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合夥人捲款潛逃後,為什麼我卻在提告前一刻決定放下?

2022/11/29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論對人的評價】
幾年前,我曾經聽朋友 J 評論另一位人士 W。
W 我不認識,但在某領域中已經攢出名聲跟成就,而 J 卻把他評論的一文不值,說能力不如 J,成功只是運氣使然,還影射 W 有割韭菜的嫌疑。
然後我就信了,
因為當時跟 J 有合夥一些案子,比起不認識的 W,自然更相信 J 一些。
後來,有人來詢問認不認識 W 時,我就把 J 那一套說詞搬出來,提醒對方要小心,儘管對方說在跟 W 見面後覺得不是這樣的人。
總之在那段時間內,我對 W 的印象一直沒有很好,就是因為 J 的評價,即使我連本人都沒見過。
結果, J 後來成為把我們合夥款捲款潛逃的一位失聯者,
而 W 在領域越做越風生水起、受人敬重。
2019-2020 年,是成長股走強的時候,因此 Catherine Wood 被評為女版巴菲特,本尊則被批評成過時的老東西,而現在呢?
Elon Musk 所領導的特斯拉,在 2018 年初一度瀕臨破產,創辦人還上節目抽大麻失言,嚷嚷著要把公司私有化下市,在投資人跟股東眼裡就是一顆不受控的炸彈,而現在呢?
Adam Neumann 在 2019 年榨取公司金錢又呼麻,把 Wework 的投資人割得七葷八素,而現在呢?( 註:2022 靠著 Flow 重新募到 a16z 的資金)
2021 年有個 PlanB 的 S2F 模型被奉為圭臬,而現在呢?
幣圈的 Wilson 在 2018 就割過不少人,老韭都知道黑歷史(因此會對他做的項目敬而遠之),卻在 2022 年初被幣圈媒體評為台灣年度 21 個最有影響力的區塊鏈創業家,而現在呢?
我在這些年來最深刻的感悟之一,就是理解到:「一個人是有許多面向的。而跟他有關的其他人,終歸只能接觸到其中一部分的面向,再加上時間軸跟個人主觀,這也是評論/評價之所以有盲點的原因。」
過去的我沒意識到這層真理,所以總愛把人二分法成善惡分明,或者常常因為一個人對這個人的評價而全盤相信。後來卻發現,這樣太天真了,也是很不成熟的表現。
現在的我,則會盡可能先聆聽多個人對這個人的評價,但不下定論,等到真的親自跟這個人見過面實際相處後,自己的觀察才是最有力的。
每個人都有對其他人的評價,多聽多討論總是好的,但最準的還是你自己跟這個人實際相處的感覺。
也因此,平常會有不少人來問我對 XXX 的看法,我其實不會怕去評論 (當然有的人可能會怕這樣做是背後說人壞話,這也沒什麼問題)。
因為對來詢問的人而言,我的觀察一定都會有幫助,只不過我會在評價完以後,最後加上一句:
「總之,這是我的觀察,你可以當作參考,但不要直接影響你的判斷或有所定論。這是我跟他的相處,不代表你跟他的相處。你有機會親自去跟他接觸,當下的觀察跟感覺,那才是最準的。」
至於那些你無法親自接觸,第三方的評價往往就是你唯一能獲取的資訊來源。即使有盲點,但還是有其意義跟參考價值,畢竟觸碰到了某部分的面向。
甚至如果是進一步有利益牽扯的狀況下,我則多半會去採納一些更負面、黑歷史、FUD 的評價,做好風險趨避的準備,以免被人當韭菜割。
像是前面提到的 J,把我們的合夥款捲款潛逃了,我恨嗎?
在事情發生的時候,的確很恨。
因此我立刻找律師諮詢,花了好幾個月蒐證,還去國稅局調他名下資料並發現脫產……但直到提告的最後一刻,我卻決定放下了。
因為在這幾月內,當我仔細回想以前的合夥的時光,赫然發現他其實幫過我不少忙,有形的,無形的。
每一次看他做事的方式,都是在一次洗禮學習。在很多層面上,他可以說是擔任了 mentor 的角色,教會我許多 know-how、談判技巧、商業合作上如何去思考雙方利益的交集處……等等。
在客觀意義上,他的確捲款了我的錢(我知道都拿去抽雪茄),
但在主觀意義上,他也是帶給我/教會我許多東西、幫助我在這兩年內成長許多的人。
像這樣的人,究竟是善,還是惡呢?我一時之間也無法評論。
只知道在最後一刻,我選擇了放下。
他害過你,不代表他害過我;他對我有利,不代表他對你有利。
一個好的商人,也可能是一個對員工很爛的老闆(如貝佐斯、伊隆馬),或者一個很爛的爸爸(如賈伯斯)。
一個幫過你的人,可能在其他事情上傷了其他人。
理解到「人類」這個物種很複雜,理解到在不同時空背景下、在不同人的嘴巴中,一個人可以有不同的形象跟評價,
算是我這些年來深刻的體悟之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雷司紀的小道投資
雷司紀的小道投資
專門撰寫跟投資主題相關的部落格,以能幫助批判思考、分析預測、資訊掌握為主: 1. 投資相關(股票,外匯,商品,加密貨幣,ETFs) 2. 世界局勢 3. 尖端科技技術(AI、電動車、量子電腦)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