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區塊鏈社會學:一本逃脫中心化機構掌控的手冊

2022/10/09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區塊鏈社會學》的作者高重建從社會改革的脈絡下審視區塊鏈,示範了科技不是冷冰冰的,即使與人文社科結合起來也能不帶半點違和。作者以社會為本的視角出發,很大程度是受2019年的反送中運動,民眾如何自發動員上街遊行的景況啟發。當時示威者堅如冰、流如水、聚如雲、散如霧,充份展現水無形如有形的特質。這種特質同時也與區塊鏈超越物理界限的性質有所呼應。作者筆下的區塊鏈猶如一個三稜鏡,當我們嘗試從區塊鏈的設計去看世界時,折射出我們對民主、金錢、媒體等想像。這些從三稜鏡中產生的想像,又如何反過來影響我們的日常,反而是整本書有趣之處。
《區塊鏈社會學》
區塊鏈的特性
去中心化的架構,也就是廣東話所稱的「無大台」。「無大台」一詞因2019年的反送中流行起來,意指當時的示威行動並沒有一個總台來動員遊行,遊行乃是由民眾自願發起的。在去中心化的組織中,人員在沒有一個中央發號指令的情況下,依靠一套共識來保持眾人目標一致。
在一個中心的架構中,以一間企業為例,管理層要先將員工統合才可以推動一些計劃進行。這意味著員工需要對管理層有一定的信任,才會言聽計從。員工之間對工作的共識乃是來自管理層。在區塊鏈的世界中,負責驗證上傳資料的驗證人是以共識機制來確保內容一致,但是共識並不是由一個人由上而下傳達,而是寫在智能合約上。
因為智能合約的關係,驗證人之間不需要以信任其他驗證人來達成共識,所有人都只是依碼行事。依碼行事的特點就是沒有信任 (trustless)。沒有信任並非不信任。後者意味著懷疑,但前者不需要可信度。情況就如當時的社運,眾人的目標就是要求港府滿足大眾的五大訴求,在訴求得到滿足前,各區不斷爆發示威,參與示威的人橫跨不同界別、背景、信仰等等。每位參與社運的人就是去中心化組織中的一個一個細小的節點。共識機制是以代碼編寫成的協定,一旦代碼寫進區塊鏈中,個體便沒有違反的空間。在區塊鏈上,代碼就是定律,因此驗證人亦只能按照設定好的邏輯來行事。
去中心化的治理組織
現實的經驗告訴我們,將代碼奉為定律,等同把法律視為不可侵犯的鐵律一樣,同樣存在漏洞。若一個政權以法律之名存心打壓的話,法律就如一把可任意找人開刀的尚方寶劍。區塊鏈也同樣存在著這樣問題,假如有駭客利用代碼的漏洞來盜取別人的財產,他們也只是依碼辦事,按照代碼即定律的原則下,那是否我們只可能認命接受呢?
依碼辦事的弊端就是,代碼不會對善惡採取價值判斷,因此區塊鏈頂多只是一個信任機器。若要彌補信任機器的缺失,便需要由人來作出價值判斷。一旦需要人作出價值判斷,情況就如法官為政權背書而為一些法律條文釋法一樣,豈不是便衍生了讓人操弄的空間?
在這情況下,進一步衍生出去中心化的治理組織,也即是DAO (Decentralized Autonomous Organization)。若在一個威權政體下,法官如何釋法,民眾都沒有話語權去推翻其決定。去中心化的治理組織十分強調權力分散。去中心化的理由,因為智能合約在沒有總台的情況下也會自動執行,而社群是按照寫進智能合約中的共識來運作。一旦智能合約建立後,組織的始創人便會把治理權下放到社群的成員當中。當被駭的情況出現時,成員們會以投票的方式來確定一些價值取向是符合多數人的意願,避免一人獨大的情況出現。不難發現,DAO的基礎元素除了智能合約之外,還有一個享有共同價值的社群。
社群及鑄幣的意義
區塊鏈提供了一個渠道讓共同信奉某種價值的人走在一起,這些人能各自提出提案來達成一些願景。社群中成員願意推動社群的進步,因為這些價值某程度上代表了他們個人。當志同道合的人走在一起時,他們的價值得到互相認可,從而產生一種社群的凝聚。我們所認知的加密貨幣,便是這份凝聚、價值的載體。
作者認為貨幣其實是一種價值的演繹。法定貨幣所演繹的便是國家的價值觀。假如你賺的是人民幣,那很自然便不會輕易發表一些關於獨立分離的宣言。進一步說,若當局要求你對某事作表態,否則把你封殺。若是為了自己的人民幣著想而按當局的要求的話,其實你也接受了一些在賺人民幣的潛規則。法幣的主要功能就是體現主權。若使用港幣進行交易,其實也就是確認一個地方的主權、認同政府的正當性。即使對政府再不滿,至少你也會認同它的發鈔機制,不至於棄用港幣。
既然貨幣是某種演繹,那麼加密貨幣的出現如何彌補法定貨幣的不足,肯定多元價值?這得由價格與價值之間說起。
價格與價值之間的最大分別就是,價值是多元,而價格是單一。有時最有價值的事無法用價格來衡量,例如自由及空氣。價格所反映的就只有貨品的供求。以房地產為例,不管它的房價漲得如何誇張,它的價值就只有居住的功能。以價格衡量價值是一個注定有落差的做法。法幣的價格穩定,反映了社會價值的最大公因數。法幣很多時候只反映了如衣食住行的價值觀,至於藝術、創造等無法由法幣反映它們的價值,因為本身政策上沒有去涵蓋到這些領域的,導致這些事物的價值無法從價格中反映出來。
然而,區塊鏈允許人們自由鑄幣這點,讓一些原本無法從法幣中反映出來的價值,通過一個社群以社群通證來認可。每當人們實現了價值時,便會獲取別人給出的社群通證,做到價值釐定;當數位的社群通證便於保存,等於做到價值儲存;最後,認可這份價值的社群透過通證去交易,也就達成了金錢的功能,價值交換。
逃脫中心化機構的掌控
我們若跟著作者的視角去看區塊鏈時,他不旦在演繹流動民主,也在提煉一套不依賴中心化機構的行事思維。若你了解到持有法幣意味著甚麼,你或許會質疑all in 法幣的做法是否最好;當你意識到你發佈內容其實在替臉書當志工時,你也許不再會因like數而自豪。它的應用回歸日常,叫人注意生活層面上的種種權力關係,只有察覺到這些關係時,才能重拾個人自主。
猶記得社會運動時,網民曾發起每日從櫃員機領一萬元的擠提行動,希望能多少為香港的金融系統帶來衝擊。即使你如何拋頭顱灑熱血,也不得不認真思考一個問題,把一萬元拿了出來,又不想花掉,你又能放在哪兒?若未接觸過加密貨幣,持現金似乎只是唯一選擇。這本書在2019年時便提出把港幣兌換成USDC,現在回望那是相當大膽及前衛的建議。可見,這本書談的不只是區塊鏈,更是一本逃脫中心化機構掌控的手冊。
John Hui
John Hui
90後港仔,文字工作者,哲學愛好者,現正為哲學新媒體撰寫專欄。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