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窺法國社會不可承受之沉痾|《雅典娜》之不負責任觀影小感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raw-image

初看Netflix對於《雅典娜》的簡介與預告片頭時,就在猜想是不是跟法國北非移民小孩死掉引發的暴動事件有關。一點進去看果然是,我還真有敏感度。

本片是以2005年法國暴動為參考而創作的電影,雖然不是依照實際發生的事件去改編的紀實電影,片中出現的安卓手機與液晶螢幕電視,很明顯不是2005年貧民社區會有的東西,但故事與現實事件的背景相似,所以可以看做二創,故事焦點放到一個北非移民為主的社會住宅,去重新詮釋引發2005年法國暴動的深層結構問題。

雖然是二創,不過要呈現的問題應該與現實事件一樣,差別的只是視角不一樣。本片是以微觀角度來透視暴動內部行動者的互動張力與背負的壓力,具體展現在階級種族這些結構性問題架構下,個人所實際面對的複雜情境與不得不的選擇。

之前有一部利用雨果《悲慘世界》當片名拍的比較紀實的電影,台灣也有上映,但票房應該不是很好,當我看到新聞想看時,已經下檔了。

本片背景介紹

就像英國有很多印度與迦勒比海移民一樣,由於法國過往殖民阿爾及利亞,突尼西亞、摩洛哥等北非國家的歷史,所以現在法國社會內部有很多北非移民,這些北非移民以信仰伊斯蘭教為大宗,因此使得法國成為歐洲最多伊斯蘭信徒的國家之一。

類似美國的黑人種族問題一樣,法國的北非移民也在法國社會內部捲入種族歧視,貧富差距、階級對立等結構性問題,更麻煩的是宗教上的問題:中東伊斯蘭世界與西方基督世界的對立與衝突激化。尤其是911之後,伊斯蘭教很容易就被扣上恐怖主義的帽子。

所以就某種面向來看,法國的種族主義問題比美國更嚴重,不只有物質經濟上的問題,還有心靈信仰上的問題。還好法國的槍枝管制比美國嚴格,在本片中”暴民”還必須想辦法衝進警察局搶槍,要不然就是黑道份子才可能非法擁槍,一般平民是沒有槍的,不像美國,公民可以自由地在街口的商店花錢買槍。

電影中,暴動的引爆點是移民小孩被穿著警察衣服的人虐待而死,施虐影片流傳後,小孩所在社區親友團不滿警察當局不交出施虐警察名單而引發暴動,進而擴及其他移民社區響應暴動。而在現實中,暴動的引爆點是2005年兩個非裔小孩在躲避警察時不小心被電死,引發巴黎8+9青少年暴動,最後擴及全法國,當時負責應對暴動的就是後來的總統薩科奇。

現實中這場暴動延燒了好幾週,波及全法國,號稱是1968年後法國最大暴動,甚至被稱為內戰(本片最後的電視螢幕也冒出內戰這一詞)。之後幾年法國也有陸續爆發類似暴動,但討論這些暴動的社會輿論脈絡,伊斯蘭的元素越來越被凸顯出來,排斥移民的聲量越來越高,進而促成極右排外主義勢力的高漲。

反正所有社會問題都是移民造成,就像川普一樣,禁止移民就好。確實,本片也有出現把這些移民與恐怖主義、毒品等同起來的新聞報導片段。

本片值得觀看的特點

本片最讓我驚艷的是跟拍四個主要角色的行動過程來呈現他們當下遭遇的各種紛亂情境,更加清楚地理解他們的慌亂、憤怒、恐懼,無奈與暴躁的情緒如何產生,以及為何會選擇採取當下行動的邏輯,具體呈現移民遭遇的困境與暴動行動者面臨的壓力。

被跟拍的行動者有三個人是死掉小孩的哥哥,大哥是毒販,氣憤這場抗議影響到他的生意,想盡辦法要把毒品運出去,所以有一半時間幾乎在罵東罵西,老二是軍人,一開始是很理性想勸阻這場注定失敗的暴動以迴避悲劇的發生,但在老三被警察槍殺後,整個人爆走要為弟復仇最終引發悲劇。老三是暴動指揮者,對於老四被殺非常憤怒,看著弟弟的照片看著看著就淚流滿面,透過他的角色充分顯示了移民家庭的連帶感。

移民社區的家族連帶是本片的另一重點,主角跟媽媽最長的互動最多場景就是手機,每個角色的重要時刻,都會有媽媽打來的電話擔憂自己小孩。影片最後的輸家應該是主角的媽媽,一口氣死了三個兒子。

第四個被跟拍的行動者是警察,我看到鏡頭在跟拍他時,就覺得很有貓膩,所以看到老三說要抓個警察來作人質時,就知道他是那個人質。

本片的鏡頭就在這四個角色的跟拍中交錯轉換,基本上沒有全景式的劇情鋪陳,影片並沒有呈現整體暴動的發展狀況。所以常常會看到老三聽到爆炸聲或電話呼叫說警察攻入哪區,然後沖沖忙忙一路趕快去,不停應付過程中各種情境。或者老二衝進去社宅救人質警察,可以看到他在行進過程中的隨機應變與果斷判斷力。

很多劇情的轉折點都在這些主角的交會互動中發生,覺得導演滿厲害,演員也很厲害,攝影機一直在前面跟拍,完全沒偷瞄鏡頭。

這種跟拍讓觀眾更加能體會當中主角的行動邏輯、情緒與動機,但缺點是無法綜觀全局,掌握事情發展的脈絡,影片看到最後,突然暴動就結束,到底警民之間發生了什麼功防,其實搞不清楚。或許這個缺點是影片刻意要呈現行動者在暴動中的侷限。

本片也呈現了暴動中,移民社區民眾並不是鐵板一塊,不少人想安穩過日,不想與社會當局對抗...透過跟拍視角的走動,我們可以看到社區居民各式各樣的動機與行動邏輯。

本片是我最近幾週唯一在Netflix從頭看完沒快轉的電影,所以應該是值得推薦,然後《馬來英雄末基勞》真得是大爛片,雖然片頭的武打很有水準,但看不到一半就真得就看不下去,浪費了我一個小時。

唯一對本片不太滿意的是片尾刻意暗示死掉的小孩是被假裝警察的右翼份子殺掉的片段,其實這一段砍掉會更好。不過或許是導演不想挑起法國社會敏感神經,或者是認為小孩被殺只是一個引爆點,是不是警察殺的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整個社會結構長期累積下的沉痾,任何一件小事都有可能會引爆移民對法國建制的不滿憤怒情緒。遲鈍愚昧的我是猜不出來導演的真正想法。

ps1:片名雅典娜是因為事件場景的社會住宅叫雅典娜,就算沒看過聖鬥士星史,也應該知道雅典娜是希臘神話裡的戰爭女神,幫助希臘打敗特洛依。所以,你知道的嗎,本片是在講述一場戰爭的片子,至於到底衝破封鎖線闖入救人的老二是那隻木馬,還是無法完全融入法國主流社會的移民社群是那隻木馬,我就不知道了。

ps2:本片的內容真得拍出很有法國暴動特色,那種街頭巷戰堆積障礙物的抗議方式根本是傳承自法國革命傳統,非常好看,讓人不禁想到法國大革命與巴黎公社的圖片。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子穎-avatar-img
2022/10/16
感謝你如實詳盡解說了這部電影,為還在考慮是否觀看本片的我們指點迷津。或許就如同你所猜測的,導演意圖是放在身處於暴風圈裡的人們,無法看穿全局的發展,讓觀影者坐立難安。背後的政治意圖以及孩子被殺只是個導火線,透過導演的全知之眼,留下更多省思與餘韻。再次感謝!
菜有蟲-avatar-img
發文者
2022/10/16
個人是覺得滿不錯看 拍攝手法滿特別的
野口夏-avatar-img
2022/09/27
蛤!那我根本就想錯方向啊! 吼,那這樣我是笨ㄟ
菜有蟲-avatar-img
發文者
2022/09/27
都猜對一個字了 算很厲害了
野口夏-avatar-img
2022/09/27
友崇!(有答對麼?!)
菜有蟲-avatar-img
發文者
2022/09/27
不對 諧音不是發音完全一樣 是老師看錯字叫錯
菜有蟲-avatar-img
發文者
2022/09/27
菜有蟲是我名字的諧音 有人會叫菜蟲 有人會較有蟲 有人會較蟲蟲
菜有蟲-avatar-img
發文者
2022/09/27
你好聰明 哈哈
野口夏-avatar-img
2022/09/26
要叫你蟲還是菜(哈哈)
avatar-img
菜有蟲的沙龍
93會員
147內容數
對日常生活所看所聽之事的不負責任隨想
菜有蟲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4/08
其實我對於川普貿易關稅政策轉變的理解很直覺,其實用《教父》中兩代教父作風就可以理解,黑道本質就是黑道,不是無私和平慈善家,不過收保護費的精神有點不一樣,老教父是用義理原則來引導利益交換,我保護了你所以你要做出相應回饋,並向我效忠,阿爾帕西諾當教父時先後順序就有點不一樣
Thumbnail
2025/04/08
其實我對於川普貿易關稅政策轉變的理解很直覺,其實用《教父》中兩代教父作風就可以理解,黑道本質就是黑道,不是無私和平慈善家,不過收保護費的精神有點不一樣,老教父是用義理原則來引導利益交換,我保護了你所以你要做出相應回饋,並向我效忠,阿爾帕西諾當教父時先後順序就有點不一樣
Thumbnail
2025/03/17
從《民族重建》、《黑土》再到《血色大地》,提摩希.史奈德寫的書已經看完三本,書櫃還有兩本等著看。每看完一本,就感覺有輕微矯正我根深蒂固的西歐中心論視角,比較能從中東歐視角去看一些歐洲重大歷史事件。 《血色大地》與《黑土》基本上是互相補充的兩本書,《黑土》是在解釋大屠殺發生的原因,提出一套比較宏觀的
Thumbnail
2025/03/17
從《民族重建》、《黑土》再到《血色大地》,提摩希.史奈德寫的書已經看完三本,書櫃還有兩本等著看。每看完一本,就感覺有輕微矯正我根深蒂固的西歐中心論視角,比較能從中東歐視角去看一些歐洲重大歷史事件。 《血色大地》與《黑土》基本上是互相補充的兩本書,《黑土》是在解釋大屠殺發生的原因,提出一套比較宏觀的
Thumbnail
2025/03/03
司馬先生,我到二十二歲為止也是日本人呀! 當我向內人提起,和司馬先生交談時,什麼話題才好呢?她說:「生為台灣人的悲哀吧」。於是兩人就談到《舊約聖經》裡的〈出埃及記〉。 若想簡明扼要地將台灣人只因生為台灣人而必須背負的共同課題歸納起來,那麼如《認識世界少數民族事典》的編者那樣,將它歸類於少數民
Thumbnail
2025/03/03
司馬先生,我到二十二歲為止也是日本人呀! 當我向內人提起,和司馬先生交談時,什麼話題才好呢?她說:「生為台灣人的悲哀吧」。於是兩人就談到《舊約聖經》裡的〈出埃及記〉。 若想簡明扼要地將台灣人只因生為台灣人而必須背負的共同課題歸納起來,那麼如《認識世界少數民族事典》的編者那樣,將它歸類於少數民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孩子寫功課時瞇眼?小心近視!這款喜光全光譜TIONE⁺光健康智慧檯燈,獲眼科院長推薦,網路好評不斷!全光譜LED、180cm大照明範圍、5段亮度及色溫調整、350度萬向旋轉,讓孩子學習更舒適、保護眼睛!
Thumbnail
孩子寫功課時瞇眼?小心近視!這款喜光全光譜TIONE⁺光健康智慧檯燈,獲眼科院長推薦,網路好評不斷!全光譜LED、180cm大照明範圍、5段亮度及色溫調整、350度萬向旋轉,讓孩子學習更舒適、保護眼睛!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巴黎街頭烈火燒不盡,非裔少年之死引發的暴動潮有何深層原因? 最近我看到一則令人震驚的新聞,就是法國巴黎發生了大規模的暴動,原因是警察近距離槍殺了一名17歲的非裔少年。1 這起事件發生在上個月27日,當時警察在巴黎郊區攔下了一輛無牌車,車上有三名青少年,其中一名叫做奈爾(Nael M)的非裔少年下車後
Thumbnail
巴黎街頭烈火燒不盡,非裔少年之死引發的暴動潮有何深層原因? 最近我看到一則令人震驚的新聞,就是法國巴黎發生了大規模的暴動,原因是警察近距離槍殺了一名17歲的非裔少年。1 這起事件發生在上個月27日,當時警察在巴黎郊區攔下了一輛無牌車,車上有三名青少年,其中一名叫做奈爾(Nael M)的非裔少年下車後
Thumbnail
初看Netflix對於《雅典娜》的簡介與預告片頭時,就在猜想是不是跟法國北非移民小孩死掉引發的暴動事件有關。一點進去看果然是,我還真有敏感度。 本片是以2005年法國暴動背景為參考而創作的電影,雖然不是依照實際發生的事件去改編的紀實電影
Thumbnail
初看Netflix對於《雅典娜》的簡介與預告片頭時,就在猜想是不是跟法國北非移民小孩死掉引發的暴動事件有關。一點進去看果然是,我還真有敏感度。 本片是以2005年法國暴動背景為參考而創作的電影,雖然不是依照實際發生的事件去改編的紀實電影
Thumbnail
《孤城淚》(Les Misérables,台譯《悲慘世界》)從警察小隊尋找一隻小獅子開始,引發一連串警察和幫派間的混亂與暴力,釀成無法挽救的局面,揭示法國多年來無法改善的社會問題,包括貧富懸殊、種族歧視、執法暴力等等;電影靈感來自法國2005年10月長達三週的巴黎暴動,兩名北非裔男孩當時為躲避警察緝
Thumbnail
《孤城淚》(Les Misérables,台譯《悲慘世界》)從警察小隊尋找一隻小獅子開始,引發一連串警察和幫派間的混亂與暴力,釀成無法挽救的局面,揭示法國多年來無法改善的社會問題,包括貧富懸殊、種族歧視、執法暴力等等;電影靈感來自法國2005年10月長達三週的巴黎暴動,兩名北非裔男孩當時為躲避警察緝
Thumbnail
2003年,貝托魯奇(Bernardo Bertolucci)導演的《巴黎初體驗》(The Dreamers)上映,片中講述1968年法國「五月風暴」前夕,一名美國留學生赴巴黎學習法語,意外邂逅一對孿生姐弟,從而見證學運下的街頭暴亂、陷入情慾糾葛的青春記事。 此片為貝托魯奇導演生涯的倒數第二部作品
Thumbnail
2003年,貝托魯奇(Bernardo Bertolucci)導演的《巴黎初體驗》(The Dreamers)上映,片中講述1968年法國「五月風暴」前夕,一名美國留學生赴巴黎學習法語,意外邂逅一對孿生姐弟,從而見證學運下的街頭暴亂、陷入情慾糾葛的青春記事。 此片為貝托魯奇導演生涯的倒數第二部作品
Thumbnail
我們永遠正確,從不道歉。 2019康城影展評審團大獎和法國凱撒獎四項大獎得主的電影《孤城淚》(Les Miserables),此電影以2005年法國的大騷亂為腳本,雖然有不少人會以此電影內的警暴來類比不同地區的警察不守法的情況,可是電影的內容,卻令人看到全世界都面對的貧窮問題、種族歧視和社會不穩的情
Thumbnail
我們永遠正確,從不道歉。 2019康城影展評審團大獎和法國凱撒獎四項大獎得主的電影《孤城淚》(Les Miserables),此電影以2005年法國的大騷亂為腳本,雖然有不少人會以此電影內的警暴來類比不同地區的警察不守法的情況,可是電影的內容,卻令人看到全世界都面對的貧窮問題、種族歧視和社會不穩的情
Thumbnail
這部電影讓我看到壓力很大、腳步沉重走出戲院,但因為我就是喜歡看這種黑暗、寫實、反映社會的電影,所以第一句話是稱讚意味。就算你沒有對法國的社會現狀先做任何功課(我就沒有),也能接收到這部片想要傳達的訊息。如果,你的心態夠開放的話。
Thumbnail
這部電影讓我看到壓力很大、腳步沉重走出戲院,但因為我就是喜歡看這種黑暗、寫實、反映社會的電影,所以第一句話是稱讚意味。就算你沒有對法國的社會現狀先做任何功課(我就沒有),也能接收到這部片想要傳達的訊息。如果,你的心態夠開放的話。
Thumbnail
近年來,歐洲難民和移民衝突日趨嚴重,造成歐洲極右派的崛起,歐盟領頭羊法國和德國都差一點被極右派政黨掌權。[丹麥之子】電影的設定在一種恐怖攻擊之後,趁機讓高舉種族主義、提倡排外的政黨黨魁聲勢看漲,對於外來移民敵意越深。 中東世界因戰爭死了那麼多人,但許多國家卻不再乎,因戰火離開家鄉的人們,若可以生活在
Thumbnail
近年來,歐洲難民和移民衝突日趨嚴重,造成歐洲極右派的崛起,歐盟領頭羊法國和德國都差一點被極右派政黨掌權。[丹麥之子】電影的設定在一種恐怖攻擊之後,趁機讓高舉種族主義、提倡排外的政黨黨魁聲勢看漲,對於外來移民敵意越深。 中東世界因戰爭死了那麼多人,但許多國家卻不再乎,因戰火離開家鄉的人們,若可以生活在
Thumbnail
作為第一部長片作品,丹麥導演烏拉.沙林(Ulaa SALIM)給出了從開頭到結尾都令人揪心的作品,透過兩個「外來者」的視角的接續與綿延,《丹麥之子》展演的不只是一個緊張刺激同時溫馨感人的虛構故事,他還捕捉到了反全球化潮流下,本土與外來者之間的恐懼與憤怒,進而展演了暴力的本質,不再對話的沉默
Thumbnail
作為第一部長片作品,丹麥導演烏拉.沙林(Ulaa SALIM)給出了從開頭到結尾都令人揪心的作品,透過兩個「外來者」的視角的接續與綿延,《丹麥之子》展演的不只是一個緊張刺激同時溫馨感人的虛構故事,他還捕捉到了反全球化潮流下,本土與外來者之間的恐懼與憤怒,進而展演了暴力的本質,不再對話的沉默
Thumbnail
許多社會新聞裡,總有人把自己扮演為「受害者」,在記者跟前痛哭流涕訴説自己的不幸,忽然間究竟你是否犯法、是否犯錯反而都沒人注意了?而所有法治規矩在「受害者」身上都使不上力了?
Thumbnail
許多社會新聞裡,總有人把自己扮演為「受害者」,在記者跟前痛哭流涕訴説自己的不幸,忽然間究竟你是否犯法、是否犯錯反而都沒人注意了?而所有法治規矩在「受害者」身上都使不上力了?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