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嘴破、腹瀉、體重減輕,當心克隆氏症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克隆氏症通常好發於20~30歲年輕上班族以及40~60歲中老年族群兩階段,但各年齡層亦可能發生。台中榮民總醫院胃腸肝膽科陳家昌醫師表示,目前克隆氏症病因仍不清楚,可能與遺傳、免疫系統、腸道菌種等因素有關,可確定的是在歐美屬較常見疾病,亞洲克隆氏症患者則相對較少,推論或許與環境、體質、基因有關。


克隆氏症常見症狀有哪些?如何診斷?

陳家昌醫師指出,克隆氏症常見症狀為腹痛、腹瀉,這些症狀一般人或多或少會遇到,然而克隆氏症或潰瘍性結腸炎屬不易好轉的慢性疾病,如果症狀反覆發生、持續超過3~6個月都未好轉,就要警覺,應盡快至醫院檢查。
除腹痛腹瀉之外,克隆氏症還可能出現血便、發燒、腸道狹窄等症狀,有些病況較嚴重的患者,體重也會驟減。有些患者因症狀較輕微而忽略就醫導致延誤確診,錯失及早治療的時機。
發炎性腸道疾病的診斷較複雜困難,醫師會先評估患者症狀,再透過胃鏡、腸鏡確認是否有較典型的克隆氏症、潰瘍性結腸炎症狀。有些患者會做電腦斷層,看看腸道是否有狹窄或發炎的狀況。

進行內視鏡檢查時醫師通常會做切片,讓病理科醫師檢查是否有克隆氏症的病理表現,綜合各種線索來下診斷。


克隆氏症是否可能痊癒?目前有哪些治療方式?

陳家昌醫師解釋,每個病患疾病表現皆不太一樣,有些患者出現過一次嚴重的發作後,會有很長一段時間好好的,感覺上似乎痊癒,但後來仍可能會再次發作;有些患者狀況可能一直都不太好,持續有輕度發炎狀況,一直不太舒服。

克隆氏症是個不易痊癒的慢性疾病,多數患者無法完全停藥,仍需持續服用免疫調節藥物,將病情控制穩定。若積極配合治療,大部分患者可像一般人正常生活。
克隆氏症治療不外乎內科藥物治療跟外科手術治療,藥物則是免疫調節藥物,如免疫抑制劑、類固醇等,有些患者可考慮使用生物製劑,原則上都是為了調節免疫系統。各藥物的機轉不盡相同,每個患者發炎程度也不同,故醫師會依患者狀況進行調整。

有些患者起初較嚴重,需直接使用生物製劑;症狀較輕微的患者,服用免疫調節藥物即可。類固醇是醫師蠻常使用的藥物之一,效果不錯且快速,但類固醇不能長期使用,通常使用於急性期。
使用生物製劑還是需搭配傳統口服藥物,一般很少單用生物製劑就將克隆氏症控制穩定,會使用到生物製劑的患者多為是中重度發炎,故還會搭配免疫抑制藥物或免疫調節藥物。


不只有腸道!克隆氏症還可能有多種腸道外症狀

克隆氏症為一種全身各處皆可能出現發炎的免疫疾病,若未及早控制恐引發其他腸道外症狀,如肝炎、關節炎、皮膚、口腔、眼睛、血管性栓塞等。
陳家昌醫師提醒,眼睛部分需特別注意,因嚴重的眼睛併發症恐造成視力減退、甚至失明。克隆氏症患者若覺得視力模糊或眼睛不適,應保持警覺盡快就醫,檢查是否有眼睛病變,如虹彩炎、葡萄膜炎等,及早預防才能避免失明的風險。


克隆氏症病友飲食是否有需特別注意的地方?

陳家昌醫師建議,若發炎狀況嚴重,飲食須特別注意,應以低渣飲食為原則。因腸道發炎會變得狹窄,若食物太硬、太大,不好消化,會造成患者不適。肉類應選擇較嫩的肉類,避免油炸、太硬。水果及蔬菜盡量選擇纖維質較低或打成汁。一些刺激性的食物,如辣椒、胡椒、大蒜等容易刺激腸道引起疼痛。牛奶、奶製品則會讓部分患者脹氣,在急性期要多留意。

如果患者已控制得很好,無發炎狹窄的問題,基本上飲食上無特別限制,但易產生病菌的生食類仍需避免。


日常生活須注意什麼?

陳家昌醫師提醒,患者應定期回診追蹤,積極配合醫師調整治療策略,不少患者剛確診時都會有些半信半疑,用藥一陣子後就感覺改善很多,覺得「應該好的差不多了,不用再吃藥了吧」,過了一段時間再回診通常就會發現疾病再次惡化,且這類案例屢見不鮮。

陳家昌醫師分享,曾有個20多歲女性患者出現腹痛、血便等症狀,起初以為是痔瘡,後來因症狀反覆出現,做了腸鏡才發現是發炎性腸道疾病,服用一段時間的免疫調節藥後,症狀曾一度改善,而後她未定期追蹤,直到某次嚴重血便、腹痛、發高燒才再度就診,腸鏡檢查發現已是嚴重發炎,需住院治療,經使用類固醇後,出現變胖、青春痘等副作用。後來醫師協助申請生物製劑治療,讓腸道狀況逐漸好轉,後續在門診追蹤服藥控制。
陳家昌醫師分享,克隆氏症患者本身其實蠻辛苦,家人、朋友的支持對他們有很大的幫助,讓他們不會一個人面對疾病。旁人能適時給予支持,對患者相當重要!
本圖文由「照護線上」授權轉載,原文出處 長期嘴破、腹瀉、體重減輕,當心克隆氏症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35會員
687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照護線上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我最近運動時愈來愈喘。」林太太向先生抱怨。 林先生想了想,道:「心臟不太好時,容易覺得喘,運動耐受度也比較低,要不要到心臟科檢查看看?!」 林太太低頭看著自己的腳,道:「我這雙腳好像也有點腫,要看腎臟科嗎?」
乳癌是台灣女性最好發的癌症,張金堅醫師表示,乳癌初期往往沒有症狀,需要定期檢查才能早期發現。 當腫瘤變大時,患者可能會自己摸到硬塊;部分患者會發現乳頭有異常分泌物或出血;若乳癌長在乳頭附近,乳頭可能會凹陷,導致雙側乳頭不對稱;若乳癌侵犯皮膚,皮膚可能發紅、像橘子皮。
29歲的廖小姐從2012年就被診斷出克隆氏症,也因為克隆氏症產生的併發症動過小腸手術。最近疾病控制較不穩定,腹瀉比較厲害,且合併有嚴重的關節問題。腸鏡檢查可以發現腸子有明顯發炎,抽血檢查也有白血球上升、發炎指數上升的狀況,影像學檢查發現有好幾段腸子的腸壁增厚,有明顯的發炎。
「剛確診糖尿病的時候,對於糖尿病很陌生。雖然有試著控制飲食,但是血糖依然不穩定。」 65歲的模範糖友翁女士說,「每次回診,我都會把關於血糖的問題提出來跟醫師討論,不管是飲食、運動或藥物,醫師都能幫忙解答疑惑。我也遵照醫師、衛教師的指示,按時使用藥物並調整飲食、運動、生活型態,漸漸把血糖控制好。」
B型肝炎病毒會造成肝臟的破壞,大概有五分之一的病人會變成肝硬化,一旦肝硬化形成以後,每一年就有1-4%的機會會產生肝癌,終其一生,有大概五分之一肝硬化的病人會走進肝衰竭。所以我們常說B型肝炎有三部曲,就是慢性肝炎、肝硬化、以及肝癌。
工作一整天,難免都會累,但是有一種累不一樣。心臟衰竭的累會讓人像沒電一樣,甭說爬樓梯,有時連走幾步路都很疲憊! 為何心臟衰竭患者容易感到很疲倦呢?辛和宗主任解釋道,心臟衰竭患者很容易感到疲倦,最主要是因為心臟輸出量偏低,打出來的血量不夠,到全身循環的血液量不足,組織相對就會缺血,讓病患容易疲倦。
「我最近運動時愈來愈喘。」林太太向先生抱怨。 林先生想了想,道:「心臟不太好時,容易覺得喘,運動耐受度也比較低,要不要到心臟科檢查看看?!」 林太太低頭看著自己的腳,道:「我這雙腳好像也有點腫,要看腎臟科嗎?」
乳癌是台灣女性最好發的癌症,張金堅醫師表示,乳癌初期往往沒有症狀,需要定期檢查才能早期發現。 當腫瘤變大時,患者可能會自己摸到硬塊;部分患者會發現乳頭有異常分泌物或出血;若乳癌長在乳頭附近,乳頭可能會凹陷,導致雙側乳頭不對稱;若乳癌侵犯皮膚,皮膚可能發紅、像橘子皮。
29歲的廖小姐從2012年就被診斷出克隆氏症,也因為克隆氏症產生的併發症動過小腸手術。最近疾病控制較不穩定,腹瀉比較厲害,且合併有嚴重的關節問題。腸鏡檢查可以發現腸子有明顯發炎,抽血檢查也有白血球上升、發炎指數上升的狀況,影像學檢查發現有好幾段腸子的腸壁增厚,有明顯的發炎。
「剛確診糖尿病的時候,對於糖尿病很陌生。雖然有試著控制飲食,但是血糖依然不穩定。」 65歲的模範糖友翁女士說,「每次回診,我都會把關於血糖的問題提出來跟醫師討論,不管是飲食、運動或藥物,醫師都能幫忙解答疑惑。我也遵照醫師、衛教師的指示,按時使用藥物並調整飲食、運動、生活型態,漸漸把血糖控制好。」
B型肝炎病毒會造成肝臟的破壞,大概有五分之一的病人會變成肝硬化,一旦肝硬化形成以後,每一年就有1-4%的機會會產生肝癌,終其一生,有大概五分之一肝硬化的病人會走進肝衰竭。所以我們常說B型肝炎有三部曲,就是慢性肝炎、肝硬化、以及肝癌。
工作一整天,難免都會累,但是有一種累不一樣。心臟衰竭的累會讓人像沒電一樣,甭說爬樓梯,有時連走幾步路都很疲憊! 為何心臟衰竭患者容易感到很疲倦呢?辛和宗主任解釋道,心臟衰竭患者很容易感到疲倦,最主要是因為心臟輸出量偏低,打出來的血量不夠,到全身循環的血液量不足,組織相對就會缺血,讓病患容易疲倦。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圖說:鹿港小鎮醫師張容毓院長與林口長庚兒童醫院陳志榮教授,對抗腸病毒故事分享 記者李婉如/綜合報導 鹿港小鎮診所張容毓院長親身經歷的故事。她是一位視病猶親、深富愛心的小兒科醫師;同時,她也曾體會過身為家長面對腸病毒71型時,心中那股恐懼與煎熬。十多年前,台灣爆發腸病毒71型大流行,母兼父職的
Thumbnail
每年秋冬都是腸胃炎的高峰期,歐醫師在最近門診中觀察到,除了有腸胃炎狀況的孩子不少外,也開始出現家長也跟著掛號的情形。問診的過程中發現,原來除了「腸胃炎要吃稀飯」這個觀念深植人心之外,還有很多家長對於腸胃炎的迷思,所以這次想簡單跟大家分享一下幾個觀念。
Thumbnail
歐醫師的門診中腸胃炎的患者年齡從3個月大的嬰兒到86歲的阿嬤都有,對照顧者來說,除了感冒以外,腸胃炎大概是最常讓爸爸媽媽頭痛的疾病了,因此歐醫師簡單幫大家歸納出幾個重點。 腸胃炎可以吃什麼? 這個應該是所有照顧者迷思最深的一個問題,不敢喝奶、泡半奶、只吃粥、不敢吃蛋/奶。常有家長會問:『是不是
光田神經內科 大甲分院/ 鄭智文 醫師 “錐心刺骨的痛鑽過了層層的皮,像是火在燒“ 帶狀皰疹復發的原因,可能有:年紀因素、自律神經失調、慢性病患者、免疫力低下或長期使用免疫力的藥物 初期症狀不明顯,疾病前兩、三天時,特色的”紅疹”及”滴狀水皰”尚未長出,病人有時會已感到觸電或燒灼的神經疼痛感。
Thumbnail
你有常常腹痛、血便、狂跑廁所的困擾嗎? 以為自己只是腸胃不好吃壞肚子嗎?
Thumbnail
C型肝炎是由C型肝炎病毒感染引起的疾病,常見症狀包括疲倦、食慾不振、噁心、腹部不適等。文章介紹了C型肝炎的傳染方式、感染風險族群以及預防方法。此外,也提供了西醫和中醫對C型肝炎的治療方法和常用中藥的介紹。
Thumbnail
在當今繁忙的生活節奏中,健康常常被我們忽略,尤其是腸胃道健康,更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容易被忽視的一環。然而,腸胃道的健康會直接影響到我們的整體身體狀況,包括消化、吸收以及免疫系統的功能。本文將由輝雄診所帶領大家,深入探討如何維護腸胃道健康,從而有效預防大腸癌、胃癌等疾病。   無痛大腸鏡檢查需要注意
Thumbnail
腸躁症是什麼?中藥、飲食禁忌全攻略! 如果你經常感到胸悶、心口灼熱、腹部脹氣和消化不良,這可能是由於胃食道逆流引起的。有時候你可能會經歷腹瀉、便秘和反覆的腹痛,儘管多次就醫卻無法找出問題所在,這可能是腸躁症的表現。 腸躁症的症狀因人而異,常見的症狀包括腹瀉、便秘和脹氣等。
Thumbnail
上一篇我們聊完了蛋白質流失性腸病的成因種類跟診斷,再來要講到治療部分,以往都會以免疫調節藥物為主,但後來研究顯示飲食上的控制也是很重要的一環! 🙋所以治療的大概方向? 👩‍⚕️因在腸道淋巴管擴張症中有很大一部分與發炎性慢性腸道疾病相關,所以可以優先考慮飲食控制!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圖說:鹿港小鎮醫師張容毓院長與林口長庚兒童醫院陳志榮教授,對抗腸病毒故事分享 記者李婉如/綜合報導 鹿港小鎮診所張容毓院長親身經歷的故事。她是一位視病猶親、深富愛心的小兒科醫師;同時,她也曾體會過身為家長面對腸病毒71型時,心中那股恐懼與煎熬。十多年前,台灣爆發腸病毒71型大流行,母兼父職的
Thumbnail
每年秋冬都是腸胃炎的高峰期,歐醫師在最近門診中觀察到,除了有腸胃炎狀況的孩子不少外,也開始出現家長也跟著掛號的情形。問診的過程中發現,原來除了「腸胃炎要吃稀飯」這個觀念深植人心之外,還有很多家長對於腸胃炎的迷思,所以這次想簡單跟大家分享一下幾個觀念。
Thumbnail
歐醫師的門診中腸胃炎的患者年齡從3個月大的嬰兒到86歲的阿嬤都有,對照顧者來說,除了感冒以外,腸胃炎大概是最常讓爸爸媽媽頭痛的疾病了,因此歐醫師簡單幫大家歸納出幾個重點。 腸胃炎可以吃什麼? 這個應該是所有照顧者迷思最深的一個問題,不敢喝奶、泡半奶、只吃粥、不敢吃蛋/奶。常有家長會問:『是不是
光田神經內科 大甲分院/ 鄭智文 醫師 “錐心刺骨的痛鑽過了層層的皮,像是火在燒“ 帶狀皰疹復發的原因,可能有:年紀因素、自律神經失調、慢性病患者、免疫力低下或長期使用免疫力的藥物 初期症狀不明顯,疾病前兩、三天時,特色的”紅疹”及”滴狀水皰”尚未長出,病人有時會已感到觸電或燒灼的神經疼痛感。
Thumbnail
你有常常腹痛、血便、狂跑廁所的困擾嗎? 以為自己只是腸胃不好吃壞肚子嗎?
Thumbnail
C型肝炎是由C型肝炎病毒感染引起的疾病,常見症狀包括疲倦、食慾不振、噁心、腹部不適等。文章介紹了C型肝炎的傳染方式、感染風險族群以及預防方法。此外,也提供了西醫和中醫對C型肝炎的治療方法和常用中藥的介紹。
Thumbnail
在當今繁忙的生活節奏中,健康常常被我們忽略,尤其是腸胃道健康,更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容易被忽視的一環。然而,腸胃道的健康會直接影響到我們的整體身體狀況,包括消化、吸收以及免疫系統的功能。本文將由輝雄診所帶領大家,深入探討如何維護腸胃道健康,從而有效預防大腸癌、胃癌等疾病。   無痛大腸鏡檢查需要注意
Thumbnail
腸躁症是什麼?中藥、飲食禁忌全攻略! 如果你經常感到胸悶、心口灼熱、腹部脹氣和消化不良,這可能是由於胃食道逆流引起的。有時候你可能會經歷腹瀉、便秘和反覆的腹痛,儘管多次就醫卻無法找出問題所在,這可能是腸躁症的表現。 腸躁症的症狀因人而異,常見的症狀包括腹瀉、便秘和脹氣等。
Thumbnail
上一篇我們聊完了蛋白質流失性腸病的成因種類跟診斷,再來要講到治療部分,以往都會以免疫調節藥物為主,但後來研究顯示飲食上的控制也是很重要的一環! 🙋所以治療的大概方向? 👩‍⚕️因在腸道淋巴管擴張症中有很大一部分與發炎性慢性腸道疾病相關,所以可以優先考慮飲食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