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年8月8日
------------
●距離:5.14公里
●計時:5時12分57秒 (313分鐘)
●落差:394公尺 (3027~3421)
●上坡:563公尺
●下坡:530公尺
------------
停車處:合歡山 3158 Café 旁停車場。由松雪樓旁邊的步道進去(不要懷疑,就是朝著松雪樓的路走進去就對了)
這是我們家第二座高山行(高山定義:超過海拔三千公尺)。第一座是拜台南大專中心的夥伴所賜(兼新竹大專),2021年11月中解鎖第一座高山。11月的合歡山,清晨氣溫已經來到攝氏0度⋯⋯當初爬合歡北峰,適逢假日,完全是座菜市場,沸騰不已。清晨5點抵達北峰時,已經沒。有。停。車。位⋯⋯繼續往下開,才硬在沿線擠進一個停車位。可見合歡群峰是座很平易近人的山脈(不代表就很輕鬆),也很適合當做高山新手的入門。
當初在做合歡北峰的功課時,就知道附近有小奇萊步道,據說風景很美,腳程也很輕鬆。
合歡北峰。11月,平地的台南還短袖,這裡夜晚沒有電熱毯根本無法入眠
難得8月可以湊到比較多天的假期,台南每天熱到融化,當然往高山避暑去。此次假期原本預計第一座先爬比較挑戰級一點的卯木山,隔日就去小奇萊散步,一圓未竟之旅。而平日的合歡山,跟假日比起來,簡直天壤之別。連武嶺都還有空的停車位(超大驚)。
若可以的話,誰想來假日的高山菜市場啊⋯⋯(攤手)
沒有想到旅程第二日,就開啟了一連串的⋯⋯被迫迅速應變。當日往卯木山開去時,竟然⋯⋯碰上中橫修路,每一天僅僅開放非常短的通行時段。於是,我們就硬生生的被隔離在距離卯木山7分鐘車程的另一邊。在不想花一個鐘頭等待放行之下,馬上更動山程:回頭爬小奇萊,視情況再爬合歡東峰(原本還有雄心壯志把東、南、主,三個峰頭都走完)。
小奇萊步道是通往奇萊山的 「前菜」。路程起伏不大,有幾段短的、簡單的拉繩路段。一踏上步道時,也許是因為高山經驗才第二次,就忍不住驚聲連連:格林童話裡的黑森林,就在眼前磅礴開展。完全不同於長久以來的郊山感官。
在一次電台裡訪談高山嚮導
劉崇鳳、葉書妤時,崇凰有提及女性嚮導/登山團的意義,她表示:想試試不同的登山方式,以純女性、天數拉長;適合探索內在風景、感受性的;慢行/型、以對話為重。在二年來為數不多的登山旅程中,我也開始不以登頂為目標,純粹想把自己放在山裡。每次往山裡去,都會有點些微、心態上的變化。范欽慧說,「登山是人和自然很奇妙的精神性轉換」,確實有某部份如此(不過還是不能夠在又濕又酷熱的山裡走,或是菜市場的山裡,只會有精神性崩潰)。
小奇萊步道,相較起合歡山脈,比較不是一般大眾會知道要來的步道。再加上平日的緣故,我們一路上遇到的人並不多(合歡東峰就⋯⋯菜市場)。會知道奇萊山,除了因為開始接觸登山之外,印象最深的,就是公視的【群山之島與不去會死的他們】。第一集就是三條魚(恭喜他完成了K2!)的
〈帶我回奇萊?帶我回奇萊!〉
在紀錄片中,才深刻的體會到,山是一座巨型的石塊。抵達小奇萊的說明牌後,就是讓人尖叫後,完全安靜下來的群山綿延。眼底只有滿谷的山脈。坐在離奇萊北峰和主峰很遠的地方,在這裡觀望奇萊山,徹底被他的雄渾和冷峻震懾。僅管不知何年何月才能抵達的遠方,但能在如此距離看著他,依舊感動。
也許因為此程前不久,我才火速交了論文稿。內容是以吳明益的複眼人進行生態神學的思考。因而讀了Bruno Latour的《面對蓋婭:新氣候體制八講》。其中拉圖提到,人類必須培養更多的「感應器」,成為有感受的物種。這個宇宙間的萬物生命,會以各種方式entangle(纏繞)在一起,但若感應器不足,將無法共感。
共感之於我,也不太算是「同理心」或 「同感」一類的。共感只會在一種,你隱約感受到,生態環境中的萬物皆有某種意象性時,才會產生。
不過,單單知道,我正坐在一座遠遠比我古老的處所,就足以讓人必須謙卑。
可是,也並不是走進山裡,就能自動增生「感應器」。
因為是邊走邊玩的行程,我們花了許多時間在森林裡流連忘返。
路徑旁的一片腐木,承載著相當繽紛盎然的生命力。僅管我看過許多石頭上附生的植物,卻是第一次在一小塊木頭上,看到如此多樣的色彩。群山有雄渾之蒼勁,地面也讓人驚嘆連連。
只有在別人的照片裡看過水晶蘭,經過時一度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趕緊拍下來,跟登山老手、孩子們的姑姑確認。是少見的水晶蘭無誤。首訪小奇萊,簡直有如幸運之神降臨。
小奇萊步道終點——其實也就是半路上立了根解說牌。再往下,就要前往必須有入山證才能進入的山屋區,也代表著要前往奇萊山。在途中首次遇見一名協作(這些名詞,都是在文章裡看過而已),揹著30公斤(頭帶跟雨鞋真的太神奇了⋯⋯),一路拋下我們,速速往奇萊山方向走去。
山,也是討生活的所在。
離開了小奇萊後,由於隔壁就是合歡東峰(真的就是,嗯,隔壁),還是拖著二名意志力快要渙散的小孩出發。前一天有 「稍微 」查過東峰,似乎不難,只是高度上有點挑戰。
爬山是這樣的:就算高度有挑戰,但若是原始的森林路徑,其實是應付的過去的。如果一路都是樓梯,就算高度沒有挑戰,還是得靠意志力撐下去。因為,心裡上,就覺得 「到底幹嘛來爬樓梯?」
合歡東峰,就是完全要靠盼望跟意志力撐下去的,爬樓梯——而且是沒在客氣的,一路陡上。連我都快要絕望的爬(樓梯)著,就別說小孩了,大概3分鐘就要停下來休息,抵抗滿滿的絕望感。甚至途中寧願走到箭竹叢裡,被箭竹刺,都比爬樓梯來得好。
沿途是朽壞的、曾經做為滑雪用途的登山纜車站遺跡。好難想像,以前這裡下雪的情況,可以讓人滑雪。我想到明毓屏的〈雪的台北〉系列。在20世紀裡,台北,會下雪呢。
此行最慘烈的事,就是忘記防晒(果然是高山經驗不足)。微冷的氣候,讓人完全遺忘紫外線的威力(因為離太陽比較近嗎⋯⋯),隔天所有人,身體上都留下被傷害的遺憾,痛了好~~多~~天。直接黑掉也就不在話下了。
黑色奇萊,在那個夜裡還反覆在心裡。於是,向著登山老手小姑許願,明年,明年向奇萊南華啟程,也挑戰必須在外過夜的登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