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個infp的自白:寫書評是件很自癒的事》一文中,將寫書評的心路歷程記錄下來,寫完便覺得該為「寫影評」的過程記錄一下,畢竟過往的文章都是偏向評論類型的,所以算是為了至今的寫作留下少許記錄。
***
已經忘了從哪裏聽到「評論就是創作」這句話,反正印象深刻就是了。談起創作,很直觀便會想起故事、詩歌等類型,評論類的文章卻因為是建立在別人的作品上,彷彿缺乏了0到1的「純度」。直至最近參加了有關評論的寫作坊,我才明白評論為何裡頭包含了某種創作成份。在寫作坊中聽到幾個關鍵字,迅即在腦海中植根起來:「從重復中找出差異」、「拉出線頭」,這進一步讓我浮起「評論作為一種構圖」的意念。
回顧自己寫影評的歷程,一篇文章的誕生是始於不得不寫的衝動,但只要在網絡上搜尋電影的名字,便會跳出海量的文章,然後萌生起「少我這篇也沒差」的想法。起初我以為下筆的衝動都是想為自己留下一個記錄,後來卻發覺以「記錄」來形容寫影評一事也過於簡化,因為差不多寫每篇影評都有種被挖得乾乾淨淨的感覺。它更像是保留一種我從電影中體驗到的意象,類似因當刻的美景而按下快門的攝影經驗。
最近讀到梅洛龐蒂的視覺側影論,他指出當我們對事物進行感知時,我們的知覺有一套運作的邏輯:當觀看一個物件時,很自然便將物件放置在一個背景下觀看。隨著聚焦的部分不同,前景後景之間也會有不同的襯托,產生不一樣的領會。我們的知覺意識總是在一個角度、一個側面出發,因此不會一下子對事物有完全掌握,而是在逐點掌握的過程中,需要經過不斷修正的階段。
當浸沉在一個作品裡頭,不知哪位角色的處境或會勾起你的回憶,也不知道哪句話會讓你點頭⋯⋯一個作品總能以各種不同形式觸發觀者的想像、回憶、喜好厭惡、聯想,那些觸動人的地方便是線頭的冒起,有時會清晰地呈現在心中,有時則是十分模糊,就如一個毛球觸碰到肌膚時發出癢癢的感覺,讓你不得不理出個所以來。寫影評其實就是將整體瓦解後,把線頭拉出來,然後按照個人喜好將碎片的關係重新排序,編織出一個新的脈絡,在過程中意義便如此誕生了。
若用梅洛龐蒂的語言來說,觸動你的地方便是你的聚焦所在,會衍生出不同的前後景襯托,這些襯托將會為你心目中的「構圖」下一個定調,經過重新排序後,相同的事物也能蘊藏著一種「差異」在裡頭。寫影評既是對如何感知一個整體作記錄,也是個從1到2的過程,創作便是發生在如何(從1.1、1.2、1.3)走到2之間的過程體現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