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的家鄉自己顧,導覽員變蝴蝶老師──種子菻.林麗娟

正對著台西客運的頂橫街上,門牌號碼1號,外觀看上去是木門與木格窗,直覺就是個溫馨可愛的空間,貼近窗戶往裡面看,會發現架上陳列著許多形狀各異的植物種子,這裡是「種子菻展覽工作室」和「東埔蚋溪環境生態保護協會」的辦公室。
林麗娟,是種子菻的創辦人,也是東埔蚋溪環境生態保護協會總幹事,在竹山出生、成長、結婚,人生大多數時間都在竹山生活,她對家鄉有著滿滿的感情。
從生態與人文重新認識家鄉竹山
「我到現在導覽至少超過20年」麗娟姐說,她最早接觸的是清水溪生態保育協會,從那時候開始上生態課,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簡稱特生中心)的彭國棟是她的啟蒙老師,因為上過彭老師一堂課之後,她發現自己所知道的竹山跟老師講的好像不大一樣,於是一直跟著彭老師學習。
9年前,她考了特生中心的「休閒農業暨生態導覽」證照,授證的時候,老師跟她說:「這張證照,如果你沒有在這個領域它是廢紙,可是如果你有,它是打遍天下無敵手。」果然,後來她去社大開課,帶著這張證照,承辦人員說,有這張就夠了!
除了生態,麗娟姐也進一步去了解竹山的人文歷史,從老街導覽開始,她跟著陳碧海老師。陳碧海曾任竹山遊客中心主任,現任沙東宮主委,「對於竹山的文化這一塊,如果說他是第二,沒有人敢說第一。」她下了這樣的註解。
竹山的老街仍有著滿滿生活感。
東埔蚋溪做大水,打造生態園區環教場域
在竹山有兩條重要的濁水溪支流,一條是清水溪,另一條則是東埔蚋溪,竹山重要的民生用水來源。她回憶早年許多人傍溪而居,也因為土地肥沃,居民們在周邊種植,但後來有人開始在高灘地上蓋房子,使得溪流不但變窄,還截彎取直,結果變成一下大雨就容易淹水。她說:「溪流就是要彎彎曲曲的,這樣子才能緩流,大石頭也不會往下沖。」而人們長期破壞自然生態終於嘗到苦果,2001年桃芝風災,靠溪的許多民宅被大水包圍就沖走了。
東埔蚋溪環境生態保護協會打造「東埔蚋木屐寮滯洪生態園區」。(攝影/劉浚揮、圖片提供/林麗娟)
災後,河川局做了滯洪池,當時已經開始關注生態的麗娟姐發現,滯洪池整個用混凝土建造,毫無生態可言,於是她和特生中心的幾位夥伴找上河川局商量,是不是可以讓他們在這裡使用生態工法、打造一個環境教育的場域,於是有了「東埔蚋木屐寮滯洪生態園區」,後來他們更成立東埔蚋溪環境生態保護協會,生態教育是協會推動的核心與價值,透過學校課程、生態導覽等方式推廣,木屐寮生態園區則成為廣植食草蜜源植物、復育蝴蝶的基地。
生態園區復育蝴蝶已經看到成效。(圖片提供/林麗娟)
「人為破壞的速度比我們保育的速度真的是快很多。」她感嘆地說,因為力量有限,他們只能先守好滯洪池這一塊地。整個滯洪區有22公頃,他們從3公頃開始認養,慢慢到現在的10.2公頃,她說會增加認養區域的原因,是因為也有其他人想認養這個區塊,但是和他們的想法不同,擔心長期努力的結果付諸流水,於是他們怎麼咬牙也要認養到至少一半的土地。
協會在生態園區做蝴蝶復育,到2021年調查,已經發現80幾種蝴蝶。她跟團隊成員說:「我小時候蝴蝶蜻蜓滿天飛,可是921地震之後發現應該有的東西都不見了,我想要把牠們找回來。」
種子菻,小小的種子是大大的世界
蒐集種子,可以說是意外發展出的興趣,當她在野外上課的時候,總是會發現很多種子,「果莢跟裡面的種子,有許多你意想不到的形狀。她開始隨意亂撿,撿到後來家裡變成一個種子的大倉庫,兒子還放話再撿就要拿去丟掉,剛好「小鎮文創」準備搬家、頂橫街一號要出租,不然租來當倉庫好了,「本來是要租來放種子的,因為家裡已經放不下了。」她笑說。
認真看,種子與果實還真不像印象中都長得圓圓的,她邊說邊拿起桌上的「沙盒」,完整的果實有點像南瓜的形狀,但如果天氣太熱它就會爆開,「你看,彎彎的是不是很像海豚?」麗娟姐一講到種子,眼神就發出愛不釋手的亮光。
麗娟姐說果實和種子清理很容易,只要掃掃灰塵就可以了。
許多人經過門前,看到種子很奇特,總會好奇地停下來觀望,還有人問她賣不賣,「可以賣嗎?」她心裡問,後來轉念一想,不如把這個空間開放成一個據點,可以在這裡做生態人員培訓,也可以是DIY體驗的教室。「基本上我重視原生種,可是我會利用外來種,因為外來種比較強勢,對我們本土會有危害,所以我會多利用外來的物種去做,本土種就把它留下來,可以種成樹。」她開始把種子組合成漂亮的擺飾、吊飾,於是從喜歡到收藏,再到教學、展覽、販售,發展出種子的新天地。
五花八門的種子組合起來,也可以變成擺飾品。
竹林的演變,改變了竹山的產業與景觀
既然聊到竹山的生態,就不免聊到竹子,說起來,麗娟姐對於竹林產業的發展也曾經參與一段──她在頂林合作社工作過8年。這要說到政府在實施放林政策之前,竹山有大鞍、頂林、瑞竹三大林業生產合作社,當時山上的土地屬於國有財產局,農民用租地的方式種植,砍伐的竹子只能交到合作社販賣。
1999年,政府開放竹林可以自由買賣,也成為竹林生態轉變的開始,並且一放便不可收拾,於是有的竹林變賣後蓋了房舍、有的變成了茶園。「現在新竹的竹林都比我們還要多。」她說。實際上,除了經濟價值,由於竹子的根系是橫向延伸生長的,對於抓住邊坡的土石大有幫助,也是一種有利水土保持的植物。然而這一切都抵不過經濟產業的改變。有中國大陸與東南亞便宜的竹製品競爭,竹山的竹產業逐漸外移。
種子菻在台西客運二樓的竹青庭人文空間辦展覽。
如今,竹山的竹產業該何去何從?麗娟姐觀察趨勢大約是要朝觀光和生活用品發展。種子菻的位置正坐落在近幾年地方發展的據點「台西客運」旁,她也和在地夥伴一起辦過活動,像是在「竹青庭」辦展覽,和「元泰竹藝社」合作把竹杯變成盆栽。若年份拉到更早,2012年一些志同道合的夥伴為竹產業復興籌組「竹生活文化促進協會」時,她也是創始會員。
大型竹裝置藝術是另一個發展方向,只要有機會她就會運用在地竹材,像是去年和「竹生活」在生態園區打造了一座竹休憩亭「蒼芎星空」;還有一件三角竹蛇籠,早期是治水裝置,現在用來種植蝴蝶的蜜源植物──高士佛澤蘭。
生態園區打造了一座竹休憩亭「蒼芎星空」。(圖片提供/林麗娟)
導覽、開課、帶遊程、DIY教學、和在地國小合作生態教育、投入保育工作,麗娟姐持續深耕與推廣,雖然中間不免遇到挫折辛苦,但也做得開心,「像我在夜市遇到小朋友叫我蝴蝶老師,就會覺得好棒喔,他記得我是蝴蝶老師。」這些點點滴滴的回饋,讓她有了動力繼續走下去。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近十多年,台灣農村有了創新性的發展,一群人生中途轉換跑道的青農投入,發展出一種生產者與消費者更直接互動的模式。宜蘭縣員山鄉深耕村,2004年賴青松創立「穀東俱樂部」是先驅代表,2013年「倆佰甲」擔起媒合閒置農田和小農的角色。一群有不同專業背景的人,因各種原因來到深溝形成新農聚落,一場青農實驗逐漸形成新型態的農村生活。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