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救我還是你媽?|英國文化|異國手札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作天跟M聊到搬家的事,說是一定要帶上免治馬桶座,已經習慣它的清潔方式,結論是生活中不能沒有它了。

此時在台灣常用來戲謔男生的一句話,突然從我腦中跳出「你媽跟我落水,你會先救我還是你媽? 」 只是對象不是他媽而是免治馬桶,我開玩笑的問「免治馬桶跟我,你選它還是我? 」

婆媳問題

聰明的他當然不會給任何答案,只是不懂台灣女生為何會問這種「有趣」的問題,接下來當然就是讓他了解台灣的婚姻結構相關文化,總之台灣女生在傳統家庭的婚姻裡承擔的責任之大,因而衍生出各種家庭問題,包括婆媳、妯娌、姑嫂等。

護理機構

以上這些狀況對他來說是陌生的,也無法想像為何婚後要住在一起,還有這麼多傳統禮儀要顧,太難了!

的確,在英國大部分的人在成年後就自己搬出去生活,各自為自己的生活負責,更何況婚後,因此不會有所謂的婆媳問題或其他相關的家庭紛爭。加上如果父母或祖父母年紀較大需要人照顧時,有類似老人院的護理機構負責,不需要子女擔心。

外國月亮比較圓?

以上聽起來覺得外國月亮比較圓,制度完善。不過事情總是一體兩面,之前在想要在國外工作生活嗎?一文中提到稅率之高,薪水越高代表快一半的錢都給政府了外,這是我們沒有看到的。

別讓孩子不會感恩

除了稅率高,另一點最近有感,他們的觀念是會尊重孩子,也因為成年後要為自己的責任負責,因此父母不會對他們嘮叨或掌控等等。相對的我看到的是,有些人會因此失去感恩的心,覺得成年就是可以為所欲為的年紀,不管父母死活。

但畢竟父母扶養孩子到成年,不功勞也有苦勞,因此有些禮節是我沒辦法忽視的,遇到生日或是父親節這種節日,如果他的孩子不當一回事,我會非常不開心,這是我堅持的,他們不需要學習亞洲所謂的孝順文化,但基本感恩的心一定不能失去。


總之,文化大不同各有好壞,只是煩惱的事情不同而已,回到「你媽跟我落水,你會先救我還是你媽? 」這個提問,從馬桶談到文化差異,可理解女生問這個問題背後的涵義,也許隱藏了許多的委屈與不被在乎。所以如果妳是還在婆媳間水深火熱的朋友們,向妳說聲辛苦了! 而如果你是男生也辛苦了,然後請好好理解一下你旁邊那位跟著你吃苦耐勞的好牽手喔。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蔓無目的-avatar-img
發文者
2022/09/07
哈哈哈 意思就是都不救吼?!
Red-avatar-img
2022/09/05
我可能要先自救...呵呵,因為不會游泳
avatar-img
蔓無目的's 異國手札
28.8K會員
473內容數
藉紀錄分享異國生活點滴,以覺察與整理躁動不安的靈魂,是日常隨筆也是生活碎念,期待能用不同視角看待這美麗的世界。📍NSW, Australia
2022/11/25
Safety and the benefit counterparts, accidents and loss of symbiosis. 兩紀一化護身符,平平安安才是福。
Thumbnail
2022/11/25
Safety and the benefit counterparts, accidents and loss of symbiosis. 兩紀一化護身符,平平安安才是福。
Thumbnail
2022/11/21
Money is not able to solve all the problems, but can solve most of the problems! 金錢是不能解決所有的問題, 但能夠解決大部分的問題!
Thumbnail
2022/11/21
Money is not able to solve all the problems, but can solve most of the problems! 金錢是不能解決所有的問題, 但能夠解決大部分的問題!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很多人都說 結了婚後,女生嫁去男生家 要面對男生家長的給的生活壓力 做家事是應該 挺老公也是應該 結了婚生小孩家事還是要照做 還有更多的教育問題也會在小孩子出生後慢慢出現 這時候的老婆可能會跟老公抱怨 你去跟你媽說… 但男生其實也是會有長輩壓力的 最近工作還好嗎? 你們倆結
Thumbnail
很多人都說 結了婚後,女生嫁去男生家 要面對男生家長的給的生活壓力 做家事是應該 挺老公也是應該 結了婚生小孩家事還是要照做 還有更多的教育問題也會在小孩子出生後慢慢出現 這時候的老婆可能會跟老公抱怨 你去跟你媽說… 但男生其實也是會有長輩壓力的 最近工作還好嗎? 你們倆結
Thumbnail
要到台灣生活,其實也有很多方式,除了工作外,另一個最常見的就是結婚。而以前我也聽到身邊有人是嫁去台灣,當時會覺得「真好啊」,對台灣生活有一定的美化與幻想。而實際真的結婚後,慢慢感受到一些台灣的婆媳觀念,就會覺得其實蠻傳統的...
Thumbnail
要到台灣生活,其實也有很多方式,除了工作外,另一個最常見的就是結婚。而以前我也聽到身邊有人是嫁去台灣,當時會覺得「真好啊」,對台灣生活有一定的美化與幻想。而實際真的結婚後,慢慢感受到一些台灣的婆媳觀念,就會覺得其實蠻傳統的...
Thumbnail
只跟少數人說過,自己最初移民加拿大,不選接近太平洋的西部落腳,執意要前夫飛到東邊離台灣更遠的多倫多,是因為不想多見當時的婆婆。 說來熟人不會、但不認識我們的人反而會信…… 婆婆是外人眼中笑口常開的「鍾老師」,在家卻跟和我同年的女兒聯手演出,要我這個剛過門的媳婦不只彎腰而已……
Thumbnail
只跟少數人說過,自己最初移民加拿大,不選接近太平洋的西部落腳,執意要前夫飛到東邊離台灣更遠的多倫多,是因為不想多見當時的婆婆。 說來熟人不會、但不認識我們的人反而會信…… 婆婆是外人眼中笑口常開的「鍾老師」,在家卻跟和我同年的女兒聯手演出,要我這個剛過門的媳婦不只彎腰而已……
Thumbnail
在與 #潘之敏 錄這一集Podcast的時候,話題一度談到「結婚究竟是不是兩個家庭的事」;後來似乎話題就飄走了,沒繼續深入討論下去,但回顧這則話題,我覺得其實很值得聊聊 更不用說婚後與父母同住的,更等於是必須以一個超級親密的身份、融入一個全然陌生的家庭;對於很多新婚女性來說,壓力山大
Thumbnail
在與 #潘之敏 錄這一集Podcast的時候,話題一度談到「結婚究竟是不是兩個家庭的事」;後來似乎話題就飄走了,沒繼續深入討論下去,但回顧這則話題,我覺得其實很值得聊聊 更不用說婚後與父母同住的,更等於是必須以一個超級親密的身份、融入一個全然陌生的家庭;對於很多新婚女性來說,壓力山大
Thumbnail
我是媳婦,也是未來的婆婆。所以我不想當不分青紅皂白,看到婆婆兩字就倒彈的人……。 但「互相尊重」真的很重要! 婆媳本來就是兩個沒關係的人,因為第三方而走在了一起,誰都不欠誰也都別委屈誰。如果帶孫伺候晚輩真的不高興就拒絕,不要因為拒絕不了兒子,而把情緒發洩到媳婦身上。
Thumbnail
我是媳婦,也是未來的婆婆。所以我不想當不分青紅皂白,看到婆婆兩字就倒彈的人……。 但「互相尊重」真的很重要! 婆媳本來就是兩個沒關係的人,因為第三方而走在了一起,誰都不欠誰也都別委屈誰。如果帶孫伺候晚輩真的不高興就拒絕,不要因為拒絕不了兒子,而把情緒發洩到媳婦身上。
Thumbnail
為什麼要為家庭犧牲?要犧牲到甚麼程度?要犧牲多久?明明已經很辛苦,另外一半卻視若無睹,那我幹嘛還要像個傻瓜堅持下去? 《以下是此次深夜節目的文字稿,如果想直接收聽,歡迎點擊以上影片。》 聽眾朋友們晚安,如果可以重新選擇,你還願意和現在的另外一半結婚嗎?這是家政夫在結婚十五周年那天,和妻子的對話
Thumbnail
為什麼要為家庭犧牲?要犧牲到甚麼程度?要犧牲多久?明明已經很辛苦,另外一半卻視若無睹,那我幹嘛還要像個傻瓜堅持下去? 《以下是此次深夜節目的文字稿,如果想直接收聽,歡迎點擊以上影片。》 聽眾朋友們晚安,如果可以重新選擇,你還願意和現在的另外一半結婚嗎?這是家政夫在結婚十五周年那天,和妻子的對話
Thumbnail
你不是你媽。 你媽無法為你的心理機制、習性反應、價值觀、你碰到的外在事物負責任,
Thumbnail
你不是你媽。 你媽無法為你的心理機制、習性反應、價值觀、你碰到的外在事物負責任,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