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組化思考,把竹管工藝變商品──竹籟文創‧賴彥池

在2016年回鄉之前,賴彥池直言:「根本不知道竹工藝產業長什麼樣。」年輕時就離開家去追尋開飛機的夢想,後來他雖然沒有開成飛機,但是進了航空業,學會修飛機,曾經以為不可能回家當竹二代,但命運還是將他帶回竹山。
彥池的爸爸賴進益是竹工藝師,在竹山高中美工科任教到退休,投入竹藝30多年,始終充滿熱情,但或許是太藝術家的理想性格,少了點務實的經營策略,眼看著竹產業走入夕陽,難以為繼。
原本彥池以為只需要短暫回家幫忙三個月,不知不覺變成六個月,漸漸他發現不跳進去無法徹底了解竹產業,終究還是不忍看到產業斷鏈,正式接手「竹籟文創」。

從家庭事業蛻變成專業團隊

從零開始,想當然地,起初並不被看好,業界認為他什麼都不懂,只能靠別人,但是彥池不這麼想,他舉例做一輛車子,從輪胎到引擎,甚至小到火星塞,都不是車廠自己做的,「他們只是掌握核心科技,然後把標準做好。」
抓參數值、把竹管結構模組化,是他想要做的事,不走小型竹編、竹製品路線,彥池挑了一條門檻更高的路,做大型竹管裝置。他強調模組化很重要,就像是車子不可能一個車窗壞掉就要整台車報廢,那是很奇怪的事情,但是在傳統竹產業,工藝師每一個作品都是獨立的,下一件又是重新開始,他認為這並不符合效益。
他聘請資深竹工藝師陳慶來擔任工藝長做技術指導,這大概是竹藝界第一次有「工藝長」這樣的職務。要打團體戰,竹籟文創從賴彥池和父親兩個人,慢慢建立起一個專業團隊。
為了做大型竹管裝置,竹籟文創擴廠到更大的空間。

在台中花博、桃園農博嶄露頭角

因為做大型竹管裝置需要很大的空間,他另找了一塊地當工廠,拜訪當天,工藝師們正在組裝一座大型鞦韆。彥池帶我到一旁看他的第一個模組化、可量產的大型商品──發呆亭,這是在2018年的集集燈會所開發出來的,可以賣、也可以租,例如在展演活動現場可以當作休憩空間,又有造景效果。
回鄉之後的兩年,2018年是他自認最「自不量力」,卻也是技術量能提升最多的一年。他回憶當時台中花博有一座竹跡館的設計圖出來之後,沒有工藝師敢接,因為距離花博開幕只剩下5個月,時間加上人力因素,大家都覺得做不出來,但是彥池看過圖之後,毅然決然接下來了。他認為可以做,「因為它就是結構跟模組的概念」,他用過去造飛機的經驗來分析,引擎在A地、引擎的元件在B地、機翼在C地,最後再組裝起來,運用這個概念,他四個月就完成了竹跡館。
2018年台中花博竹跡館。(竹籟文創提供)
2019年的桃園農博,當時的桃園市都發局長直接找上竹籟文創,要用竹子搭一座五腳亭,這次他只花了25天完工。彥池說明關鍵就在抓出參數值,前面的設計和規劃才是最花時間的環節,確定好之後,剩下的只是執行。不過這次他們遇到另一個挑戰,施作方式不是搭鷹架,而是用高空車懸空進行,因此當時竹籟團隊每一個人必須現場學習操控高空車,他語帶無奈地說,竹籟無法像航空公司的規模可以付兩年薪水培訓機師,同仁們必須從做中學。
2019年桃園農博五腳亭。(竹籟文創提供)

用公共工程拯救竹工藝

實際上,竹籟是第一個用竹工藝得到國際公共建築設計獎項的團隊。明明是竹工藝師,怎麼會拿建築設計獎呢?他笑說這好像踩到了建築師的線,但其實竹工藝師不僅有設計能力,也有施作能力,只需要再找結構技師來幫忙計算結構是否安全即可,但是常常檯面上出名的都是建築師,工藝師只有苦勞,這一點也讓他打抱不平。
談及於此,也牽涉到政府面的問題,他說明許多案子的投標資格都限定建築師、結構技師、景觀設計師,但是在職業分類中有一項是竹木製造業者與竹製品業者,卻沒有被包含在裡面;此外,台灣長期以來也缺乏竹建築的結構數據資料。而另一個現實的問題則是內需不足,近年台灣竹產業一年的產值僅約1億台幣,幾間公司再分下去,他試問:「這樣要怎麼養活一個企業?」
沒有內需,更不用講技術精進,最後造成竹產業人才的斷層。對此,彥池提出了他的看法:「如果政府重視竹產業,唯有用公共工程來拯救。」竹籟文創決定身體力行。
竹籟文創克服技術問題,取得竹類結構工法的專利。

設計竹公車亭,兼具技術傳承與環保意義

2021年,他應花蓮羅山社區總幹事之邀,在當地做出了第一座竹公車亭。當時總幹事看到阿公阿嬤等公車時日曬雨淋很辛苦,因為知道竹籟,便興起蓋一座竹公車亭的想法。
這個新案子又給了彥池累積參數值的機會,他索性用最高等級17級颱風的強度來做,結構技師笑說如果真的到強颱等級,周邊所有東西都倒了,只剩下一座公車亭要做什麼?但彥池把這當作最好的測試機會,就是要證明能做出最強的結構,最後也真的做到了!
有了成功的經驗,他又在車籠埔斷層保存園區、竹山鎮上,做出第二、第三座竹公車亭,尤其由竹山子弟在竹山做出有地方產業代表性的竹建物,更是別具意義。不僅如此,他還開設竹公車亭工作坊,要把環保的概念分享出去,他說:「我們做這個產品不是光為了賺錢,還有教育和文化傳承。」
在竹山警察分局對面的竹公車亭。
他提出做竹公車亭的意義:首先,可以直接支持偏鄉就業的機會;其次,支持竹工藝的傳承,這裡面包括了竹編和竹管的工法與技巧;其三,竹子是環保固碳的材質。「還有什麼比這更好的誘因?」他問。
為照顧在地竹農,竹籟不用進口的便宜竹材,對他來說,竹子更是涵養山林很好的植物,對於竹山的水土保持也具有正面意義。為了讓竹公車亭更具功能性,他也思考未來加裝太陽能板自主發電,成為可以顯示公車到站時間等資訊的智慧公車亭。他查詢資料全台灣大約有1萬座公車亭的需求,但現在很多建材像是不鏽鋼、塑膠等都是會製造碳排放的材料,是不是能用竹子取代?這唯有政府支持才能做到。

成立未來事業部,踏入能源區塊

值得欣慰的是,政府終於在2021年通過「新興竹產業發展綱要計畫」,但是實質的幫助還是一條漫漫長路。明白不能只仰賴政府的協助,竹籟文創成立了未來事業部,往生質能源發展,研發機器做竹生質顆粒,取代木炭和煤炭,減少碳足跡,也可以將農廢或垃圾轉為生質燃料發電。同時,他將機器縮小到20尺貨櫃的規格,方便移動,還可以解決偏鄉發電的問題。
竹籟文創跨足生質能源領域。(竹籟文創提供)
他也將竹產業和企業ESG、永續發展目標SDGs相結合,目前竹籟文創持有1200公頃的竹林,每年可固碳5萬6千多公噸,依照竹子每4年即可砍伐使用、且砍伐後可再生的特性,竹子不但能固碳,還能做到負碳,可使碳權生生不息。他也將竹籟生產的每一項產品計算出固碳值,小如竹編零錢包的6公克,大如竹公車亭的2百多公斤、竹跡館的1萬公斤、五腳亭的2萬公斤。
關心竹山的竹產業復興,彥池說:「我不想成為大師,我想要成為企業家,有能力去照顧很多人,我覺得那是最實在的。」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近十多年,台灣農村有了創新性的發展,一群人生中途轉換跑道的青農投入,發展出一種生產者與消費者更直接互動的模式。宜蘭縣員山鄉深耕村,2004年賴青松創立「穀東俱樂部」是先驅代表,2013年「倆佰甲」擔起媒合閒置農田和小農的角色。一群有不同專業背景的人,因各種原因來到深溝形成新農聚落,一場青農實驗逐漸形成新型態的農村生活。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