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熱度非常高的 Web3,所追求的最終目標是「自由傳達價值」。也就是希望可以讓參與者依照自己的自由意志,決定自身的價值該如何使用,例如每個人可以決定自身加密資產的使用,或是自身個人資料的使用。要達成這個目標有三大要素需要滿足,分別是:
- 去中心化:沒有去中心化,就會受制於中心機構的規範。
- 安全:沒有安全,遑論價值的自由使用。
- 效率:沒有效率,就會變成有錢說話大聲的生態。
其中,去中心化是社群討論度最高的,本文將會聚焦討論去中心化的矛盾。
區塊鏈做到技術上的去中心化
去中心化就是減少大機構或是大政府的掌控,其實從另外一個角度看,就是去信任。因為信任其他個體或是機構,就會有風險,從過去臉書擅自使用用戶個資時就敲醒大眾的警覺了,Web3 希望可以讓參與者有更多的權力與力量,自己決定價值的流向。
去中心化就是去信任化
區塊鏈是目前實現 Web3 最熱門的手段之一。區塊鏈犧牲效率、最大化去中心化與安全,成為目前實現 Web3 理念最熱門的載體。區塊鏈利用共識機制與番散的節點,搭配類圖零完備的虛擬機,成功實現去中心化的網路結構:資產歸屬用戶完全所有、無法仿冒與輕易竄改資料、資訊透明。可以說區塊鏈確實做到了「技術上」的去中心化。
但從區塊鏈上衍生的項目,可以觀察到些矛盾的事實,好像很多項目打著去中心化的口號卻好像哪裡不對勁…
區塊鏈無法做到心理層的去中心化
來看看幾個現有生態著名的例子,不知道你是否熟悉:
- 不論是加密貨幣交易所或是 NFT 交易市場,都出現封鎖特定代幣或是專案的情況發生,開發團隊主導市場可以流通的商品。包含 Uniswap、Opensea 都曾經因為部分因素封鎖了部分代幣或是 NFT 的交易機會。
- 品牌 NFT 背後的價值其實是「該品牌承諾的所有權」,因此該 NFT 當初被賦予的功能與價值取決於該品牌是否埋單遵守承諾,而非區塊鏈保護了什麼。包含嘟嘟房、NIKE 都曾經承諾持有者的賦能。
- 明星專案的發言權與影響力壓過其他小型專案的發展空間,且不斷利用影響力賺取收益,影響力其實就是中心化的展現。包含 Yuga Labs、Azuki 都不斷利用影響力發行新的 NFT 專案。
區塊鏈並不是完全去中心化。可以發現,上述專案雖然都是使用區塊鏈技術,打著去中心化與 Web3 的口號,但是實際上卻不是那麼理想,Opensea 可以依照自身公司政策封鎖可選版稅的 NFT 交易、嘟嘟房可以擅自收回過去對於 NFT 持有者的停車優惠。這些案例都不斷證明:區塊鏈上的專案並不是完全的去中心化,並不是完全的去信任。
問題出在,我們忘記最後使用者些技術的還是人。
區塊鏈只能確保價值傳達過程的不受影響,這是技術上的去中心化,但是區塊鏈無法做到使用者內心想法的去中心化,民眾仍然需要有品牌信任去使用自己信得過的產品、相信自己所支持的專案理念。
區塊鏈無法使溝通貨交易所需要的信任消失。就算技術盡可能地做到理想,但是去中心化最後的目的還是傳遞價值,價值是人類所認定的,最後還是回過頭需要思考人與人之間如何傳達價值的。使用者面對的不是冰冷的技術,而是傳達價值給他的人。人與人的互動一天不消失,那麼信任就不可能會消失。人與人之間的溝通需要信任,區塊鏈或是其他 Web3 技術可以做到的減少信任,但最後還是需要相信對方才可能完成交易。
- 我們需要相信品牌或是企業所說的話,或甚至是個人,因為相信,所以會願意購買 可口可樂或是師園鹹酥雞的 NFT。
- 我們需要相信品牌,因為我們大多數的人都看不懂程式代碼,因此會跟著大多數人使用已經有影響力的協議,例如 Uniswap 或是 Opensea,只要他們不要犯下大錯。
- 因為相信專案可以把事情做好,所以持有相關的代幣,而不是希望自己可以用代幣改變產品走向,想都沒想過。
區塊鏈只能做到技術層的去中心化,還算做得不錯。但是無法做到使用者心理層的去中心化,人們仍然需要品牌與信任,才能有效減少選擇與思考所造成的專注力消耗,去做更有意義的事情。
重新檢視自己參與的項目
嚴格來看,只要有少數集中的開發團隊,就很難做到真正的去中心化。因為參與者就算想幫忙,也大多不會撰寫程式,協議的走向由開發團隊主導。也因此部分協議提出了去中心化治理,但仍然沒有強制力,大多數治理提案仍需要開發團隊執行,可以說,投資一個項目就是相信開發團隊。
購買代幣、購買 NFT、使用特定協議服務,大多都是對於信任背後的某個人或是團體,甚至連 ETH 都是如此。
以信任的角度重新檢視,自問:「我購買了這個代幣,是信任了誰?」「我真的可以如此相信他嗎?」應該可以發現自己在某些專案投入太多了。但也有可能發現更值得信賴的專案也說不定。
持續思考,呵護熱情,下次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