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費限定

行人隧道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raw-image

你有沒有數過自己每天會經過多少條行人隧道呢?

要數的話,我應該比大部分人都要多。

我每天上班,都要先坐接駁巴士前往大埔港鐵站,巴士下車處直接階梯,下去就是一條長長的行人隧道,從隧道盡頭上去才是港鐵站在地面的入口。這是我上下班的必經之路。

這只是開始,因為我是一名派件員。每天回到公司之後,我都會背著大包小包的信件和小包裹到處走。自然也比一般坐辦公室的人有更多機會穿過不同的行人隧道。

香港有很多天橋和行人隧道,原因當然是土地問題。香港地小人多,人車爭路,興建天橋或地底的行人隧道,要比設置交通燈斑馬線讓人們橫過馬路來得有效率,因為「上天下地」不需要截斷車流。香港交通已經有夠繁忙了。

如果可以選擇,比起天橋,我通常更愛走行人隧道。因為很多天橋都沒有升降機或電扶梯,卻需要建得比雙層巴士更高,就算是我這種大男人,背著一大袋文件爬樓梯還是累。隧道的話通常有斜路,而且距離地面的距離通常沒天橋那麼高──也許不是,但至少我感覺上是。總之即使要下樓梯,至少往下走感覺比較輕鬆。

舊區的行人隧道也會比較殘舊,小時候記憶中,甚至會嗅到有人或動物隨地小便的尿味。臭味在半封閉的隧道內縈繞不散,格外濃烈難耐。但後來公共衛生改善,已經不太會有這種情況了。所以每次看到日夜打掃街道的清潔工人,我都會心存感激。

在某些地區的行人隧道仍然會見到行乞的露宿者,聽說深夜無人的時候他們就會搭起紙皮睡床,以隧道為家。

偶然有些人流比較暢旺的行人隧道,還會遇上各式各樣的賣藝者。近年多是年輕人演奏賣唱,他們衣著光鮮,自備擴音器咪高鋒和結他,甚至還有自製的CD出售,連樂曲都是自己創作的,實在令我驚訝現在年輕人的才華。

他們跟我小時候看到那些與乞丐類似的賣唱者完全是兩回事,不過後者最近我還見過一次。就是殘障的行乞者帶著一台唱機和咪高鋒,放著懷舊老歌,然後跟著唱。可惜他唱的全是中國國內的老歌,大概沒多少路人有共鳴吧,也沒看到什麼人給他錢。

週日的時候,行人隧道還會被外藉家傭佔領。她們會自備地布、食物、唱機等等,各自圍成小圈子享受難得的假日,像一群一群色彩艷麗吱吱喳喳的小鳥,讓行人隧道瞬間被印尼語菲律賓語等等填滿,彷彿身處異地。不過我平日上班就不會見到那種場面。

有時行人隧道裡還會有小攤販和電訊服務推銷員,因為有些比較短的行人隧道實際上並不在地底下而是在地面上,例如在行車天橋或架空鐵路的下方。這樣的行人隧道就能成為遮擋陽光和雨水的避難所。

我每天背著各種文件信件,走過無數天橋和隧道,在城市裡穿梭。有時會感覺自己像這城市裡必須不停於血管奔走的紅血球。

但總的來說,我還是對每天上下班必經的那條隧道印象最深刻,因為它曾經很有名也有點特別。

如果是一般建在地底的地鐵站,地下行人隧道通常就直接連接地下車站了。但因為東鐵線本來並不是地下鐵路,它前身是全線建在地面上的「電氣化火車」,部份路段甚至是高架路軌,車站當然也在地面上。所以東鐵線的車站通常都會與地面的購物商場或天橋連成一體,無分彼此。

但大埔火車站──抱歉,像我這年紀的人還是習慣叫它作火車站而非港鐵站──並沒有與其他建築物直接相連接。雖然通往新達廣場(購物商場)的電扶梯,以及四通八達的行人隧道入口,都在車站正門前方十數步的距離,但始終不是直接連結車站,反而可以清楚地劃分成「車站」、「商場」和「地下行人隧道」。

這條行人隧道對大埔區居民來說特別重要,說它是其中一個最重要的交通中轉站應該不為過,人們絡繹不絕。大概考慮到人流,這條隧道建得特別寬闊,最寬的位置應該最少有十公尺寬吧。

人多自然有商機。記憶中,有一檔售賣砵仔糕的小販,已經在這邊出口擺賣很多年了,在我小時候好像就在了。後來還多了電訊服務推銷員在兩邊列隊歡迎。假日的時候,賣旗籌款的義工甚至化緣的僧人我也見過。年輕的賣藝者也很常在這裡演唱,有時甚至會看到外國背包客冒著被驅趕的風險擺攤。總之是個白天非常熱鬧的地方。

還是說回那天晚上的事吧。

那天晚上我為了替朋友搞裝修,弄得非常晚。朋友用車把我送到大埔站旁我就下車了,因為他還要送其他人回家我不想他再繞路。

當時已經是零晨三點,尾班車早已過去,車站也關閉了,想當然也早就沒有接駁巴士。我遲疑著該走路回家還是坐的士回去,想起翌日不用上班,也莫名其妙地沒什麼睡意,就打算步行,反正只需二十分鐘而已。

於是我繞過車站外牆,來到車站正門。既然不需要坐接駁巴士,那我根本不需要走下隧道,我只要朝廣福道的方向走就能踏上歸途。

我完全沒法解釋為何我要走進隧道裡。

我站在車站門外,面對隧道入口的位置,忽然發現這裡只有我一個人。我回家的路在右邊,遠遠看去能看到路的盡頭有兩三個路人,但沒有人往我這邊方向過來。

四周一片寂靜。

平常這裡總是非常熱鬧,即使加班到晚上十一、二點坐尾班車回來,車站還是有居民來來往往。如今車站拉下了閘門,通往商場的電扶梯也關閉了。肅靜無人的氣氛,令這個本來無比熟悉的地方顯得陌生,彷彿我是初次到來。

確實,如果我會這麼晚才回家的話,一般會選擇可以直接在我家附近下車的通宵巴士。我真的從沒試過在這種深夜來到這個地點。

一念及此,我就不急著轉身歸家,反倒想趁機多看無人的車站幾眼,還有眼前的隧道。

隧道入口是一條寬闊而和緩的小斜坡。這條隧道的深度並不深,隧道地面與馬路地面的高低差大概只有四、五公尺。站在地面入口就能直接看到斜坡盡頭的牆壁,因為一下去就是左右分岔路。轉左會前往地面的小巴站,轉右才是行人隧道的主要通道,平常上下班我也是走這邊往返。

入口上方和港鐵站之間,加建了一個長方形的灰白色水泥蓋頂,以便從隧道出來的人可以不受風吹雨打走進車站。這個水泥天花感覺有點厚重,用柱子撐起,像一片張開的蒼白嘴唇。於是隧道入口總讓我聯想起鯰魚的嘴巴。現在沒有人擋著視線,看起來更像了。

行人隧道的地面是水泥,兩邊牆壁則舖滿了湖水綠色的長方形磁磚,其中又以紅色為主的雜色磁磚拼出了橫線作點綴。雖然牆壁上還有少許街招撕掉後留下的紙角和膠水的殘跡,但和地面一樣尚算乾淨,沒有垃圾,感謝清潔工人。

這隧道天花不高,甚至我舉高手的話差一點就可以碰到天花下的紅色水管。我居然現在才注意到這些紅色的水管,可能因為平日上班太匆忙而且人太多,現在空無一人,紅色的喉管在泛青綠色的管壁襯托下格外顯眼。這些應該是防火用的自動噴灑系統,每隔幾步就向左右延伸出一對噴灑器,就像一排鮮紅色的魚骨。不過因為從沒清理過,可以看到頂部積了厚厚的灰塵。

天花既然安裝了這種東西,就沒空位放燈光。所以一排排光管就安裝在左右兩面牆壁近天花處,光度很充足,足以令夜歸人安心。

我默默地觀察著平日忽略的細節,人已經走下了入口的斜坡──我再說我當時真的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要這麼做,只是順勢就走了下去。其實就只是比我當初站的位置往前多走了十幾步,人就已經在隧道裡了。

首先我要申明我那天完全沒有喝酒,汽水倒是喝了兩罐。照說忙了大半天我應該會很疲倦,但可能腎上腺素還在作用我一點睡意都沒有。也就是說,我覺得我當時很清醒。

我甚至感覺到聽覺的轉變,因為在隧道裡聲音被困住,跟地面開放空間的感覺不同。哪怕深夜很安靜,但我的腳步聲以及遠處傳來的車聲,都在我走下隧道後,質感變得有點不同。

會特別注意到這點是有原因的。因為我那天花了大半天與吸音棉為伍。

小林是個經常抱著結他在這條隧道演唱的大男生,就是那種我會驚訝怎麼現在的年輕人都這麼有材的那種人。有幾次我聽他唱完歌跟他聊天,就認識了。最近他和朋友在工廠大廈租了房間用作練歌室,需要加裝隔音設施。我說裝修我在行,就湊熱鬧上去幫忙。

其實我從沒用過吸音棉這種東西,也不知道效果如何。結果在牆壁上安裝之後,站在房間中說話,連自己的聲音聽起來都怪怪的,好像被什麼蒙住,感覺真的很有趣。進出房間就更容易感受到分別,所謂把聲音吸掉的效果原來是這樣啊。

小林的朋友今晚還帶了一只柴犬來玩,我們完工後特地借牠來測試,站在房間外雖然還能聽到狗吠聲,但會比較小聲,沒那麼尖銳。對,吸音棉好像會把聲音磨平似的……

可能就是因為這樣,我才會走下隧道?因為想感受隧道中的聲音有什麼分別?

但這個真的是原因嗎?坦白說我記不清楚。也許我是無意識地走下隧道後,才想出這個理由給自己。

我唯一肯定的是我走到隧道下方之後,只是呆了幾秒鐘,就打算轉身回去。畢竟無人的隧道沒什麼好看,就算是想感受聲音的變化,也只要幾秒就能得到「啊果然能聽得出分別呢」這結論。

我就是在那時候聽到了那個聲音

以行動支持創作者!付費即可解鎖
本篇內容共 7014 字、0 則留言,僅發佈於後香港都市傳說你目前無法檢視以下內容,可能因為尚未登入,或沒有該房間的查看權限。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夜透紫的沙龍
24會員
51內容數
船過留痕,貓咪蹓躂踩下貓腳印。偶然按捺不住對時事新聞吐槽就跟吐毛球一樣,是為了身心平衡。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家中修繕或裝潢想要找各種小零件時,直接上網採買可以省去不少煩惱~看看Sylvia這回為了工地買了些什麼吧~
Thumbnail
家中修繕或裝潢想要找各種小零件時,直接上網採買可以省去不少煩惱~看看Sylvia這回為了工地買了些什麼吧~
Thumbnail
👜簡單生活,從整理包包開始!我的三款愛用包+隨身小物清單開箱,一起來看看我每天都帶些什麼吧🌿✨
Thumbnail
👜簡單生活,從整理包包開始!我的三款愛用包+隨身小物清單開箱,一起來看看我每天都帶些什麼吧🌿✨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漫步在石板階梯上,感受歲月刻畫痕跡。半山的斜坡道上,滾落了多少記憶,沉澱在都市的角落裡。喜歡這裡的氛圍,隨著季節的轉換,小鋪販賣著節慶,上上下下的階梯,跳躍著人生的步伐。
Thumbnail
漫步在石板階梯上,感受歲月刻畫痕跡。半山的斜坡道上,滾落了多少記憶,沉澱在都市的角落裡。喜歡這裡的氛圍,隨著季節的轉換,小鋪販賣著節慶,上上下下的階梯,跳躍著人生的步伐。
Thumbnail
◆門前的鐵枝路 小時候搬家,發現 大大的日式窗戶望出去,遠遠的是鐵枝路 沒很遠,也不近 吐著煙,長長的一條火車出現在稻田那頭 小孩,第一個看到,高聲呼喚 所有的小孩快快跑到窗台前 小手揮舞,嘴巴歡呼,小腳跳著榻榻米 往右邊走,載我去宜蘭外婆家, 往左,到頭城的姑姑家 很久很久才會通過烏烏黑的山洞,到
Thumbnail
◆門前的鐵枝路 小時候搬家,發現 大大的日式窗戶望出去,遠遠的是鐵枝路 沒很遠,也不近 吐著煙,長長的一條火車出現在稻田那頭 小孩,第一個看到,高聲呼喚 所有的小孩快快跑到窗台前 小手揮舞,嘴巴歡呼,小腳跳著榻榻米 往右邊走,載我去宜蘭外婆家, 往左,到頭城的姑姑家 很久很久才會通過烏烏黑的山洞,到
Thumbnail
結束了一件惱人的案子,某周日駕車往大棠,想說練習一下,順便發個呆。誰知道車子誤闖了博愛迴旋處,就知出事。一趟來回一小時的車程過後,我忽然又發現了香港人「文明」面紗以下的野蠻基因。 路上行人欲斷魂?在柏油路上散步,是測試運氣最便捷的方法 機車歧視、行人地獄?上路兩個月逃生記事 自從考到駕照以後,窮
Thumbnail
結束了一件惱人的案子,某周日駕車往大棠,想說練習一下,順便發個呆。誰知道車子誤闖了博愛迴旋處,就知出事。一趟來回一小時的車程過後,我忽然又發現了香港人「文明」面紗以下的野蠻基因。 路上行人欲斷魂?在柏油路上散步,是測試運氣最便捷的方法 機車歧視、行人地獄?上路兩個月逃生記事 自從考到駕照以後,窮
Thumbnail
2021 年的一月,我接下了在高雄的一份工作,不過短短的十個月,每天搭火車從屏東通勤到高雄的沿路風光,是我上班前的微小旅行,現在閉上眼睛,仍然歷歷在目。
Thumbnail
2021 年的一月,我接下了在高雄的一份工作,不過短短的十個月,每天搭火車從屏東通勤到高雄的沿路風光,是我上班前的微小旅行,現在閉上眼睛,仍然歷歷在目。
Thumbnail
前言 通勤,是每個人都會遇到的事情,不論是有錢人、一般人都會遇到這種事情,不論小時候走路去上小學,再大一點要搭捷運或公車去上學,甚至到了出社會後,用各種交通方式去上班,包含了走路、騎車、開車、搭捷運、轉公車,甚至有錢一點還可以搭計程車。 最短的通勤 最痛苦的通勤 優化路徑 不好的經驗 後語
Thumbnail
前言 通勤,是每個人都會遇到的事情,不論是有錢人、一般人都會遇到這種事情,不論小時候走路去上小學,再大一點要搭捷運或公車去上學,甚至到了出社會後,用各種交通方式去上班,包含了走路、騎車、開車、搭捷運、轉公車,甚至有錢一點還可以搭計程車。 最短的通勤 最痛苦的通勤 優化路徑 不好的經驗 後語
Thumbnail
自從放棄選搭地鐵以來,從觀塘站步行至藍田站,對於家住藍田的筆者來說,應該是步行得最頻繁的一條路線。 十多分鐘的路程,秋冬時份步行起來,更加精神爽利,相當舒服。
Thumbnail
自從放棄選搭地鐵以來,從觀塘站步行至藍田站,對於家住藍田的筆者來說,應該是步行得最頻繁的一條路線。 十多分鐘的路程,秋冬時份步行起來,更加精神爽利,相當舒服。
Thumbnail
總覺得,眼前的觀塘/新觀塘,彷彿只是這個城市的一片縮影。身處當下的香港,留不低的東西實在太多,或許有天,連人都沒法再留下,想來不無唏噓。
Thumbnail
總覺得,眼前的觀塘/新觀塘,彷彿只是這個城市的一片縮影。身處當下的香港,留不低的東西實在太多,或許有天,連人都沒法再留下,想來不無唏噓。
Thumbnail
這次方格子徵文主題「Hi Taiwan X 方格插畫家點點名」讓我想起臺灣很多名勝古蹟、特有的自然風貌,但最後我仍選擇離我生活最貼近的捷運為主題,因為這樣的文化,不再僅是遙遠而追念,而是共同依賴著、創造著的進行式,提醒著我們通常身在其中而不自覺,也不要忘記珍惜。
Thumbnail
這次方格子徵文主題「Hi Taiwan X 方格插畫家點點名」讓我想起臺灣很多名勝古蹟、特有的自然風貌,但最後我仍選擇離我生活最貼近的捷運為主題,因為這樣的文化,不再僅是遙遠而追念,而是共同依賴著、創造著的進行式,提醒著我們通常身在其中而不自覺,也不要忘記珍惜。
Thumbnail
我步出大埔墟火車站,寫着「大尾篤」的綠色雙層電車迎面而至。為免錯過了這班車,我加快腳步跑向電車總站,幸運地登上這班次。電車在新達廣場總站開出,這特別班次會行經廣福道再繞過舊墟多條街道,才會通過寶鄉橋,然後開往汀角路。我坐在上層車頭第一排,在大約4米的視線,慢速飽覽舊人舊事以及美麗景致,乘電車穿梭大埔
Thumbnail
我步出大埔墟火車站,寫着「大尾篤」的綠色雙層電車迎面而至。為免錯過了這班車,我加快腳步跑向電車總站,幸運地登上這班次。電車在新達廣場總站開出,這特別班次會行經廣福道再繞過舊墟多條街道,才會通過寶鄉橋,然後開往汀角路。我坐在上層車頭第一排,在大約4米的視線,慢速飽覽舊人舊事以及美麗景致,乘電車穿梭大埔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