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極薛曼-M4A3E8薛曼中戰車

終極薛曼-M4A3E8薛曼中戰車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M4A3E8中戰車

M4A3E8中戰車

作品:M4A3E8薛曼中戰車
套件生產商:日本田宮(車體),台灣戰鷹(履帶)
比例:1/35
塗裝:美國陸軍第4裝甲師第37戰車營所屬車,1945年4月於德國中部

隨著薛曼戰車開始換裝長管的M1 76mm 50倍徑主砲,薛曼面對德國「動物兵團」或多或少開始尚可一戰,而非總是挨揍。但在歐洲戰場陸續有報告傳出,薛曼面對泥濘地形時經常會受困、動彈不得。另外,當薛曼被敵火擊毀時,經常隨之發生彈藥殉爆,造成車組乘員的慘重傷亡。讓美軍兵工部門苦思良久,不斷開發試作車以尋求解決之道。最終以成果最佳的T23試作車為藍本,對薛曼戰車進行如下的重大改良:

1.加寬履帶尺寸,寬度從原本的16.5吋改為23吋。

2.搭配加寬的履帶,懸吊系統從原有的垂直彈簧平衡懸吊(Vertical Volute Spring Suspension,VVSS)換裝為水平彈簧平衡懸吊(Horizontal Volute Spring Suspension,HVSS),以適應加大的承載輪和成對配置的路輪。

3.主砲再次升級,從M1/M1A1 76mm 50倍徑砲換裝為M1A2 76mm 52倍徑砲,新型主砲有更高的砲口初速,並裝備砲口制退器以改善排煙和射擊效率。

4.戰鬥室內的彈藥庫改裝為濕式彈藥庫,彈藥架之間的空隙全部灌入水或冷卻液形成水箱,當彈藥被誘爆時,爆炸的威力和高溫就會先被水箱的水中和,從而大大減少大量彈藥殉爆或延燒的機率,增加車組成員的生還率。往後所有配備濕式彈藥庫的薛曼,在型號中都會加上W字母作為識別。

稍後這種大改版薛曼車型,於1944年3月起開始在生產線上製造,其中又以A3型產量最多(2,539輛)。該版本的M4A3後來型號改為M4A3(76)W HVSS,或稱M4A3E8,又名「簡單8號」(Easy Eight),被視為薛曼車系中最強的改良型。

第一批M4A3E8在1944年11月運抵歐洲,交付第8裝甲師,其後其他裝甲師也陸續獲得「簡單8號」。而第一支將其投入戰鬥並獲得功勳的,是在突出部之役率先打破德軍巴斯通鎮包圍網,解救守軍的第4裝甲師。

戰後,大多數「簡單8號」跟隨駐德美軍留在歐洲,或是當作軍援物資援助歐洲各國,另有部分於1950年韓戰爆發時,被轉運至韓國以替換面對T-34/85毫無辦法的M24輕戰車。

本車塗裝隸屬於美國陸軍第4裝甲師,這個師於1941年4月15日成軍於紐約州德拉姆堡(Fort Drum , NY)。該師是二戰美軍少數沒有官方綽號的部隊,1944年7月底登陸歐洲後被納入第3軍團第8軍麾下,並立即參與了著名的「眼鏡蛇作戰」(Operation Cobra),從諾曼第一路轉戰到亞爾薩斯-洛林地區。突出部之役時被第3軍團司令巴頓中將作為反攻的矛頭,於聖誕節隔天突破德軍的巴斯通包圍網,救出受困的第101空降師。而在是次反攻擔任先鋒重任的,即是第37戰車營,營長是日後其名被冠名在M1主戰車上,曾任駐越美軍總司令和陸軍參謀長的克雷頓.艾布蘭(Creighton Abrams,時任中校)。

二戰結束後,裝4師和「大紅一」-第1步兵師被指派為駐德佔領軍,直到1949年5月20日解散復員。但稍後因為冷戰因素,於1954年6月15日重新在德州胡德堡(Fort Hood , TX)成軍,1957年轉調德國,直到1971年5月再度解散。不過,該次解散只是名義上的,麾下部隊大多健在,只是上級單位的番號換成了第1裝甲師。

avatar-img
康斯泰堡聯合基地的沙龍
4會員
22內容數
版主的模型作品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作品:三號戰車J型(Pz.Kpfw. III Ausf.J) 套件生產商:中國威龍(Dragon) 比例:1/35 塗裝:德國第16裝甲擲彈兵師,1943年7月於庫斯克會戰
作品:ISU-122S反戰車自走砲 套件生產商:香港威龍 比例:1/35 塗裝:波蘭人民軍第25裝甲砲兵團,1945年4月於德國東部 大戰結束後,第25裝砲團於1946年7月2日冠上「德勒斯登」之名,以表彰其在柏林戰役的功勳。後因部隊改組於1949年7月解散,所屬人員和裝備由其他單位接收。
作品:三號戰車J型(Pz.Kpfw. III Ausf.J) 套件生產商:中國威龍(Dragon) 比例:1/35 塗裝:德國第16裝甲擲彈兵師,1943年7月於庫斯克會戰
作品:ISU-122S反戰車自走砲 套件生產商:香港威龍 比例:1/35 塗裝:波蘭人民軍第25裝甲砲兵團,1945年4月於德國東部 大戰結束後,第25裝砲團於1946年7月2日冠上「德勒斯登」之名,以表彰其在柏林戰役的功勳。後因部隊改組於1949年7月解散,所屬人員和裝備由其他單位接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