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溫《記憶・阿里山》特展

2022/09/08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心裡一直思量著,要如何介紹這個展覽,就拖延了將近四個月,可見我有多想好好介紹她。
《記憶・阿里山》
展場很小,從入口就可看見底。但是前進的過程很緩慢、很緩慢,因為捨不得放過任何一個細節。來來回回前進又折返、前進又折返....
先說一個小故事,在前去嘉義製材所的途中,我問夥伴會不會想再去阿里山遊玩,果不其然,一向不愛熱門觀光景點的夥伴一口回絕了。
然而,展覽看到一半,他便走過來對我說,好像可以再去阿里山看看。
我笑了,這不就是展覽最成功之處,能夠吸引觀者進一步地想去深入探索。
而我,向來對於這種沒有文物或展品,只有大量史料、文字,再用一堆設計營造氛圍的展覽是避而遠之。只因有黃貞燕師才前往,心想有 #博物館學 背景的人策展肯定不同。
是的,一切的確如此不同。

#彷彿站在山頂鳥瞰一切,展覽論述視野很遼闊,路線方向指引也清晰。

展覽濃縮凝聚出幾個重要主題,難能可貴的是很有溫度,刻畫這座山林裡百年來發生了什麼,有鐵道林業、植物、有文學詩歌、有阿里山人的情感與自我認同,再從阿里山看見世界,既宏觀又細膩。

#文字敘述很溫柔好讀,能讀進心裡。

回家後,聽了另一策展人鍾秉宏介紹此展的Podcast得知,其深諳展覽作為溝通之道,策展時充分地考慮到參觀者的各種感受。而此展花最多心思的就是文字,即便只是200字,也不厭其煩一再調整。聽完,我熱淚盈眶。
長期從事展覽詮釋工作,深切地知道要把厚重的史料簡化,並轉化書寫成參觀者能夠輕鬆吸收的主題和字句有多不易。且文字總是容易被忽略的,因為它並不能很快地強烈吸引參觀者的目光。
很感動,這個策展團隊願意在文字詮釋方面下苦功。畢竟,很多博物館展覽至今都還不一定能做到。


#設計 空間、視覺、氣味、聲音地景設計都很深刻且恰到好處,非只是華而不實的堆砌。
最喜歡複製阿里山小火車軌道坡度的模型,清楚得知這一切有多獨特。展場氣味甚至經過設計,一走進展場就沉浸在山林的氣息裡。連平日不喜香水的我,都被這款精油味道給收服。我想,就是如此透過精準到位的展示設計與詮釋,阿里山不再只是人很多的熱門觀光景點而已了,夥伴方才興起再次前往的念頭。


#喚醒與重新點燃 你的阿里山記憶・印象
幼時,就坐在父親肩膀上遊歷過阿里山,長大後也去過無數次。原以為已懂阿里山,其實不盡然。這個展覽著實善盡導讀的角色,且說得溫婉動人,看完會讓人很想再走進山裡,細看她、擁抱她。

展期到年底,可順路吃附近的北門沙鍋魚頭。
面對議題,博物館如何回應以及如何展開對話,創造更具多元包容性的環境。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