文化被抹滅殆盡,那麼就將不會有任何多或少的問題執著。

2019年的香港讓許多臺灣人義憤填膺;2020的臺灣人進入如何幫、怎麼幫的爭與不爭。童年卻也在一連串大聲疾呼下,愕然發現自己的熱心居然會害到香港人──就好比說捐安全帽也好,透露在台港人的資訊也好。過去完全沒人意識到管道的公開呼籲會讓中港府聯手壓制通路,也沒人想到這些港人的親友仍在家鄉,而政府的魔爪會轉而伸向他們。

甚至,當年何韻詩來台、銅鑼灣書店遭到疑似本土統派潑漆,援港餐廳「保護傘」幾經騷擾後又遭致祝融,這些跡象都在在證明港人來台似乎也絕非安全。尤其又在得知中共眼線遍佈全球,積極蒐集著流亡西藏、港、新疆流亡人士之下落──臺灣人又進一步意識到臺灣也非安全的。

在此之前,其實就與許多臺灣人一樣,真心期盼著香港人能來到臺灣,總好過活在那威權政府的掌控下好太多;然而近日有香港青年於臺灣立法院談及「保留香港文化」時,我皺起了眉頭。撇除上述的潛在威脅不談,也並非否定這位香港人迫切的寄望,而是我在思考:保留香港文化這點,臺灣人到底能做到多少?

一個地方的記憶,語言,文化,是由人與人,人與景,景與物編織而成。三者共體共生,無法拆離,這也才能成就「地方」;而當三者共通了,語言便在這時候佔據在上位。因為語言是傳述知識的重要媒介,也是保留文化的意識載體。人們透過語言理解一樣事物的型態與象徵意義,這即所謂「意識形態」。語言是人與地方深近融入的象徵,是可貴、親近的記憶寶物。

但,也正因為語言親近著人,更親近著地方,一旦語言隨著人離開地方,它究竟又能保留多少文化、傳承多少記憶呢?

過去我的父母時常向我提起他們的童年:三餐僅有白米配菜脯;童間趣玩是鬥片、釣水溝的蝦魚;平日的農間生活多苦;甚至早期逢迎國慶時大街上滿是國旗的情景等,都非生於1993年後的我能體會的。因為存在的時空已然不同。

這些香港人要是來到臺灣,甚至歐洲,美國,日本,他們的記憶有辦法留給自己的後代嗎?我想是困難的。畢竟,人已離開地方,能用在地方的語言,次數將隨之減少;取而代之的,可能是中文,可能是英文或日文。香港人的後代必然得為了適應他們身處的另一個時空環境,選用適同的語言。他們自然可從父母輩傳得粵語,卻難以體會、親身經歷這些語言詞彙背後承載之重量、填塞於心口之記憶──記憶或許可以故事傳述,卻難以深刻。即便再怎麼完整的文化,都十分有可能因為文化體會的淡化而消滅。

大概是半年前的樣子。後來逐漸意識到,即使盼望許多香港人離開,他們也不見得想離開,即便處境越來越艱難。他們不見得是意識到我所謂的文化困境,也許考量的,是他們仍愛著那土地,所以選擇留下,僅此而已。畢竟那是他們熟悉的地方;然而,也正因為他們還留在那,屬於香港的文化才能以更根本的形式保留下來──即使我們都不確定中港政府的下一步會不會是如當年國民黨對臺灣人所做的文化清洗、消滅母語;屆時,確實有可能對文化打下毀滅性的衝擊──然若要以臺灣有幸仍能讓台語、客語與原住民語得以保留至今的艱辛之路來反思,也許留下的香港人,才是最有機會守住香港文化的群體。不是借於外人,也借不了外人之手。

時代的變與不變,隨著人的思維與處境有所轉變而變;當人越是釐清自己的目的,那麼也許會變的不會變,不變的也可能改變。

變與不變,誰能說得死?

raw-image

本文原張貼於Matters,轉載至方格子。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Moonrogu的炬靈書室
17.8K會員
2.2K內容數
文字是嚮導,意識是光炬。 唯有書寫,我們才得以前進,而意識也得以照拂更遙遠的境界。 儘管世界為濛霧阻饒、路途充滿荊棘,靈魂無可倖免。 文字終將引領意識。 我們都是意識的旅者。我們書寫,我們創造。
2025/04/25
要想重新啟動寫小說的開關實在不是很容易,很多寫小說特有的思考方式,真的需要長久運作才能維持住;但也正因為我脫離小說許久、又經歷漫長的休憩,我偶然得到了「沉澱」的機會。我發現,雖然沒有寫小說,但大腦卻堆積了大量的「養分」,等待我吸收、分解,然後化為寫作的能量。
Thumbnail
2025/04/25
要想重新啟動寫小說的開關實在不是很容易,很多寫小說特有的思考方式,真的需要長久運作才能維持住;但也正因為我脫離小說許久、又經歷漫長的休憩,我偶然得到了「沉澱」的機會。我發現,雖然沒有寫小說,但大腦卻堆積了大量的「養分」,等待我吸收、分解,然後化為寫作的能量。
Thumbnail
2025/04/15
以現狀來說,創作者的機會其實還是很充沛多元的。只是由於近幾年創作者數量遽增,也可能讓不少人有「僧多粥少」的感受。然而我認為關鍵問題,其實在於很多人還是習慣聚焦實體出版,卻忽略了其它的發展手段,這都是對整體數位市場環境不夠了解所造成的情形。 我認為,既然選擇投入數位市場,那就應該試著換一套思維
Thumbnail
2025/04/15
以現狀來說,創作者的機會其實還是很充沛多元的。只是由於近幾年創作者數量遽增,也可能讓不少人有「僧多粥少」的感受。然而我認為關鍵問題,其實在於很多人還是習慣聚焦實體出版,卻忽略了其它的發展手段,這都是對整體數位市場環境不夠了解所造成的情形。 我認為,既然選擇投入數位市場,那就應該試著換一套思維
Thumbnail
2025/04/13
現在請跟著我想像一下,稿紙是一張地圖,筆(好啦或者鍵盤手機)是你的油燈(好啦手電筒好不好)。 而你,是個冒險者,身處在這片地圖中心,周遭全是黑暗迷霧──你,要怎麼揮開迷霧的糾纏,開啟視野呢?
Thumbnail
2025/04/13
現在請跟著我想像一下,稿紙是一張地圖,筆(好啦或者鍵盤手機)是你的油燈(好啦手電筒好不好)。 而你,是個冒險者,身處在這片地圖中心,周遭全是黑暗迷霧──你,要怎麼揮開迷霧的糾纏,開啟視野呢?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老房子的美學近日蓬勃發展,有尋覓老房子的老屋顏團隊,有將老房再造並活化的咖啡廳,那老房子的保留價值究竟是什麼,下面有我的心得給大家參考... 好民文化協會舉辦的”文化,有價嗎”活動真的辦得很好~~
Thumbnail
老房子的美學近日蓬勃發展,有尋覓老房子的老屋顏團隊,有將老房再造並活化的咖啡廳,那老房子的保留價值究竟是什麼,下面有我的心得給大家參考... 好民文化協會舉辦的”文化,有價嗎”活動真的辦得很好~~
Thumbnail
在繁華亮麗的台北市,赤峰商圈是一道難得獨特的風景線。走出捷運中山站後,幾步路就能進入赤峰商圈,迎面撲來的氣息瞬間不同。 在這個老式的街區中,住家、老店間,藏著充滿文青氣息的小招牌、裝飾和塗鴉,一件件像驚喜似的小物件令老街區增添了不只一點趣味。
Thumbnail
在繁華亮麗的台北市,赤峰商圈是一道難得獨特的風景線。走出捷運中山站後,幾步路就能進入赤峰商圈,迎面撲來的氣息瞬間不同。 在這個老式的街區中,住家、老店間,藏著充滿文青氣息的小招牌、裝飾和塗鴉,一件件像驚喜似的小物件令老街區增添了不只一點趣味。
Thumbnail
行文時恰巧遇上「陶大才子」評論香港人氣男團Mirror,並與蕭大燈神網上交鋒,鬧得江湖上滿滿笑話,人人抽水為樂。各中年KOL爭相引用二才子觀點,嘲弄有之、解話有之、以示體諒的、引為自嘲的⋯⋯卻,甚少認真評論,甚至連Fans的反感也沒怎麼讀到(可能因為演算法關係吧)。 然而,整件事情好笑嗎?幽默嗎?值
Thumbnail
行文時恰巧遇上「陶大才子」評論香港人氣男團Mirror,並與蕭大燈神網上交鋒,鬧得江湖上滿滿笑話,人人抽水為樂。各中年KOL爭相引用二才子觀點,嘲弄有之、解話有之、以示體諒的、引為自嘲的⋯⋯卻,甚少認真評論,甚至連Fans的反感也沒怎麼讀到(可能因為演算法關係吧)。 然而,整件事情好笑嗎?幽默嗎?值
Thumbnail
眷村文化是台灣社會特有的記憶,來自大江南北的各方叔伯嬸嫂,在此落地生根、安心立命,建立屬於自己的家庭。許多戲劇和電影皆有取材,也有不少傑出工作者來自眷村。隨著時代進步眷村陸續遷出改建後,仍有保留當年房舍建築的新村,提供遊客參觀體驗這裡的生活型態。
Thumbnail
眷村文化是台灣社會特有的記憶,來自大江南北的各方叔伯嬸嫂,在此落地生根、安心立命,建立屬於自己的家庭。許多戲劇和電影皆有取材,也有不少傑出工作者來自眷村。隨著時代進步眷村陸續遷出改建後,仍有保留當年房舍建築的新村,提供遊客參觀體驗這裡的生活型態。
Thumbnail
1996年通過《國軍眷村改建條例》,我的「眷村生涯」正式結束。之後偶爾經過童年生長的巷弄,我拼命地尋找證明自己曾經在此生活過的蛛絲馬跡,但芭樂樹和梔子花都已不在,紅磚牆已成了鋼鐵柵欄,唯有夏日的知了,一聲一聲提醒著,舊日時光一去不復返。
Thumbnail
1996年通過《國軍眷村改建條例》,我的「眷村生涯」正式結束。之後偶爾經過童年生長的巷弄,我拼命地尋找證明自己曾經在此生活過的蛛絲馬跡,但芭樂樹和梔子花都已不在,紅磚牆已成了鋼鐵柵欄,唯有夏日的知了,一聲一聲提醒著,舊日時光一去不復返。
Thumbnail
20年前貿商社區改建為國宅大樓,由貿商、干城、大運、正義、信義、吾莊、泰安等7個眷村組成,長年擔任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的蕭明霞,對於眷村改建和長輩凋零時流失的文物,感到可惜,主動收藏,成就了今天的眷村文史館。 圖文提供=新北市文化局.社區營造點補助計畫 熱心里長搜羅舊文物,成就眷村文史館
Thumbnail
20年前貿商社區改建為國宅大樓,由貿商、干城、大運、正義、信義、吾莊、泰安等7個眷村組成,長年擔任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的蕭明霞,對於眷村改建和長輩凋零時流失的文物,感到可惜,主動收藏,成就了今天的眷村文史館。 圖文提供=新北市文化局.社區營造點補助計畫 熱心里長搜羅舊文物,成就眷村文史館
Thumbnail
語言是傳述知識的重要媒介,也是保留文化的意識載體。人們透過語言理解一樣事物的型態與象徵意義,這即所謂「意識形態」。語言是人與地方深近融入的象徵,是可貴、親近的記憶寶物。但,也正因為語言親近著人,更親近著地方,一旦語言隨著人離開地方,它究竟又能保留多少文化、傳承多少記憶呢?
Thumbnail
語言是傳述知識的重要媒介,也是保留文化的意識載體。人們透過語言理解一樣事物的型態與象徵意義,這即所謂「意識形態」。語言是人與地方深近融入的象徵,是可貴、親近的記憶寶物。但,也正因為語言親近著人,更親近著地方,一旦語言隨著人離開地方,它究竟又能保留多少文化、傳承多少記憶呢?
Thumbnail
「你會想過留在臺灣嗎?」下一代會成為怎樣的人,會不會跟我們一樣,再也無法理解上一次的想法。會不會也會相信,牆內的世界是美好的,約定的夢幻島。 我無法想像,留下去的人是要花多大的力氣,就像留在媽媽身邊最小的孩子,提醒自己活在恐懼。離開的人又要花多大的力氣,想起每個被紋上號碼的孩子還在原地,不能忘記。
Thumbnail
「你會想過留在臺灣嗎?」下一代會成為怎樣的人,會不會跟我們一樣,再也無法理解上一次的想法。會不會也會相信,牆內的世界是美好的,約定的夢幻島。 我無法想像,留下去的人是要花多大的力氣,就像留在媽媽身邊最小的孩子,提醒自己活在恐懼。離開的人又要花多大的力氣,想起每個被紋上號碼的孩子還在原地,不能忘記。
Thumbnail
好吧,我突然想起,原來我是專欄作家。該工作了。這篇文章綜合我在臉書上的幾個貼文,回答幾個問題:臺灣會不會幫香港人?我們為何需要一個民族?香港人是不是中國人?
Thumbnail
好吧,我突然想起,原來我是專欄作家。該工作了。這篇文章綜合我在臉書上的幾個貼文,回答幾個問題:臺灣會不會幫香港人?我們為何需要一個民族?香港人是不是中國人?
Thumbnail
關於我們所生活和成長的台灣,我已經醞釀、沉澱很久了,我想在這個時間點上開始陸續書寫一系列貼近台灣日後真實趨勢的觀察和體悟,當中也會提及個人要如何從一個共同的歷史共業與大環境命運底下脫困的方法。台灣如今嚴峻的發展趨向,並不是你我每天起床工作或退休泡茶而感覺日子還是這樣過、就以為可以從此安穩過完一生…
Thumbnail
關於我們所生活和成長的台灣,我已經醞釀、沉澱很久了,我想在這個時間點上開始陸續書寫一系列貼近台灣日後真實趨勢的觀察和體悟,當中也會提及個人要如何從一個共同的歷史共業與大環境命運底下脫困的方法。台灣如今嚴峻的發展趨向,並不是你我每天起床工作或退休泡茶而感覺日子還是這樣過、就以為可以從此安穩過完一生…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