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雅。是旅行,也是生活

可可雅。是旅行,也是生活

63 位追蹤者
如果每個人都愛自己生活的土地多一點,世界就會走向美好!因為採訪工作跑遍台灣大城小鎮,看到各個地方有許多人正努力實踐著,感動我想要深入挖掘並寫下他們的故事。從土地出發~是旅行,也是生活。
近十多年,台灣農村有了創新性的發展,一群人生中途轉換跑道的青農投入,發展出一種生產者與消費者更直接互動的模式。宜蘭縣員山鄉深耕村,2004年賴青松創立「穀東俱樂部」是先驅代表,2013年「倆佰甲」擔起媒合閒置農田和小農的角色。一群有不同專業背景的人,因各種原因來到深溝形成新農聚落,一場青農實驗逐漸形成新型態的農村生活。
由新到舊
國家音樂廳一場以閱讀為名的活動記不清有多久沒踏進國家音樂廳了,但這天是來音樂廳「閱讀」。這場活動很特別,以閱讀為主、音樂為輔,是「獨角獸行動閱讀日」的首次嘗試,我想也是國家音樂廳的第一次。
Thumbnail
2024-02-26
9
【展覽現場】江賢二光影沉浸展 科技和藝術不是理性與感性的兩端江賢二說:「我仍然相信,藝術可以淨化世界。」而他用了一輩子去實踐。 我曾經造訪台東金樽的「江賢二藝術園區」,從此對這位藝術家十分景仰,體會到什麼叫做「一輩子只做一件事」。小學上美術課時,他就愛上畫畫,但直到40歲,創作出巴黎聖母院系列,他才認定「藝術是我可以走的一條路,這輩子有資格當畫家」。
Thumbnail
2024-02-07
11
愛你到白頭,富士山冬季戀歌可不可以說這輩子沒看過富士山就像沒到過日本?至少我自己一直在心中許願,怎麼樣都要去一次富士山吧! 冬天的白頭富士是最美的,最能表現它勻稱的山形,於是這次的冬季旅行選擇了富士五湖與滑雪。
Thumbnail
2024-02-01
27
【來去農家DO一日 金山清水里海生活小旅行】 清水濕地聽小白鶴報恩的故事,磺港漁港看蹦火仔傳統漁法提到金山,除了知名的金山老街、金山溫泉,在進入老街前,有一片生態豐富的清水濕地,附近的磺港漁村保留全台灣最後一艘蹦火仔船。原森旅行社的「來去農家DO一日」專走深度小旅行,在當地人的帶領下,我們得以深入認識這裡美好的人文地景,拜訪農友的家,還有返鄉接棒、最年輕的火長示範蹦火仔這種幾乎失傳的傳統漁法。
Thumbnail
2023-10-22
10
《雙廈記》大時代的小歷史一個陽光和煦的午後,漫步在大稻埕迪化街上,邊欣賞沿途的紅磚建築,感受時光交織的歲月美感,來到以舊商號為名的郭怡美書店。這是一棟有天井連接前後棟的街屋,仍保留了1922年建造時的樣貌。這天,在郭怡美書店有一場《雙廈記》新書分享會,這本書寫的是大稻埕錦記茶行與新竹周益記古宅兩個家族的故事,我心裡暗想:選
Thumbnail
2023-03-28
11
EcoLife原森綠行動 永續共好的旅行 雙溪小鎮、龍門社區 大手牽小手一起做生態保育在永續旅遊成為近兩年的主流議題之前,「原森旅行」早在2016年成立時,就以「永續生態旅遊領導品牌」為願景,「永續、生態、低碳、樂活」即是原森的核心價值,並且身體力行,成為全國第一家金級環保旅行業,今年,原森更推出「EcoLife原森綠行動」計畫。
Thumbnail
2023-03-25
8
遇見德拉楠,走進烏來最深山的部落福山部落,以泰雅族語發音稱之為「德拉楠」,是烏來最山裡的部落,也是泰雅族人從桃園復興鄉上巴陵,翻山越嶺來到烏來的第一個落腳之處,因為位處深山,還保留許多傳統泰雅文化。
Thumbnail
2023-03-21
13
飛岩走壁玩太魯閣峽谷(下)「布洛灣」在太魯閣語中是「回音」的意思,在族群遷徙的過程中,布洛灣上、下台地成為太魯閣族人的聚居地。此台地的形成源於立霧溪下游的一次大坍方,如今是峽谷裡的一塊寶地。
Thumbnail
2023-02-14
10
飛岩走壁玩太魯閣峽谷(上)一條東西橫貫公路(簡稱中橫),打通了中央山脈,也打開了險峻的太魯閣峽谷,實際上太魯閣早在兩、三百年前就有原住民的獵徑,太魯閣族人因追逐獵物發現了立霧溪流域的原始山林,遂率領族人翻越中央山脈,來到花蓮建立部落。
Thumbnail
2023-02-14
6
以凍頂烏龍茶的發源地做出品牌──林三十六.林宸緯在拜訪「林三十六」之前,我沒有想過原來凍頂烏龍茶的「凍頂」是地名,指的是南投鹿谷的凍頂山;而鹿谷鄉與竹山鎮是比鄰的鄉鎮,若以茶區來說,通常劃分在一起。 凍頂山產茶早從清朝年間,歷史上有記載,只是後來世人漸漸遺忘了它的起源,世居於此的林家第七代子孫林宸緯告訴了我這個故事。
Thumbnail
2023-01-28
14
自己的家鄉自己顧,導覽員變蝴蝶老師──種子菻.林麗娟正對著台西客運的頂橫街上,門牌號碼1號,外觀看上去是木門與木格窗,直覺就是個溫馨可愛的空間,貼近窗戶往裡面看,會發現架上陳列著許多形狀各異的植物種子。
Thumbnail
2023-01-20
5
從一塊豆腐踏入務農,蔬菜箱創造小農循環經濟──艾合美農場.林承陽每個星期,在竹山台西客運一樓的候車大廳,總會出現這麼一個熱鬧場景,竹編的菜籃擺滿一地,工作人員(大多是社區媽媽)手上拿著清單一一點名,玉米筍一包、香菇一盒、白菜一顆……,他們在為「足安心蔬菜箱」的消費者配菜。
Thumbnail
2022-12-28
10
以竹代木,回歸生活──竹生活‧陳明子2012年成立的「竹生活文化促進協會」是一個很有意思的組織,許多協會都是由單一行業或相關產業所組成,但「竹生活」的成員有醫師、老師、藝術家、企業家、生態環保解說員……,一群背景完全不同的人,唯一的共通點是:有感於竹山的竹產業沒落,想為地方做點事。
Thumbnail
2022-12-06
7
縱谷綠+海岸藍 台東最美的藝術季節之金樽遇見江賢二關於一位藝術家一輩子的故事該從哪說起?顯然非三言兩語得以道盡,卻仍希望以一篇短文留住這場相遇。現年80歲的江賢二,一生投入創作,在旅居巴黎與紐約30年後,於2008年定居台東金樽,這片台東山海的自然魅力給了他許多感動,創作出不同於早年、色彩豐富的作品,江老師說,這是他的第二藝術生命。
Thumbnail
2022-11-15
10
《台灣好音樂—獵人祭演唱會》 2023唱爆北流 共感音樂獵人精神繼2010年打造了「鐵花村音樂聚落」,2022年再推出「台灣好音樂──原住民音樂人才培育計畫」,12年來,「台灣好基金會」支持在地音樂創作的腳步,不但沒有停下來,甚至更往前邁出一大步。台灣好音樂即將在明年一月推出第一場大型演唱會──獵人祭!
Thumbnail
2022-11-12
11
縱谷綠+海岸藍 台東最美的藝術季節之池上秋收就像是今年「池上秋收」的主題〈心的方向〉,每年此時,不管多忙,心都飛到了池上。 2009年起、邁入第14年的「池上秋收稻穗藝術節」,可以說引動了花東的藝術能量。此後,許多大大小小的藝術慶典,都在幾年之間陸續出現,讓東台灣的藝術力越來越豐厚。
Thumbnail
2022-11-06
14
竹療癒,竹子變身美容神器──伊晉萱‧張惠美美容業跨足竹療癒,心想:只是推出一個新療程的噱頭吧?和張惠美聯繫約訪,她說要帶我到竹林裡實地走訪,語氣中對他們家的竹林環境很有信心。「伊晉萱」是一家台中的美容美體中心,負責人也是美容師的張惠美聽說竹瀝水對人體上有非常好的功效,想到先生在南投竹山老家有一片竹林,是不是可以嘗試看看?她有了這個念頭。
Thumbnail
2022-10-09
12
中年返鄉,竹扇創作找到身心安頓的所在──築山城‧黃建達和許多為了討生活離鄉背井的竹山人一樣,黃建達在年輕時成了北漂族。七年前,某一次他回竹山參加社區營造的志工活動,一待就是一個多月,許是勾起年少的生活記憶,年過50的他,有了倦鳥回鄉的念頭。喜愛藝術的他,因為鄉下生活放慢了步調,回鄉第二年,開始慢慢拾起創作的樂趣,真正去認識竹藝,踏入了工藝創作的領域。
Thumbnail
2022-09-17
10
模組化思考,把竹管工藝變商品──竹籟文創‧賴彥池在2016年回鄉之前,賴彥池直言:「根本不知道竹工藝產業長什麼樣。」曾經認為不可能回家當竹二代,但命運還是將他帶回竹山。原本以為只需要短暫回家幫忙三個月,不知不覺變成六個月,漸漸他發現不跳進去無法徹底了解竹產業,終究還是不忍看到產業斷鏈,正式接手「竹籟文創」。
Thumbnail
2022-09-07
9
回家扛起招牌,用品牌說自己的文化──元泰竹藝社‧林家宏2012年,在竹山還苦撐的傳統竹工廠,元泰竹藝社是其一。原本在台北做服裝設計的林家宏,因為家逢變故,在家裡需要人手的狀況下回家幫忙,許多青年返鄉一開始的故事都是這樣。 竹牙刷成為他重新扛起「元泰竹藝社」招牌的第一支主力產品。當然,並不是決定了要做竹牙刷就一帆風順,可以穩定量產已經是他返鄉三年後的事。
Thumbnail
2022-07-25
16
用區塊鏈做地方創生──小鎮智能‧黃俊毓做地方創生也需要科技化嗎?何培鈞笑稱做社造的人都不喜歡科技,也不想談數據,「我愛鄉土耶,你要檢視我愛的程度嗎?」然而這卻是他看到的困境,人雖然有了鄉土意識,但只是感情投射,實際執行起來沒有效率和效益,也無法做長期反省,因為經驗都累積在人的情感和腦海中。
Thumbnail
2022-07-20
11
從一個小鎮到許多小鎮──小鎮文創‧何培鈞這麼多年過去,培鈞還是理著小平頭,最常穿著白T恤,不變的更是四處奔走、分享理念的熱情,他說:「最重要的,這些事情都是我很想做的。」從一個26歲的青年,如今年過40,培鈞開始自稱中年大叔,他用身體力行的人生寫故事,而他心裡著急的是,經過了15年,有沒有年輕的一代接上來?
Thumbnail
2022-07-07
9
從院子到小鎮,以「一種生活風格」打開竹山我認識竹山小鎮,是2012年,從「天空的院子」開始。當時,這座藏在山間的三合院民宿已經遠近馳名,古孟偉與何培鈞兩個年輕人舉債千萬、山中修屋,讓一間用竹管、編竹夾泥牆古法建造的百年老宅得以重現古典優美的樣貌,這個熱血故事感動了許多人。
Thumbnail
2022-07-01
7
以台灣食材為底蘊,玩創意也推產地旅行──福灣巧克力‧許華仁說「福灣巧克力」是台灣本土品牌中不可忽視的一支,一點都不為過,台灣的巧克力走向世界就是從福灣開始的。2015年許華仁創立福灣巧克力,2017年到海外參賽,奪得ICA世界巧克力大賽亞太區5金2銀1銅的佳績,讓世界看到台灣這個新興產區,也開啟了2018年ICA來台舉辦的契機。
Thumbnail
2022-03-15
5
種可可也做品牌 TC巧舖烘出金牌豆近幾年,屏東巧克力品牌在世界巧克力大賽中頻頻得獎,帶起一波台灣本土巧克力熱潮,TC巧舖就是其一。在屏東近10年這批可可農當中,邱濬文、邱濬宇兄弟算是早期進入的年輕一代。
Thumbnail
2022-03-05
7
深溝新據點‧丹夏奇蹟 尋找身心靈平衡的支點賴青松的家、穀東俱樂部的起家厝,曾經這塊土地是青松種下的第一片田,20年後,它長出一個有無限可能的空間。「丹夏奇蹟」象徵深溝邁出的下一步,在求得溫飽的同時,身體和心靈、城市與鄉村卻也不斷在尋求平衡,平衡的生活說起來容易,但「支點在哪裡?」青松問,丹夏奇蹟試圖解答。
Thumbnail
2022-02-08
8
可可不是只能做成巧克力──可茵山可可莊園‧林碧山本來回台灣是準備過退休生活,林碧山卻一頭栽進可可產業,2013年在屏東可可主要種植區的萬巒鄉打造了「可茵山」,2020年更展店到枋寮開設旗艦店,以更大的占地規模和品項打造可可主題園區。與邱銘松等幾位好友同屬早期投入可可復育的前輩,但他不執著在巧克力製造,要發揚台灣可可的特點,他走了一條不一樣的路。
Thumbnail
2022-01-12
6
李哲維的「一簞食」,簡單卻不改其樂在宜蘭深溝村,因來自各地的小農移居而形成的新聚落當中,也有青年返鄉的故事。 因為大量使用在地食材,他也慢慢認識一些農友,更激起想要推廣米食的想法,「台灣人吃米越來越少,可是我們生活在宜蘭,整個宜蘭都是農村,我們那麼接近產地,使用它的機會卻那麼少。」他覺得沒有道理。
Thumbnail
2021-12-27
13
在田邊為彩鷸留一個窩,謝佳玲起而行做環境教育她告訴我彩鷸是很重要的水田生態系的代表,因為牠們的嘴是軟的,只能生存在土壤濕軟的地方,而整個蘭陽平原就是蘭陽溪氾濫所形成,在還沒有開墾成水田之前是濕地環境,彩鷸即是其中很有代表性的物種,表示宜蘭的水源豐沛,而彩鷸也是二級保育類動物。
Thumbnail
2021-12-21
14
農田裡的科學家,陳幸延的環境實驗務農,是為了蒐集數據做科學分析,透過改變農耕方式,進而改善土地和環境。說陳幸延是農夫,他更像是有著社會關懷的科學家。
Thumbnail
2021-12-08
9
食農教育就在你身邊,曾文昌的農村生活哲學講起話來沒有太多起伏,淡淡的表情,好像過日子就是隨性而為,沒有非如何不可。實際上,曾文昌在2013年透過「倆佰甲」朋友的介紹,來到深溝務農,2017年就成為倆佰甲負責人,同時接棒深溝國小的食農教育。
Thumbnail
2021-11-18
15
法蘭穗穗念:料理好吃,又對土地好,就是最美的事我很喜歡「穗穗念」這個名字,有一種在稻浪間呢喃的感覺,也彷彿心心念念著田間農事,念起來又有點不厭其煩的可愛。 這是2020年11月在宜蘭深溝一間新開的餐廳,也是當地終於有每週營業6天的餐廳。
Thumbnail
2021-10-27
14
種一個「人生的節奏」 宋若甄從倡議者到實踐者宋若甄,身為一位長期關注土地環境的倡議者,她很有感觸的是,報告寫得再漂亮,終究很容易變成只是一份報告書放在架上,人生歲月就這樣被積在書架上了,「種一塊田、守一塊田」,實際付出行動,突然間她覺得這是一件要做的事。
Thumbnail
2021-10-03
20
做農村計劃到下田耕作 楊文全:我應該自己撩進去 楊文全的人生,可以用50歲為分野。從政策研究到專業農夫,從寫計劃到開曳引機,他關心的事情沒有變,只是越來越貼近土地。
Thumbnail
2021-09-21
16
不只是農夫,賴青松的新農村實驗2020年8月,最後一批黑糯米收割的日子,我又來到青松為穀東保留下來、傳統手耕的稻田間。下田割稻之前,他先帶領大家來到三官宮上香,感謝三官大帝、土地公庇佑這一年風調雨順,讓我們有一碗飯吃。移居宜蘭20年,賴青松在這裡落地生根,更懂得了敬天愛地,接上地氣。
Thumbnail
2021-09-12
11
半農半X,圓一個田園夢在一塊約莫2分地的稻田裡,無論大人小孩,挽起衣袖、捲起褲管,低著頭、彎著腰認真地在插秧,每個人種下自己心裡的一畝田。
Thumbnail
2021-08-20
7
可可草生栽培的先行者──牛角灣巧克力咖啡農園‧賴錫賢若說邱銘松是屏東可可的拓荒者,賴錫賢就是草生栽培的先行者。他回憶起這段十多年前的往事,笑說他們是五個好朋友從愛咖啡不經意玩到可可。那時候大部分人都還不知道屏東可以種可可,他們也是靜悄悄地進行,怕被取笑種那個是什麼,就這樣一路走到現在,可以說是屏東可可的另一位前輩。(more)
Thumbnail
2021-01-31
4
旅創世代,電商與專業經理人崛起 疫情下的爆款學(5)在網購已成日常的年代,消費者行為改變,旅遊業怎能不跟上!旅遊電商平台善用強大的數位工具,成為掌握旅客的利器;熟悉線上線下操作的經理人,更是傳統與新創之間重要的媒合角色。看KLOOK、Airbnb、易遊網如何迎戰這一波電商潮,以及KAYAK、AsiaYo、FunNow的業界新秀展現他們操作平台的能力!
Thumbnail
2021-01-15
5
台灣可可的拓荒者──邱氏咖啡巧克力‧邱銘松當初抱持著可可和咖啡同屬熱帶果樹、應該在屏東種得起來的想法投入,但邱老爹沒想到的是:「做咖啡的最後一道手續,是可可的第一道手續,咖啡烘焙完就可以磨豆喝了,巧克力的好戲還在後頭。」(more)
Thumbnail
2021-01-14
7
從傳產到新創,旅遊業再定義 疫情下的爆款學(4)旅遊業在國境封閉、人心不安的此時,也彷彿成為帶給人們希望的療癒力量,當旅遊業成為療癒產業,又可以有怎麼樣的角色發揮?吉光旅遊、多扶假期、THE STUDIO、勤美學帶來各自的答案。(more)
Thumbnail
2021-01-12
6
當數位科技導入旅遊產業 疫情下的爆款學(3)談轉型,是每家公司在發展到某個階段時,必會面臨到的課題,但在2020年,幾乎是所有產業「被迫」面對轉型,當大環境劇變,特別凸顯企業快速掌握市場趨勢的能力,從小型新創到大型旅行社,各有不同的轉型之道,且聽厝味旅宿、Spice Travel、五福旅遊、KKday、Tripresso娓娓道來。(more)
Thumbnail
2021-01-09
7
旅遊在地化,未來一年聚焦本土市場 疫情下的爆款學(2)2020年,全球進入新鎖國時代,這次不是因為政治、經濟因素,而是病毒,不分國界的新冠肺炎病毒。人們的行為被迫改變,經濟秩序大亂,原本殷殷期盼早日開放國界的旅遊業,此刻也不得不面對現實,重新思考應對之道。(more)
Thumbnail
2021-01-06
8
旅遊業要進還是退?疫情下的爆款學(1)2020年對全世界來說,都是非常特別的一年,在新冠肺炎疫情肆虐的影響下,每個國家、所有產業無不受到衝擊,而旅遊業更是站在海嘯第一排。在這個艱困的時刻,到底旅遊業要怎麼走下去?(more)
Thumbnail
2021-01-03
8
2020池上秋收,奢侈的慢旅行(上)在池上待個三天不算奢侈,但連看三場表演就很奢侈了!自從2013年雲門舞集在池上的稻田間揮灑曼妙舞姿開始,我就愛上了「池上秋收稻穗藝術節」。屈指一數,今年已是第六次參與。(more)
Thumbnail
2020-11-06
15
整座新竹城都是我的博物館「2020台灣設計展在新竹」之舊城區~這是一場設計展,也是一場非典型城市展,帶領觀者走進真實生活場景的各個角落,看古蹟、嘗美食、聽故事、逛市集,用設計翻轉新竹,也連結城市的歷史記憶、空間地景、生活體驗。(more)
Thumbnail
2020-10-09
9
新竹獸出沒!科技X設計X古蹟的一場城市展 「2020台灣設計展在新竹」之新竹公園~用「設計」的視角來探索一座城市,會發現許多有趣的事,2020台灣設計展來到新竹,要帶大家一起「人來風」!(more)
Thumbnail
2020-10-09
4
【到部落換生活(下)】 海邊有個都蘭國久聞「都蘭國」之名,這次終於來拜訪。是的,都蘭部落很霸氣的宣告他們有一個自己的國度,一個山海邊境的理想國度。(more)  
Thumbnail
2020-08-27
8
【到部落換生活(上)】 拜訪撒可努的家,擁抱一座山這一趟旅行從「聽說」撒可努開始,發展成充滿故事的旅行,也因為有故事,旅程才精采。 亞榮隆‧撒可努,來自台東太麻里排灣族,他創作了三本書,得到多項文學獎而知名,也成為最常出現在教科書裡的原住民作家,可以說看過他的書的人從小孩到大人、從台灣到國外,跨度很大!這次我們直接到他的家鄉找他。(more)
Thumbnail
2020-08-17
7
【自己玩不如一起玩,在地帶隊遊屏東2】 夜遊東隆宮 班頭幫改運一般很少會晚上去宮廟參拜,但夜晚的東隆宮特別熱鬧。 每每走訪廟宇總能感受到宗教文化的博大精深,若沒有人導覽就只能純看熱鬧。這天,為我們解說的是牛奶小姐,基於對地方的熱愛,她帶起華僑市場小旅行,希望讓更多人認識東港美食,也開始認真研究王爺信仰,把東隆宮的迎王祭典等文化如數家珍的介紹給遊客。(more)
Thumbnail
2020-07-25
7
【自己玩不如一起玩,在地帶隊遊屏東1】 勇闖林邊熱帶漁林最近都在跟團玩國旅,越來越覺得有些行程真的要一起玩才玩得起來!這次來到屏東,跟著四個在地團隊,走進平常進不去的民居,學到平常沒人教你的料理,聽到很多故事,深度體驗屏東。(more)
Thumbnail
2020-07-11
7
來去自己的城市住一晚,在W做了場白日夢家在台北,來住台北的飯店,會有人這樣做嗎? 今年以來,國際觀光客、商務客來不了,城市飯店失去最重要的客源,不像景區正慢慢靠著國旅復甦起來。為求生存,豪華星級飯店紛紛祭出史無前例的優惠活動吸客,連身為台北人的我都心動,而且行動了!(more)
Thumbnail
2020-07-05
9
越是大客戶,越愛聽故事 LEXUS一天三萬元的金瓜石高級國旅談地方創生更進一步需要的是具體實踐方法,風尚旅行&蚯蚓文化總經理游智維創業16年,從青年到大叔,不變的是一樣熱血,總是樂觀相信明天會更好,相信旅行可以實現世界和平,而一直走在挑戰框架到突破框架、衝撞體制到改變體制的路上。《鄉下創業學》是游智維一路走來最精華的集結。(more)
Thumbnail
2020-06-24
6
【後疫情時代 回不去的旅遊產業4】 國旅當道,小型精緻、定點體驗成主力分析完出國旅遊,會發現國內旅遊好像是完全另外一回事,什麼原因?國內旅遊因為自我掌控性較強,對防疫措施、疫情資訊的掌握度高,當然也因為台灣疫情控制得當,造就國內旅遊的信心相對高,住宿旅遊、體驗旅遊、其他紓壓方式,都成為分流管道,靈活且人際防疫信任度高的小包團型態會成為國旅主力。(more)
Thumbnail
2020-06-11
8
【後疫情時代 回不去的旅遊產業3】 旅遊業重新洗牌,轉型勢在必行航空業的變化將影響旅行社的改變。航空業的分銷因市場縮小、網路化興起,航空公司會考慮增加對旅客的直銷比例,減少批售比例。航空公司壓縮機票佣金,但旅行社又不得不做,因為旅行社需要機票把旅客送出去,機位變成單純的載具功能,旅行社也會開始考量取消純粹機票代銷,回到多組裝產品的銷售體系。(more)
Thumbnail
2020-06-11
5
【後疫情時代 回不去的旅遊產業2】 沒有航空業就沒有旅遊業 沒有航空業也就不用去想旅遊業。國內旅遊無法支撐起現在的旅遊業規模,隨著台灣開放自由天空跟出境政策,讓一般人也可以出國,才有如雨後春筍般的旅行社出現。而航空業因為加諸了防疫成本將面臨結構性的改變,會從2019年之前的庶民交通工具又回到昂貴高貴的交通工具。(more)
Thumbnail
2020-06-10
5
【後疫情時代 回不去的旅遊產業1】 旅遊計畫從此多加一筆防疫成本一場新冠肺炎傳染病,造成史上最大的全球災難,不只影響了人們的生活,改變全世界的產業生態,旅遊業更是無可避免地成為重災區,幾乎可以斷言旅遊行為模式正在改寫,而且回不去了!(more)
Thumbnail
2020-06-10
6
世界大賽在台灣 屏東可可我驕傲2019年ICA世界巧克力大賽亞太區競賽首次移師屏東舉辦,這可以說是再一次能大聲喊出「我屏東我驕傲」的漂亮一役。(more)
Thumbnail
2020-06-09
7
台灣巧克力崛起之路可可,相傳起源自三千年前,帶著身世之謎,而保有些許神祕色彩。曾經被視為眾神的食物、流通的貨幣、貴族的飲品;可可果從綠色、黃色,到成熟的橙色、褐紅,鮮豔誘人;它原味苦酸澀,加了糖提味後卻又變化出萬種滋味,自古就讓人著迷。(more)
Thumbnail
2020-06-09
5
喝掛宜蘭,台灣也有酒莊旅行(下)第一天走訪了藏酒酒莊、吉姆老爹、噶瑪蘭三個酒廠,第二天上午在住宿點「那山那谷」自由活動。那山那谷露營區的設備非常好,老闆為我們搭了一個超大的天幕,當晚就在草地上烤肉配著精釀啤酒,頗有一番野趣。隔天早上,吃著小米做的阿拜當早餐,也有團友意猶未盡的續攤啤酒,我們準備今天下午再進攻三個酒廠。(more)
Thumbnail
2020-06-07
8
喝掛宜蘭,台灣也有酒莊旅行(上)五月底參加了一個很特別的旅行團──酒鬼巴士‧宜蘭。今年上半年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悶好久的國旅終於開始嗅到蓄勢待發的味道。過往,很少想到國旅需要參團,但的確有些特殊主題很適合團體遊,例如需要一定人數的體驗導覽行程,酒莊就是其中一種,甚至還多了一個不適合自由行的理由,那就是開車不能喝酒。(more)
Thumbnail
2020-06-07
8
移居返鄉青年也代代相承──莊稼熟了‧魏文軒&郝素青2003年、30歲初回到池上的魏文軒和郝素青夫妻,是當時第一批返鄉青年,他們回鄉務農,同時把老家整理變成「莊稼熟了」民宿。經過17年,現在他們已是池上的中生代,因為有和老一輩的記憶銜接,又有對於年輕一代初來乍到充滿不確定感的理解,成為後來一批批移居、返鄉青年接地氣很重要的橋樑。(more)
Thumbnail
2020-02-01
8
人文底蘊是從土地蓄積的能量──4.5公里咖啡‧彭明通人文氣質的養成,不會是突如其來冒出來的,早在台灣好基金會進駐之前,池上就有過一波農村美學運動,當時的核心人物之一,是4.5公里咖啡的彭二哥(彭明通)。 4.5公里咖啡座落在197縣道4.5公里處,離熱鬧的街區有大約五分鐘車程,不是一般遊客會路過的地方,也因為這樣,才保有一方幽靜的天地。(more)
Thumbnail
2020-01-29
9
開書店不為裝文青,是為居民需求而存在──池上書局‧簡博襄&曹菊苹「池上人有一種特別的素質。」蔣勳這麼說過。的確,如果曾經來池上和當地人聊天、參加鄉裡的活動,就會發現「人文」是池上的另一種美。每當鄉裡有重要活動,池上人不是急著擺攤搶錢,反而是休店去當志工,「池上書局」的簡博襄和曹菊苹夫妻就是如此。(more)
Thumbnail
2020-01-26
6
幕前幕後凝聚共好的力量──秋菊皂坊‧陳秋菊每年秋末的「池上秋收稻穗藝術節」,兩場公開演出、每場兩千多個座位,換算起來短短兩天同時有四、五千人湧入池上,幾乎要與當地的居住人口相當,在地人形容簡直比過年還熱鬧。一個小小的鄉村,如何能接待這麼多遊客?動員力從哪來?要說池上志工的故事,不會錯過池上鄉文化藝術協會的總召陳秋菊。(more)
Thumbnail
2020-01-26
6
池上人塑造了池上的樣子──建興碾米廠‧梁正賢推動「池上米」認證標章的關鍵人物是建興碾米廠的老闆梁正賢。早在1994年,他就開始推動有機農業,2000年到日本參觀施行MOA自然農法的大仁農場後,一整套結合農家、藝術、醫療,順應自然的健康生活法,讓他大受啟發,回到池上,他在心中立定三大志業:自然農業、藝術生活、健康身體。(more)
Thumbnail
2020-01-22
9
池上秋收的推手 「台灣好」十年計畫在地方扎根述說池上從傳統農業鄉轉型為「以農為底蘊的藝術之鄉」的故事,台灣好基金會絕對是關鍵角色。時間推移到2008年,以「深耕鄉鎮文化、台灣成為美好家園」為願景的台灣好來到池上,當時的執行長徐璐找上「池潭源流協進會」理事長賴永松老師,和即將接任的梁正賢大哥,探詢池上人的想法。(more)
Thumbnail
2020-01-22
8
池上秋收幕後 林懷民催生天然劇場「池上秋收稻穗藝術節」從第五年雲門舞集的售票演出開始,就選定了現今的固定表演場地。在阡陌縱橫中,如何看出這片視野由上而下,將山脈、鄉路、稻田全收入眼底的位置能搭建出絕佳的天然舞台?就不得不教人佩服林懷民獨到的藝術家之眼。(more)
Thumbnail
2020-01-21
8
池上秋收 稻田裡辦藝術節每年秋天,我像是候鳥一樣,一心一意飛往池上,等待一場田間的表演。布景是中央山脈、金黃稻田,燈光與特效由老天爺安排,或明燦或隱沒的太陽、或透藍或雲霧的天幕、或呼嘯或輕拂的風聲、或翻飛或搖曳的稻浪,臨演是悠然飛過的鳥兒。再怎麼精細的人為設計都無法主導整場演出,表演者只能跟隨大自然的節奏行進。(more)
Thumbnail
2020-01-21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