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atar-img

台東池上‧以農為底蘊的藝術之鄉

8公開內容

「池上秋收稻穗藝術節」是池上的年度盛事,稻田裡表演的絕美畫面躍上國際媒體,台灣好基金會扎根十年有成,藝術村、藝術館計劃陸續啟動,地方上的大力支持更是它成功的關鍵。池上人有濃厚的地方意識,深自體認土地和農業才是根本,並自發推動農村美學,孕育出池上獨特的氣質。端看一個傳統農村如何蛻變成藝術之鄉?

全部內容
免費與付費
最新發佈優先
avatar-avatar
可可雅。是旅行,也是生活
2003年、30歲初回到池上的魏文軒和郝素青夫妻,是當時第一批返鄉青年,他們回鄉務農,同時把老家整理變成「莊稼熟了」民宿。經過17年,現在他們已是池上的中生代,因為有和老一輩的記憶銜接,又有對於年輕一代初來乍到充滿不確定感的理解,成為後來一批批移居、返鄉青年接地氣很重要的橋樑。(more)
Thumbnail
avatar-avatar
可可雅。是旅行,也是生活
人文氣質的養成,不會是突如其來冒出來的,早在台灣好基金會進駐之前,池上就有過一波農村美學運動,當時的核心人物之一,是4.5公里咖啡的彭二哥(彭明通)。 4.5公里咖啡座落在197縣道4.5公里處,離熱鬧的街區有大約五分鐘車程,不是一般遊客會路過的地方,也因為這樣,才保有一方幽靜的天地。(more)
Thumbnail
台灣地方需要更多這樣的人!
avatar-avatar
可可雅。是旅行,也是生活
「池上人有一種特別的素質。」蔣勳這麼說過。的確,如果曾經來池上和當地人聊天、參加鄉裡的活動,就會發現「人文」是池上的另一種美。每當鄉裡有重要活動,池上人不是急著擺攤搶錢,反而是休店去當志工,「池上書局」的簡博襄和曹菊苹夫妻就是如此。(more)
Thumbnail
avatar-avatar
可可雅。是旅行,也是生活
每年秋末的「池上秋收稻穗藝術節」,兩場公開演出、每場兩千多個座位,換算起來短短兩天同時有四、五千人湧入池上,幾乎要與當地的居住人口相當,在地人形容簡直比過年還熱鬧。一個小小的鄉村,如何能接待這麼多遊客?動員力從哪來?要說池上志工的故事,不會錯過池上鄉文化藝術協會的總召陳秋菊。(more)
Thumbnail
avatar-avatar
可可雅。是旅行,也是生活
推動「池上米」認證標章的關鍵人物是建興碾米廠的老闆梁正賢。早在1994年,他就開始推動有機農業,2000年到日本參觀施行MOA自然農法的大仁農場後,一整套結合農家、藝術、醫療,順應自然的健康生活法,讓他大受啟發,回到池上,他在心中立定三大志業:自然農業、藝術生活、健康身體。(more)
Thumbnail
avatar-avatar
可可雅。是旅行,也是生活
述說池上從傳統農業鄉轉型為「以農為底蘊的藝術之鄉」的故事,台灣好基金會絕對是關鍵角色。時間推移到2008年,以「深耕鄉鎮文化、台灣成為美好家園」為願景的台灣好來到池上,當時的執行長徐璐找上「池潭源流協進會」理事長賴永松老師,和即將接任的梁正賢大哥,探詢池上人的想法。(more)
Thumbnail
avatar-avatar
可可雅。是旅行,也是生活
「池上秋收稻穗藝術節」從第五年雲門舞集的售票演出開始,就選定了現今的固定表演場地。在阡陌縱橫中,如何看出這片視野由上而下,將山脈、鄉路、稻田全收入眼底的位置能搭建出絕佳的天然舞台?就不得不教人佩服林懷民獨到的藝術家之眼。(more)
Thumbnail
哈囉!我們將本文選到方格子臉書專頁上!希望好文能與更多人分享~https://www.facebook.com/vocus.cc/posts/2420182038247581
avatar-avatar
可可雅。是旅行,也是生活
每年秋天,我像是候鳥一樣,一心一意飛往池上,等待一場田間的表演。布景是中央山脈、金黃稻田,燈光與特效由老天爺安排,或明燦或隱沒的太陽、或透藍或雲霧的天幕、或呼嘯或輕拂的風聲、或翻飛或搖曳的稻浪,臨演是悠然飛過的鳥兒。再怎麼精細的人為設計都無法主導整場演出,表演者只能跟隨大自然的節奏行進。(more)
Thumbn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