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的各種反思、雜想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明明是「近期」的各種反思,但這篇文章2月就完成了,靜靜躺在草稿裡超過1個月以上....看到後順手發布。


跟創作者經濟產業有關的

  1. 過度追求流量,會迷失自我。被演算法綁架真的不是一個好事。我仍然認為,如果能服務好 1000 個人,會比討好 1000 萬個人來得輕鬆多了。演算法的紅利,會讓創作者以為自己「真有點什麼」,但紅利來得快,去的也快。
  2. 創作者經濟產業是所謂的的冪次定律(關於把 Youtuber 與作家當成全職工作的那件事),這個道理在創作者生產的內容上,同樣適用。也就是說,你大多數的內容會被人忘記,只有少部分的內容會被大多數人記得,你發表的內容沒有那麼不得了,所以儘量維持穩定的創作習慣和頻率吧。(這是對自己說的)
  3. 寫作不只是用來被看見,因為這年頭要被開見的方式真的太多了,其實透過寫作,也是一種重新面對自己、沈澱想法的方式。(這也是對自己說的)
  4. 更有個人風格的內容,沒辦法被 AI 取代,個人風格是新的靈光(aura),如果只是 Bullet point 跟 Digest 的內容整理,容易被取代,我的判斷還是跟2022年12月時試用的差不多,沒有觀點和個人風格的內容會被大量取代:「試用 OpenAI 新服務 ChatGPT ,雜想 AI 將為創作環境帶來的影響」
  5. 看了 Sora 的 demo,AIGC 反而為文字帶來了新的價值與可能性。因為文字書寫有架構跟系統,容易延伸成影片、腳本、社群的 Byline 等。反之,短影音不容易生成文章,影片腳本等。
  1. AIGC 到了一定程度,會帶來創造力和生產力的大爆發,同時,假新聞和身份認證,會變成非常重要的議題。
  2. AIGC 帶來的改變,似乎會讓 Hyperlocal,越在地越國際的情況加速。
  • 舉個例子,以前我若是看進階的法餐食譜,我只能在華文的食譜網站找到一些很入門的內容,廚藝到了一個程度後,因為語言還讀的過去,我會直接搜尋英文的食譜。原因很簡單:同樣的料理,我當然要看在地人寫的食譜,我幹嘛看一個台灣魔改的台式版本?
  • 另一個例子,在世界各地,都可以看到很多旅遊內容,這些旅遊內容可能都是編輯到處去編譯、截取的二手資訊,例如「到宜蘭必訪的 20 個景點與餐廳」,結果寫的是台北人。甚之,英文版變成一個紐約時報的編輯告訴歐美人「造訪台灣必吃的 10 大美食」,結果裡頭都是台灣人會很意外的推薦。如果今天語言允許,而 AI 剷平了中間的資訊落差,在第一時間,我會更傾向看義大利奶奶的義大利麵食譜(因為可以即時翻譯)。

這件事情有可能帶來什麼改變呢?以食譜為例,我今天在撰寫食譜的時候,可能會想要調整我的策略,變成教全世界的人怎麼做臺菜,因為這樣我在全球才有定位跟競爭力,如果我寫的是義大利食譜,我的 TA ,只會是台灣想要學義大利料理的人,而這樣的人未來會直接因為 AI 翻譯而跟義大利老奶奶學。(當然,這中間會有一些個人經驗無法被取代的部分,例如我知道台灣買不到哪些食材、經常會犯什麼錯誤...等)。但當我選擇前者,透過 AI 瞄準全世界的時候,我的在地就形成了獨特的國際賣點,越在地、反而越國際了。

註:這篇文章在2月寫下,這幾天看 Youtube Learning 上線,也更加確定這個想法。


工作、生活,以及介於之間的

  1. 有時候接受自己真的沒有那麼了不起,也不是什麼壞事,你的舒適圈可能引起別人不適,你覺得不舒服,別人則認為是常態。因為世界很大。不過要能夠接受,前提是要能夠真誠的面對自己,如果習慣戴上社群的假面,這件事很困難。(過年某網紅的爭議有感)
  2. 《與成功有約: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有點過度正能量,實在不像是會出現在我書櫃的書籍)裡頭談到一個觀念,曾經給了我不小的衝擊和幫助:主動積極。這裡提的主動積極,並不是指上課舉手發言,而是面對所有的結果時,告訴自己,一切是「自己的選擇」。事情忙不完、沒辦法分辨輕重緩急?自己的選擇。怪東怪西,什麼事情都可以找個理由搪塞?也是自己的選擇。有了這樣的思維後,會讓自己無論在工作或是生活上都更有主導權。近期發現除了自身,也應該對有一定工作經驗的同仁有相同的要求,只看結果,以及是否能夠為結果負責。原廠設定上我是個過度友善、過度同理的人,稍微往「機掰郎」的象限移動,並不會是壞事,彼此也都才能成長。
  3. 有一陣子看到 vocus 會員們提供的回饋,都會急著想在第一時間想要做出回應,因為背後可能是老早就考慮過了、數據驗證過了(又或根本就邏輯不通)。最近發現自己不那麼心急了,越來越能接受:在岸上觀浪的人跟在海裡衝浪的人,就是不同角度。計畫是完美的,執行是會犯錯的——而且總是資源有限的。慢慢不再那麼在意觀浪者,專心享受衝浪的過程。
  4. 因為資源有限,所以需要減法。把資源放在相對有信心、有把握的事情上,談起來容易、執行上卻很困難,仍然在學習,而且需要非常有意識的修正這個慣性。


發文得附圖,最近買了數盆香草:百里香、迷迭香、紫蘇、龍蒿、荷蘭芹...等,家裡西曬,放在陽台一天荷蘭芹就快掛了,綠手指仍需努力。

發文得附圖,最近買了數盆香草:百里香、迷迭香、紫蘇、龍蒿、荷蘭芹...等,家裡西曬,放在陽台一天荷蘭芹就快掛了,綠手指仍需努力。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剝洋蔥
22.7K會員
140內容數
這裡主要會用來分享和紀錄不正經的東西,有時候也可能是關於內容產業的觀點(我的觀察啦)、工作的心得,不過,說不定大多時候都還是亂七八糟的東西和雜談。總之,不正經跟業餘的就在「下班剝洋蔥」,正經的東西會在「上班剝洋蔥」,歡迎付費支持。
剝洋蔥的其他內容
2024/04/05
一早起床後,搭車到五條附近的「烤魚早餐 LORIMER KYOTO LORIMER KYOTO」準備吃早餐,想不到店家說只接受預約,改訂明早後,Google 了一下,走到附近的やよい軒簡單吃頓早餐,搭京阪本線前往伏見稻荷。伏見稻荷大社已經變成一個充滿遊客的景點,大多都是為了千本鳥居的網美照而來⋯⋯
Thumbnail
2024/04/05
一早起床後,搭車到五條附近的「烤魚早餐 LORIMER KYOTO LORIMER KYOTO」準備吃早餐,想不到店家說只接受預約,改訂明早後,Google 了一下,走到附近的やよい軒簡單吃頓早餐,搭京阪本線前往伏見稻荷。伏見稻荷大社已經變成一個充滿遊客的景點,大多都是為了千本鳥居的網美照而來⋯⋯
Thumbnail
2023/09/29
今年 8 月中跟 9 月底, Google 分別調整了核心演算法跟權重,導致 vocus 也遇上亂流,搜尋流量在今年第一次出現衰退,雖然以長期趨勢來看仍然是高點,不過今年持續爆炸成長的數字稍微劃下了句號。這件事情給了我兩個反思的角度:創作者害怕被科技巨頭綁架,其實平台也害怕...
Thumbnail
2023/09/29
今年 8 月中跟 9 月底, Google 分別調整了核心演算法跟權重,導致 vocus 也遇上亂流,搜尋流量在今年第一次出現衰退,雖然以長期趨勢來看仍然是高點,不過今年持續爆炸成長的數字稍微劃下了句號。這件事情給了我兩個反思的角度:創作者害怕被科技巨頭綁架,其實平台也害怕...
Thumbnail
2023/09/22
今天是 vocus 內部的季度 OKRs 大會,彼此分享並且 review Q3 的整體成績,同時也制定 Q4 的目標和方向。這一季的尾聲遭遇了亂流,影響了原定的節奏和步伐。不過這次的 OKR 大會,我明顯感受到同事們報告的方式與結構都比上一個季度更清晰,報告中製作迷因梗圖的能力也大幅提升(疑)
Thumbnail
2023/09/22
今天是 vocus 內部的季度 OKRs 大會,彼此分享並且 review Q3 的整體成績,同時也制定 Q4 的目標和方向。這一季的尾聲遭遇了亂流,影響了原定的節奏和步伐。不過這次的 OKR 大會,我明顯感受到同事們報告的方式與結構都比上一個季度更清晰,報告中製作迷因梗圖的能力也大幅提升(疑)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距離第一篇文章居然已經過了兩年,當初發表後不久即找到正職工作,忙著學習打理一間小店的事務,卻放空了寫作的初衷。 期間信箱還是會不時收到方格子的通知,但直到最近平台轉型的樣態呈現出來,才讓我產生回頭研究的好奇心。比起初期主攻專業內容帶動虛擬貨幣收入,如今的方格子比較像是分享想法的社群平台,每個人開闢
Thumbnail
距離第一篇文章居然已經過了兩年,當初發表後不久即找到正職工作,忙著學習打理一間小店的事務,卻放空了寫作的初衷。 期間信箱還是會不時收到方格子的通知,但直到最近平台轉型的樣態呈現出來,才讓我產生回頭研究的好奇心。比起初期主攻專業內容帶動虛擬貨幣收入,如今的方格子比較像是分享想法的社群平台,每個人開闢
Thumbnail
分享心得 之所以在1300篇創作時分享心得中向各位報告,純粹是想讓大家了解文創工作者的辛苦。在沒有成功之前,這是一段絕對的寂寞和孤獨的旅程。文創工作者的生活常常伴隨著無數的挑戰和困難。創作過程中,靈感的枯竭、創意的瓶頸以及對作品的自我懷疑,都是每天要面對的現實問題。每一篇文章、每一幅畫作、每一
Thumbnail
分享心得 之所以在1300篇創作時分享心得中向各位報告,純粹是想讓大家了解文創工作者的辛苦。在沒有成功之前,這是一段絕對的寂寞和孤獨的旅程。文創工作者的生活常常伴隨著無數的挑戰和困難。創作過程中,靈感的枯竭、創意的瓶頸以及對作品的自我懷疑,都是每天要面對的現實問題。每一篇文章、每一幅畫作、每一
Thumbnail
於是就整理一下見工資料。其實我一直讀,一直讀,讀完了就塞爆了見工的File…當我今天整理的時候,怎麼這一頁有幾張證書,那一頁有不知明的作品…這滿滿的血汗終於需要在這裡斷捨離
Thumbnail
於是就整理一下見工資料。其實我一直讀,一直讀,讀完了就塞爆了見工的File…當我今天整理的時候,怎麼這一頁有幾張證書,那一頁有不知明的作品…這滿滿的血汗終於需要在這裡斷捨離
Thumbnail
前幾天matters上面舉辦一篇徵文活動,我藉由閱讀他人作品後,寫下些自己的經驗和心得
Thumbnail
前幾天matters上面舉辦一篇徵文活動,我藉由閱讀他人作品後,寫下些自己的經驗和心得
Thumbnail
明明是「近期」的各種反思,但這篇文章2月就完成了,靜靜躺在草稿裡超過1個月以上....看到後順手發布。 跟創作者經濟產業有關的 過度追求流量,會迷失自我。被演算法綁架真的不是一個好事。我仍然認為,如果能服務好 1000 個人,會比討好 1000 萬個人來得輕鬆多了。演算法的紅利,會讓創作者以
Thumbnail
明明是「近期」的各種反思,但這篇文章2月就完成了,靜靜躺在草稿裡超過1個月以上....看到後順手發布。 跟創作者經濟產業有關的 過度追求流量,會迷失自我。被演算法綁架真的不是一個好事。我仍然認為,如果能服務好 1000 個人,會比討好 1000 萬個人來得輕鬆多了。演算法的紅利,會讓創作者以
Thumbnail
如題所說 ~~ 沒更新有一段時間吧 , 最近發生很多事情 好的也有 壞的也罷 當我靜下心 仔細想想 順便打開網址 看看其他人的作品 不能說自己寫的不錯 不得不說 別人作品寫得也不錯 哈哈哈 雖然我很喜歡寫作 從一開始的部落格 無名小站 只到方格子 陸陸續續 過著平庸不凡的日子 (喝
Thumbnail
如題所說 ~~ 沒更新有一段時間吧 , 最近發生很多事情 好的也有 壞的也罷 當我靜下心 仔細想想 順便打開網址 看看其他人的作品 不能說自己寫的不錯 不得不說 別人作品寫得也不錯 哈哈哈 雖然我很喜歡寫作 從一開始的部落格 無名小站 只到方格子 陸陸續續 過著平庸不凡的日子 (喝
Thumbnail
寫出更好的文章 最近平台改版,許多人討論如何寫出更好的文章。大家紛紛分析自己的數據後台,並提出來分享和討論。在這裡,我也想藉此機會,從文化創意的角度來談談創作者的數據思維應該是什麼。 創作者的最終目的是要養活自己 首先,創作者的最終目的是要養活自己。要養活自己,就必須讓自己的文章賣得出去,吸引
Thumbnail
寫出更好的文章 最近平台改版,許多人討論如何寫出更好的文章。大家紛紛分析自己的數據後台,並提出來分享和討論。在這裡,我也想藉此機會,從文化創意的角度來談談創作者的數據思維應該是什麼。 創作者的最終目的是要養活自己 首先,創作者的最終目的是要養活自己。要養活自己,就必須讓自己的文章賣得出去,吸引
Thumbnail
最近加入了這個有趣的地方 ,收到了系統關切 ,怎麼還沒看到你的創作 文字,是人們用來溝通交流的工具。 常常會很佩服能把文字依照自己想法,打成一大串文章的創作者。 總是想像,能一直不斷的創作文章,以此維生的人,到底是如何文思泉湧的。 也許真的需要不斷的大量閱讀,才能有更多的文字素材可以隨時讓大
Thumbnail
最近加入了這個有趣的地方 ,收到了系統關切 ,怎麼還沒看到你的創作 文字,是人們用來溝通交流的工具。 常常會很佩服能把文字依照自己想法,打成一大串文章的創作者。 總是想像,能一直不斷的創作文章,以此維生的人,到底是如何文思泉湧的。 也許真的需要不斷的大量閱讀,才能有更多的文字素材可以隨時讓大
Thumbnail
會開始寫作只是覺得日常接收的資訊輸入太多,除了無聊的工作之外,需要有一些有趣的輸出。對於瀏覽量什麼的說是佛系看待,但既然有數據統計打開網站時還是免不了看一下,收到 vocus 信件通知入選及時精選也會忍不住去看看所謂很多關注是多少?
Thumbnail
會開始寫作只是覺得日常接收的資訊輸入太多,除了無聊的工作之外,需要有一些有趣的輸出。對於瀏覽量什麼的說是佛系看待,但既然有數據統計打開網站時還是免不了看一下,收到 vocus 信件通知入選及時精選也會忍不住去看看所謂很多關注是多少?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