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國松的水墨革命,師生緣(開放試閱)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大器,是在現代畫廊初見劉國松太空畫的印象,也是遇見畫家的第一印象。

那是一九九八年,正為香港藝術雜誌撰稿,走進台中梅川旁一間小小裱褙店,看到三個人圍著一疊未裱的畫,跟著看,注意到落款劉國松,一九六三年。心中一驚,問:

「誰這麼有眼光?收藏了那麼多劉國松七O年代的畫。」溫文儒雅的店主李伯遠指著另一個臉色紅潤哈哈大笑的老先生說:「他就是劉國松。」

這個偶然,引發了一連串的必然。

藝術愛好者的真誠以及撰稿人的專業,遇到被夫人戲稱為現代水墨傳道士的畫家,一發不可收拾,以手中一枝小小的筆為鏟,不斷挖礦。

■ 革筆的命 革中鋒的命

「我們既不是生長在古代的中國,也不是生長在現代的西方。模仿新的不能代替模仿舊的,抄襲西洋的不能代替抄襲中國的」劉國松鏗鏘有力地提出革命理念。

一九五六年創立五月畫會,掀起台灣現代藝術運動,為了促使國畫現代化,提出「革筆的命,革中鋒的命」,挑戰文人畫書畫同源的傳統,主張丟掉自元代後沒有創新皴法的毛筆,他認為畫室是實驗室,不是工廠,經過不懈嘗試,用炮筒刷以狂草側鋒在自己發明的國松紙上作畫,獨創的「抽筋剝皮皴」,從道家陰陽二元論發展出白線,為現代水墨掀開新的一頁。

英國的中國藝術史學家蘇立文(Michael Sullivan)評論為:「他運用紙張本身的紋理,在紙上撕下粗糙的紙筋,因此在畫中就顯出絲絲宛如電光火花的紋路,在巉岩中穿越併發。這些作品不只看來栩栩如生,而且肌理優美動人。」

一九六九年受到人類首度登陸月球的影響,劉國松結合拼貼技巧,創作太空畫系列,首幅作品《地球何許?》就贏得美國「主流’69」國際美展首獎,圖的上半部以圓形及新月形象徵太陽或月亮,下半部就是以抽筋剝皮皴呈現地球,這時,突破傳統的皴法不僅是現代的抽象山水,進而提昇到宇宙運行的視覺想像,將浩瀚宇宙縮入畫面,變動不居的天體運行凍結在紙上,達到前人未曾達到的形而上高度……

採訪稿刊出後,還受邀到畫室幫忙撕「國松紙」,直到有天,年近七旬的畫家聽好友存青分享單車環球的計畫,他大氣地說: 「太好了,如果我再年輕二十歲,就和你們一起去騎!」

他宏亮聲音中蘊藏的激賞,十多年後回想起來,依然在耳邊迴盪,畢竟那是一切以數字為導向的年代,追求夢想?大多數人的反應是年輕人在作白日夢,逃避責任,解嚴後二十四小時播放的新聞台很少即時重要的國際新聞,戒嚴遺留下來一切向內看的狹隘思考,對超出島外的事物沒有太大興趣,也沒有想像力,難得遇到一個視野宏觀的長輩,和叛逆年輕人看到同樣廣大的世界,距離一下子拉得很近,無所不談,沒有年齡差距,結成忘年之交。

■ 鶼鰈情深 翱遊藝海

不只是畫家,畫家夫人黎模華也很大器,她自嘲:

「我只是一個家庭主婦,不過─是見過世面的家庭主婦,參加過美國副總統的餐會。」

秋陽透過國父紀念館樹林,照在師母桃紅針織衫和同色繽紛領巾上,襯得她氣色嬌艷明亮。

去年,年過不惑的旅行作家,走過世界,完成十四本書和一本記錄片,在國美館看到劉國松的九寨溝系列,深受震撼。

事實上,從不藏私的劉國松在一九八O年代,花了三年到大陸各地巡迴展並演講,影響廣泛。而他早在一九七O年代,擔任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系主任時,就首創「現代水墨畫」課程, 推廣現代水墨不遺餘力,更在二O一二年出版《劉國松─現代水墨技法四講》,傳授他一生累積的繪畫技巧。回家找出書和影片,細細研究劉國松親身示範的紙拓法、漬墨法、抽筋剝皮法和水拓法,然後衝到文具行和五金行買了壓克力原料、紙杯和香蕉油,在廚房地板嘗試,處女作「驚濤」,用紙拓法表現墾丁青蛙石礁岩,「雲瀑 雲飛」組圖用水拓法呈現拉拉山雲海,從此一發不可收拾,靈感源源不絕。

二O一四年一月,正式受教於劉國松聯合羅芳、李振明、莊連東、程代勒教授開設的現代水墨研究班。第一堂課,劉老師首先要同學放下傳統技巧,不要胸有成竹,那不過是抄襲古人,他主張「畫若佈奕」,認為畫畫應該像下棋一樣,走一步算一步,隨機應變,藝術創作才能獲得最大程度的自由。

他特別叮嚀新同學,「為學如同金字塔」僅適用於通才教育,「為學像摩天大樓」才是專業教育,有創造野心的畫家要像建造摩天大樓,先創造一種適合個人表現的技法,然後重複練習,等到你能完全控制此一技巧隨心所欲地表現時,你的個人畫風也就形成。身為一張白紙,沒有受過美術訓練,從此每周帶三張作品到課堂上接受老師指導,第一個月作品入選藝博會,上課九個月就受邀辦個展都完銷,作品受到專業和市場的肯定,親身實踐劉老師「先求異,再求好」的教學理論。

「當年為什麼會不顧父親反對毅然下嫁一無所有的孤兒呢?」對處處展現大家閨秀風範的師母,提出這個長久以來的疑問。

「和其他追求者不同,他很開朗。他不會怕我拒絕小心翼翼,而是直接說,走,我們去看電影。我是大家庭出身,家教很嚴,喜歡他的開朗性格,又沒有公婆問題。」

四月,同學買蛋糕幫劉老師慶生,課後,劉老師看到師母來了,眼巴巴地拿著手中的蛋糕要給師母吃,那股熱誠,一點也不像朝夕相伴五十多年的老夫老妻,倒像是新婚燕爾。

「一九六六年,他拿到美國洛克斐勒基金會的環球旅行獎,第一次在洛杉磯開個展,有了錢,他就打電話給我,說他一個人旅行很無聊,叫我一起去,還交代我不要帶小孩,你知道嗎?那個年代要出國比登天還難。聶華苓的先生安格爾知道了,決定聘請我當秘書,但我是公務員不能出國,先辭掉林業試驗所的工作,再拿英文聘書去僑委會辦護照,辦美簽還要通過香港腳、砂眼和肺結核的健康檢查,很麻煩的。兩個小孩則託我爸爸媽媽照顧,他天天打電話給岳父岳母,千交代萬叮嚀才安心。這一走就是兩年。」

■ 笑看逆境 創造美好

「我的人生太苦了,所以我想要在藝術中創造一個美好的理想世界,這和很多現代畫家在作品中表現自我的掙扎與痛苦不同。從小為了抵抗命運和歧視,我選擇反抗,曾經得罪了不少人,一路遭受打壓,但是,我無怨無悔。」 想起去年採訪劉老師時,提到繪畫主題,他中氣十足地回答。

開朗的劉老師笑看逆境,常提起幫助他的貴人:朱德群、張隆延及李鑄晉,但在我眼中,他最大貴人是師母,從小顛沛流離的革命軍遺族,在逃難中把握機會學習,一直到結婚以後,終於擁有一個讓漂泊小舟定錨的避風港,這個可以隨時帶著走的「家」讓一個東西南北人,不論走到哪裡,始終擁有全心支持與照料,多年來,起床就是喝一杯師母現榨的桔子水,劉國松胃口奇佳,不挑食,戲稱八分飽可以活到八十歲,九分飽活到九十歲,他十二分飽要活到一百二十歲,常利用晚上作畫的畫家,沒有老年人淺眠的問題,總是倒頭就睡,睡醒精神就來了。

師母是台大植物病蟲害學系畢業的高材生,懂得利用機會激發孩子學習,子女皆有成就,現在拍合照是一個包含了愛爾蘭媳婦、義大利女婿的三代同堂大家族了。

「他有自信。」當我依據劉老師的傳記和年表提出疑問,想要知道他突破困境更上一層的秘密時,師母總是給我這個答案。

想起初次造訪劉國松位於大肚山麓的公寓,窗外的台中夜景燦爛,室內幾乎是空無一物,除了餐桌和客廳的紅木桌椅外,空蕩蕩的鋪棉地面就是正待完成的大幅畫作,相隔十多年,去年造訪位於桃園蘆竹的新居,除了一張喝茶小圓桌和擺放師母買的西藏文物佛桌外,一百多坪的空間主要就是作畫以及儲藏畫作用的,原來的餐桌在劉老師修燈踩壞就沒再買了。

國際知名的大畫家生活簡樸至此,簡直是修行人的禪堂,能夠不為物質所役,心中一定有一個廣大世界,水墨革命者的自信,未來將會帶領現代水墨走到哪裡呢?令人拭目以待。

本文刊載於典藏《今藝術》雜誌 2014年11月號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江心靜 Hsinching 當代藝術沙龍
104會員
120內容數
叛逆少女,不良文青,無法無天的藝術家。 叛逆,騎單車跑了全世界。文青,出了17本書。藝術,辦了11次個展。 當代藝術沙龍的關鍵字 #旅行 #文學 #藝術 #讓天賦自由 #夢想
2024/10/18
藝術家在臺灣山林中創作與思考,將十六世紀日本畫作、當代水墨藝術與數位時代的情感結合。文章透過藝術家的創作過程,闡述藝術在現代文化中的重要性,與其如何影響觀眾的互動與體驗,並反思當代藝術的多重視角與自我定位,展現了人類在面對自然與科技時的內心掙扎與創造力。這是對於在現代社會中尋求沈思與療癒空間的探索。
Thumbnail
2024/10/18
藝術家在臺灣山林中創作與思考,將十六世紀日本畫作、當代水墨藝術與數位時代的情感結合。文章透過藝術家的創作過程,闡述藝術在現代文化中的重要性,與其如何影響觀眾的互動與體驗,並反思當代藝術的多重視角與自我定位,展現了人類在面對自然與科技時的內心掙扎與創造力。這是對於在現代社會中尋求沈思與療癒空間的探索。
Thumbnail
2024/09/22
王維的《輞川集》和《輞川圖》被譽為南宗派山水畫的始祖,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創作超越了人生的苦痛。文學跨界藝術,體會到詩與畫交融豐富藝術表達的層次,詩心為用,勇敢探索新形式和新象徵,面臨現實的挑戰,但內心對文學的熱愛始終未變。這種跨界的創作經驗,不僅是對王維藝術精神的致敬,更是對藝術追求的深刻反思。
Thumbnail
2024/09/22
王維的《輞川集》和《輞川圖》被譽為南宗派山水畫的始祖,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創作超越了人生的苦痛。文學跨界藝術,體會到詩與畫交融豐富藝術表達的層次,詩心為用,勇敢探索新形式和新象徵,面臨現實的挑戰,但內心對文學的熱愛始終未變。這種跨界的創作經驗,不僅是對王維藝術精神的致敬,更是對藝術追求的深刻反思。
Thumbnail
2024/08/09
山居感受文字如潮水般從心底湧現,將歲月凝結成珍珠,隨波逐流。身處春分的柔和時節,重新調整工作節奏,享受自然的寧靜與芬多精的清香,並在書房中徜徉於文學與藝術的交界。無論是日月更替還是時間流逝,透過文字編織一張網,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回憶與夢想,並以手中的筆留下生命的痕跡,讓文字成為生活中無法忽視的力量。
Thumbnail
2024/08/09
山居感受文字如潮水般從心底湧現,將歲月凝結成珍珠,隨波逐流。身處春分的柔和時節,重新調整工作節奏,享受自然的寧靜與芬多精的清香,並在書房中徜徉於文學與藝術的交界。無論是日月更替還是時間流逝,透過文字編織一張網,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回憶與夢想,並以手中的筆留下生命的痕跡,讓文字成為生活中無法忽視的力量。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為何跨界十年後舉辦雙主題創作展?天生追求命定狂熱,堅持讀書思考旅行創作,跨界藝術,依然追求真理的詩意提問,作品反映心靈圖像,創造性倫理,流動性社會。中正紀念堂「類山水-江心靜創作展」是回顧精選展,國父紀念館「雲溪・演算-江心靜創作展」是新作展,探索演算法之外的沈思冥想空間。給世界的情書,一個祈禱。
Thumbnail
為何跨界十年後舉辦雙主題創作展?天生追求命定狂熱,堅持讀書思考旅行創作,跨界藝術,依然追求真理的詩意提問,作品反映心靈圖像,創造性倫理,流動性社會。中正紀念堂「類山水-江心靜創作展」是回顧精選展,國父紀念館「雲溪・演算-江心靜創作展」是新作展,探索演算法之外的沈思冥想空間。給世界的情書,一個祈禱。
Thumbnail
劉宇昆是史上第一位同時獲頒星雲獎、雨果獎和世界奇幻獎三大科幻獎的作家,同時也是中國科幻重要推手,他把中國科幻作家劉慈欣的《三體》、郝景芳的〈北京摺疊〉、陳楸帆的《荒潮》翻譯為英文,推上世界舞台。 繼大受歡迎的選集《摺紙動物園》之後,劉宇昆出版第二本短篇選集《隱娘》,也完成了史詩長篇《蒲公英王朝》,
Thumbnail
劉宇昆是史上第一位同時獲頒星雲獎、雨果獎和世界奇幻獎三大科幻獎的作家,同時也是中國科幻重要推手,他把中國科幻作家劉慈欣的《三體》、郝景芳的〈北京摺疊〉、陳楸帆的《荒潮》翻譯為英文,推上世界舞台。 繼大受歡迎的選集《摺紙動物園》之後,劉宇昆出版第二本短篇選集《隱娘》,也完成了史詩長篇《蒲公英王朝》,
Thumbnail
劉國松一九五六年創立五月畫會,掀起台灣現代藝術運動,提出「革筆的命,革中鋒的命」,挑戰文人畫書畫同源傳統,主張丟掉自元代後沒有創新皴法的毛筆,他認為畫室是實驗室,不是工廠,經過不懈嘗試,用炮筒刷以狂草側鋒在自己發明的國松紙上作畫,獨創的「抽筋剝皮皴」,道家陰陽二元論發展出白線,現代水墨掀開新的一頁。
Thumbnail
劉國松一九五六年創立五月畫會,掀起台灣現代藝術運動,提出「革筆的命,革中鋒的命」,挑戰文人畫書畫同源傳統,主張丟掉自元代後沒有創新皴法的毛筆,他認為畫室是實驗室,不是工廠,經過不懈嘗試,用炮筒刷以狂草側鋒在自己發明的國松紙上作畫,獨創的「抽筋剝皮皴」,道家陰陽二元論發展出白線,現代水墨掀開新的一頁。
Thumbnail
台師大美術系莊連東教授,台灣第一批本土培育的博士畫家,以作品風格多變著稱,不變的創作策略是「將水墨與異質性元素相融,以推陳出新」,如同離家最遠的遊子,思鄉情懷最濃,他毅然從傳統出走,探索新的可能,解構原來的筆墨慣性,檢視水墨的本質,以融合新舊兩端的當代作品接續傳統。
Thumbnail
台師大美術系莊連東教授,台灣第一批本土培育的博士畫家,以作品風格多變著稱,不變的創作策略是「將水墨與異質性元素相融,以推陳出新」,如同離家最遠的遊子,思鄉情懷最濃,他毅然從傳統出走,探索新的可能,解構原來的筆墨慣性,檢視水墨的本質,以融合新舊兩端的當代作品接續傳統。
Thumbnail
2021年得到雲林文化藝術獎再次結緣,十年前江心靜以作家受邀舉辦《單車環球夢》新書分享,彼此都是追求理想的熱血性格,激起無數火花。 這次因領獎來分享從文學到藝術(2014~2021)的跨界心法,透過文字、畫作和珍貴紀錄片追溯這七年從「從來沒畫過畫」到海內外獲獎連連的心路歷程。
Thumbnail
2021年得到雲林文化藝術獎再次結緣,十年前江心靜以作家受邀舉辦《單車環球夢》新書分享,彼此都是追求理想的熱血性格,激起無數火花。 這次因領獎來分享從文學到藝術(2014~2021)的跨界心法,透過文字、畫作和珍貴紀錄片追溯這七年從「從來沒畫過畫」到海內外獲獎連連的心路歷程。
Thumbnail
 「畫架、顏料和書本是我旅行箱裡面最重要的三件東西」 寫生對粉彩畫家劉肖苓(Yvonne Liu)來說 寫生,就是一種習慣與愛好 這種習慣與愛好所蘊積的能量 也將她的畫作推向國際畫賽的多項大獎   這次「揹著畫架寫生去」是她國內外寫生的精選展 除了主題廣泛之外 畫中更完全展現她特有的堆疊用色技巧
Thumbnail
 「畫架、顏料和書本是我旅行箱裡面最重要的三件東西」 寫生對粉彩畫家劉肖苓(Yvonne Liu)來說 寫生,就是一種習慣與愛好 這種習慣與愛好所蘊積的能量 也將她的畫作推向國際畫賽的多項大獎   這次「揹著畫架寫生去」是她國內外寫生的精選展 除了主題廣泛之外 畫中更完全展現她特有的堆疊用色技巧
Thumbnail
      與王美玥認識近三十年,本來是興大中文系學兄妹的關係,因緣際會成為師生,並擔任她的碩士論文指導教授。26年來的互動,雖非十分頻繁,但重要的展覽,美玥一定會送邀請函,所以,我親眼見證她在畫藝的造就與成長。由高中國文教師、業餘水墨畫愛好者,成功轉型為國際知名的專業畫家。而且,在國外的知名度遠遠
Thumbnail
      與王美玥認識近三十年,本來是興大中文系學兄妹的關係,因緣際會成為師生,並擔任她的碩士論文指導教授。26年來的互動,雖非十分頻繁,但重要的展覽,美玥一定會送邀請函,所以,我親眼見證她在畫藝的造就與成長。由高中國文教師、業餘水墨畫愛好者,成功轉型為國際知名的專業畫家。而且,在國外的知名度遠遠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