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
音樂劇是我的童年,當同學還在SHE的時候,我就已經在歌劇魅影了。
說也奇怪,我也沒辦法解釋,只能說,我年輕的身體裡,住了一個老靈魂。
一切開始於小時候我哥哥念書的時候,一邊開著中廣的廣播,隔著他的房間門,我人生第一次聽到歌劇魅影。隱隱約約知道一個人叫做莎拉布萊曼,一個人叫做韋伯。隱隱約約聽到舞台上有一個巨大的水晶燈,匡啷一聲會從天花板掉下來。有一首歌叫做「think of me」當時的我聽起來跟天使的聲音一樣,接著是歌劇魅影的主題,有些搖滾的元素,非常不典型。
那個晚上之後我無法忘記腦袋裡的音樂,他們已經住進去了。只要我的腦袋是空著的時候,這些音樂就會響起來。
我偷偷地用哥哥的電腦上網查,原來,這叫做musical,除了歌劇魅影之外,還有好多好多不同的音樂劇,有艾薇塔、變身怪醫、貓、西貢小姐,還有無數我看不懂的英文字。那是一個沒有串流,沒有youtube的時代,我只能一塊錢一塊錢存好零用錢,到唱片行買CD,好笑的是,有些老闆根本沒看過,還要到國外去調貨才行。
一個小孩跑去買一些奇奇怪怪的CD,我當時被視為一個怪胎,但我也不以為意,反正我就是奇怪。
當然,有些好聽,有些不合胃口,買到好聽的就像中大獎一樣,買到不好聽的就當做零用錢不小心掉了。於是CD這種東西就一張一張被我收藏在書櫃上,每一張都說一個完整的故事,從唱片封面,內頁,CD上的圖彩,封底,都是數百種不同職業的人所製作出來的心血結晶,我會一首一首聽,一首一首對應CD內頁裡面的介紹,或是歌詞,仔細研究這些音樂製作人想要表達的意涵,看不懂的英文字,就乖乖的去翻字典,直到我完全理解這些意思為止。想想今天的串流音樂,幾百萬首隨便你選,當初我們聽音樂這樣的稀有性已經完全消失了,更別說有人會好好一首一首的研究,科技縱然方便,但也讓很多價值消失了。
再長大一點,有機會到了紐約百老匯。那時我才知道,原來一間戲院就演一個劇,每天演,從早演到晚。那個劇院的裝潢設備,就只為了這個劇設計,而不是像國家音樂廳,是給不一樣的樂團或劇團輪演。能夠做到一個劇院只演一齣劇,必須有一個條件,就是要夠多人想看這個劇,如此才有可能支撐所有的花費而沒有空轉的時候。
我後來才知道,百老匯的熱門音樂劇是場場爆滿,一票難求。
原來我不是怪胎,很多人跟我一樣。
既然已經在倫敦,當然不能錯過倫敦的音樂劇。悲慘世界是一個爭議很大的劇,法國人其實非常冷眼在看這件事情,因為雨果的小說被這樣拿來唱唱跳跳,有辱雨果純正的文學。
無論如何,音樂劇用更快的速度傳唱了悲慘世界這部小說,也不能說沒有貢獻。今天我們坐在這個劇院,跟著劇中人笑,跟著劇中人哭,也跟我的童年揮手致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