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克族位於新幾內亞與世隔絕的雨林之中,一位澳洲的文化研究者闖入了其生活,進行著為期不短的文化研究,然而在持續觀賞影片後,這位研究者保羅竟然觸碰到了族人們心中最為黑暗且難以磨滅的傷痛。
難以挽回的錯誤隨著鏡頭鋪展至影片和影廳的觀眾們,氣氛頓時凝重,影片先前的輕鬆寫意的生活頓時蒙上灰,就在此時…你就掉進導演的所設的陷阱之中,一如森林中踩到線製繩索機關的野豬,掙脫不了,剎那間影廳的氣氛如洗三溫暖,捏玩一把冷汗後,不得不配服導演的前瞻看法。
我們似乎都已經習慣於在認識一個新的文化時,腦袋總是響起國家地理頻道字正腔圓的介紹旁白,佐以該文化的環境、人文景觀,若是屬於少數民族的主題,他們的生活,傳統祭儀或是文化都會被揀選的鏡頭給呈現,但一直以來人們都忽略了一點,在這個標準口音的旁白聲音裡,自己早已經與被介紹的文化有著相當長的距離。
怎麼說呢,這是兩方面的自我滿足,一方面就是衣食無虞電視前的觀眾透過鏡頭滿足對某種陌生文化的無限想像,滿足於視覺和見識上新鮮感;另一方面則是攝影者或是說導演在田調的過程中自信的剪輯和捕捉鏡頭,自溺地沉浸在難以被考核的拍攝成果,因此,對陌生文化的想像,就被侷限了。
這部片中文片名叫做「我想了解你的明白」,感覺導演在自豪地表達說來看就能了解雷克族的明白,這是我對此部片第一個印象,不算是好的印象,另一個就是先前聽胡台麗介紹該片時,曾說它在闡述一個田野工作者在進行田野時的分際和道德底線該如何取捨時,我下意識的認為這是一部負面教材,或許是我錯看了預告片中,導演被一群雷克人追殺後,又給予反擊的錯誤思考有關,我認為那是白人強勢的象徵,卻沒有想到那段的確也是重要的伏筆,一如最後的爆點時,眾人的尖叫驚呼一般,意味深長,卻也難以言喻。
現在我得來做一些事後諸葛的行為,來傳達最後的爆點前,我一直在思考的疑惑,第一便是混合語言洋涇濱(pidgins),是以英語與當地語言為基礎,在中國、巴布亞紐幾內亞與西非等地的貿易與殖民主義情境發展出來的,不同社會的人相遇接觸且必須配備一套溝通系統,因此在片中若仔細聽,不難聽出保羅有時的語言更像是英文,而當地雷克族人在族語的表達時也多少能聽出英文的痕跡,這是表示即便開頭旁白一直強調這裡是地球上最為偏僻的角落,仍然是與世界的文化思潮式有所接觸的。
另一個讓我看出蹊蹺是服裝,某一個在喪禮進行演講的人褲子上的花樣是經典的「地球村」象徵,那就是可口可樂,在加上三不五時看見在吃檳榔的人同時間耳朵上竟然掛著現代的香菸,吞雲吐霧的樣子,有些不適合本來導演所可能故意呈現的「傳統」文化樣貌。
再來就是在巴布紐新幾內亞的文化常有的一種政治領袖「大人物(big man)」在每次進行分享地時所跳的傳統舞蹈的服裝和配件,其實是大量的現代化塑膠產品,便可知道,這裡或許跟現代化的城市其實有不少的接觸交流,另外在討論「宋」時,也言及了向當地政府求助的事情,似乎並沒有導演刻意的鏡頭下那麼與世隔絕才對,當然這很顯然是導演故意將觀眾的獵奇心裡拉到至高時,給予我們深刻的教訓,因此對於最後的爆點來時,似乎能夠快速地說服自己有跡可循。
影片後段進入尋找宋的白熱化階段時,保羅的錯誤差一點讓我原本認為的負面教材論點是正確的,以為導演會藉由這次涉入太深的田調教訓在影片後段呈現遺憾的結尾,也能夠藉此提醒觀眾,沒想到在最後的爆點上竟是如此的出人意表,也讓我給此部片相當高的評價,以往只有劇情片會以偽紀錄片(mockumentary)的形式表現出扣人心懸的情節,例如有名的〈厄夜叢林〉、〈柯洛弗檔案〉等等,然而此部片則是以「偽劇情片」的方式突破一般紀錄片的窠臼,在心驚膽跳之餘,多了思考的空間。
另外我想要提的是偽劇情的反思,那就是我提問的問題,「若是田野是一段持續疑惑的過程,那導演是否認為追根究柢式的研究其實是掉入某種強勢思潮的論述方法呢?」一如導演可能想要嘲諷指涉的民族誌學者,不同文化在經歷文化震撼後,在進行理解的過程中,難道就只有某種目的性的結論嗎,還是在給予讀者或觀眾多元的視角時,自身與所接觸的文化本身內化的價值其實更為重要呢?此部片給予相當好的思考與討論空間。
雷克族有個「沃」的族語,其內涵難以被英文解釋,這讓我想到在泰雅族語中也有難以被中文所解釋的「gaga」,勉強能夠被稱為傳統規範信仰,卻難以觸及其真正內涵,一如保羅難以理解雷克族為何能夠相信沃能夠保護他們免於宋的侵害,泰雅族的gaga也是某種力量能夠使族人免受許多不同的侵害,也認為受到侵害也是gaga已然削弱的緣故,這樣的文化內涵若是受到西方醫療理論來看似乎是無稽之談。
然而誰又知道西方的文化會不會哪一天會受到質疑,又會不會有哪一天在撿拾文化的骸骨時,會不會遇上了宋一難以解釋的恐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