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hn Hui

John Hui

46 位追蹤者
90後港仔,文字工作者,哲學愛好者,現正為哲學新媒體撰寫專欄。
45會員
23內容數
由新到舊
寫影評就是從1到2的過程已經忘了從哪裏聽到「評論就是創作」這句話,反正印象深刻就是了。談起創作,很直觀便會想起故事、詩歌等類型,評論類的文章卻因為是建立在別人的作品上,彷彿缺乏了0到1的「純度」。直至最近參加了有關評論的寫作坊,我才明白評論為何裡頭包含了某種創作成份。在寫作坊中聽到幾個關鍵字,迅即在腦海中植根起來:「從重復
Thumbnail
2023-11-01
10
【影評】《絕命毒師》:大毒梟墜落的哲學意義《絕命毒師》的故事的設定,蘊藏不少海德格的存有論的影子。作為海德格的對手的列維納斯,認為海德格的存有論雖然起初讓人體驗到自由,同時也能為傷害他人提供了正當性。若從列維納斯的角度解讀《絕命毒師》,這是一個存有先於倫理的故事,Walter 的墜落,有助我們認識列維納斯的哲學關懷。
Thumbnail
2023-08-16
11
【影評】《The Square》:誰談道德,誰便是不道德導演魯本·奧斯倫在這部電影展示了他將人害怕掉臉的一面,化成笑料的能力。《The Square》描繪了文化精英的表內不一:一方面以平等包容的態度示人,私底下卻是滿心偏見。若具體說出這種虛偽的來源,與我們身處在一個包容平等只是流於象徵形式的政治氛圍有關,這不得不由片中極具象徵意義、名為The Squar
Thumbnail
2023-02-16
27
【影評】《瘋狂富作用》:一場階級音樂椅假如《寄生上流》談的是一個貧、富之間不可跨越的界線,《瘋狂富作用》則是個將貧富的位置對調的思想實驗。導演魯本·奧斯倫用最胡鬧的方式,道出社會上最多人不願承認的事實:潛規則是無處不在的。
Thumbnail
2023-01-06
16
【書評】《裸體日本》:為何裸體總是引人注目?裸露總是引人注目。我們都曉得說,裸露是不雅、是下流低俗的,畢竟嘴裡說不,身體卻很誠實,但你出生的時侯不就是一絲不掛來到這個世上的嗎?為何如此自然的身體卻要故作神秘,東遮西掩,更為此衍生出a片這類的色情商品?
Thumbnail
2022-12-30
18
【影評】《五星饗魘》:為何食物具有諷刺階級的力量?享受食物的最高境界,不是運用語言來評價它,而是流露出好吃得難以形容的滋味。後者表達的,是完全被食物的整體元素包圍、徹底沉浸其中。前者與後者的反應比較起來,因為是以理性來把握感受性經驗的關係,用語言來評價食物總是帶點抽離、不夠全心全意及直觀。
Thumbnail
2022-12-17
20
【書評】:《貓哲學:貓及生命意義》「快樂的豬」不容易當貓能教會我們的事,那就是盡可能在當下不帶焦慮看待世界。若是焦慮沒被消解,那就是分散自己的心智,徹底沉浸在俗世的活動之中。
Thumbnail
2022-12-03
13
【電影隨筆】無痛失戀:能夠刪除痛苦的記憶是一種誘惑分手的煎熬總讓人希望時間快點過,但偏偏時間此刻以否定者的姿態,逼使你正視「你倆關係已死」的過程。你愈時想逃避它,它就把你捉得愈緊,唯有你放棄與它對抗時,才慢慢鬆開你的手。 若你用激烈的方式去逃避,它便以同等的程度來回敬你……
Thumbnail
2022-11-25
13
一個INFP的自白:寫書評是件很自癒的事 寫書評同時是自癒的,因為從結論中能看到很多原本啟發你下筆的思緒痕跡,這些飄渺得如幽靈的思緒,最後有賴於文字的媒介來獲得肉身,有了輪廓而變得可理解、可看見。他們終於可以下凡與人互動,不再囚禁在那細小的腦袋,只有你懂他們的好。你的腦袋亦因經歷了一次激烈的整理而變得輕盈。
Thumbnail
2022-11-04
23
【書評】《數位貨幣烏托邦》:有了對未來的想像,貨幣才得以流動書中道出比特幣的末世感的由來,其實意在說明「金錢如何靠願景來組織社會」這個觀察。這顯得書名中「烏托邦」三個字,更加意味深長;它老早向人暗示了金錢一直為人所忽略的面向:它不僅是一個價值載體,更蘊藏了社會模型、信念與預測,涉及一個與未來有關的時間框架。
Thumbnail
2022-10-25
22
【書評】區塊鏈社會學:一本逃脫中心化機構掌控的手冊我們若跟隨作者的視角去看區塊鏈時,他不旦在演繹流動民主,也在提煉一套不依賴中心化機構的行事思維。它的應用回歸日常,叫人注意生活層面上的種種權力關係,只有察覺到這些關係時,才能重拾個人自主。
Thumbnail
2022-10-09
10
【短篇小品 】: 褶痕收銀員從我手上把書拿走的前一迅間,隱約摸到書上一些之前没有留意的小褶痕。每次買書,我只會挑本無缺陷的,只有「你」完整無缺時,我們的關係才會純潔。但在你遇上我之前,又轉輾落在多少位只對你僅僅好奇,翻了翻又把你放下的負心人?我想把你換掉,但書架上又找不到你的替身……
Thumbnail
2022-09-19
11
【書評】:影像時代下,失卻了的同情心為甚麼從鏡頭看世界,我們反而傾向「袖手旁觀」、對別人的遭遇無動於衷?難道我們不能旁觀他人的痛苦嗎?那麼如何觀看才算是有道德?桑塔格藉著《旁觀他人之痛苦》,針對觀看別人的痛苦作出反思。
Thumbnail
2022-05-28
11
【影評】《激辛道》:吃辣吃出一套資本主義的工作倫理《激辛道》將吃辣賦予了一個克服困難的符號,但若放在資本主義的工作倫理的脈絡下,卻帶出了德國社會學家韋伯的觀點:刻苦的自我實踐才是推動資本主義發展的關鍵。重要不在於克服難關,而在於強調不斷克服難關的工作倫理對資本主義社會來說有著甚麼樣的價值。
Thumbnail
2022-05-13
15
【書評】:《如何閱讀一本書》:重拾對他者的重視《如何閱讀一本書》要傳達的,正是面對複雜的整體,也能以從容不迫的姿態將它拆解,從中理出個所以來。寫筆記、做摘要的意義,不只是單純為了學會掌握好訊息,而是從這些實踐中鍛鍊個人的感知與心智,不會立刻否定、無視他者,而是將自我放下,鍛鍊出與他者周旋、將他者征服的能耐與意志。
Thumbnail
2022-04-29
16
【觀影心得】大川端偵探社:光怪陸離的不是案件,而是人的內心若要說出這部劇的魅力,除了一些千奇百怪,有違常理的委託外,真正吸引我的是故事完結後,背景奏起了片尾曲。那怕故事是溫暖、情色的,片尾曲一奏起為這部劇集添了不少悲涼、世道浮生的味道。委託人的慾望、怪癖、心結、偏執,織出一幅浮世繪,道出了世道間的人心百態。
Thumbnail
2022-04-25
12
【書評】《資訊爆炸之後》:點一點連結,知識的面貌從此不一樣 (下)溫柏格一邊批評書本為主的舊知識型態,一邊用作為媒介的書本娓娓道來網際網路的優勢,他這樣做豈不是自打嘴巴,甚至愈打愈腫嗎?
Thumbnail
2022-04-20
5
【書評】《資訊爆炸之後》:點一點連結,知識的面貌從此不一樣 (上)每次穿梭不同網站時,我們總會不斷按著網站給出的連結,一個網頁接一個網頁地前進。在網路世界裡,似乎可以無止境探索,讓人有源源不絕想知道的事情。但是這些輸入總是過眼雲煙,轉過頭就忘記了,剩下的只有不斷想知的焦慮,彷彿少知一樣事情就會吃虧一樣,這便是現代人的通病——資訊焦慮。
Thumbnail
2022-04-19
11
好奇能殺死一段關係:談的是真理,亦是愛開拓真理的完整性,若少了點克制,就會變成追求完全透明,亦即是巴迪歐所謂的邪惡。這點正好在揭露秘密上體現。它的危險在於,它既可是增進親密感的催化劑,同時少了點分寸便將一段關係摧毀。
Thumbnail
2022-04-14
12
【影評】《鐵血的孤兒》:有冒險才「事」變每當大型社會運動出現,總會令人群情胸湧、豪言壯志,認為每次社會運動為事件的干預和介入。它的橫空出現,總是觸目、燦爛、令人震撼,彷彿只要有了事件的出現,必然發生改變。然而,事件的出現也不代表變革真的會發生,反而是有多少人因為事件的出現,決定受事件的洗禮,敢於調動生命的所有,不斷對現況進行質問。
Thumbnail
2022-04-09
11
【影評】《今際之國的闖關者》當遊戲比生命本身更嚴肅,還算遊戲嗎?生命不允許假如,但出錯亦不至於不能修正。《今》的遊戲設定,一局定生死,參賽者對岸回頭之際,正是人頭落地之時。當遊戲比生命本身更嚴肅,還算是遊戲嗎?
Thumbnail
2022-04-05
12
【閱讀心得】想像力的文法:想像因離開熟悉而起熟悉乃為創造力的最大敵人,如羅大里所言「心智是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想像力並非獨立於大腦之外自行運作的能力,在他者的刺激下,才可以產生電極,沒有外來的刺激,就沒有對立;有了磨擦,才能拼出靈感。二元框架不利思考,卻有利想像。熟悉乃為創造力的最大敵人,如羅大里所言「心智是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Thumbnail
2022-04-01
9
【閱讀心得】深夜食堂:一幅關於城市疏離的側面描繪安倍夜郎不出十頁就把一個單元的故事講完,每個故事都輕描淡寫,簡潔之中卻不斷撩撥你的好奇,令人有不斷翻頁的癮。《深夜食堂》能引人追看,安倍夜郎將城市人的一些生活瑣碎的片段放大,點出了城市人之間的關係既遠且近,細看下乏味的日常,也藏有一些故事性在裡頭,是我們日常忽略的。
Thumbnail
2022-03-26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