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陪傷心的人聊聊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陪傷心的人聊聊
我家公寓一樓住著一位獨居的阿婆,平常身邊只有外傭陪她出去買菜或去醫院,偶爾在門口遇到就會聊個幾句,其實也是秉持著善意,想說聽長輩說說心事,抒發心中的寂寞等等,但總會不自覺的替她打抱不平,認為她的子女不孝順,所以很少回來看她。
直到看了這本書之後才知道我錯了,我不該加入太多自己的主觀意識,也許對方的情況根本不是我想的那樣,以為我是在傾聽對方的心事,但是卻不讓對方說出真正想說的話。
聽和傾聽是兩回事。
哲學家羅蘭.巴特:「聽只是一種生理現象;聽進去則是一種心理活動。」
他們要的是你的陪伴。
唯一幫倒忙的做法就是不讓別人說出他們要說的,只顧著說你自己想說的。
別把自己的經驗投射到別人身上。
上面這幾句是書中讓我印象深刻的話,讓我意識到自己的想法是錯誤的,以為是表達善意,結果什麼也沒幫到。
所以下次再遇到阿婆,我會學習如何傾聽。
推薦給大家。
#英國生命線志工手冊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平日愛看的書籍有感以及生活覺察紀錄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一個盲眼青年獨自開了間專門讓人寄物的小店,這樣的設定真的很有畫面感,應該做成動畫,藉由溫暖的短篇故事串聯起來,每個來寄物的客人都有屬於他們的遭遇,以及老闆眼睛看不見卻能記住每個客人的聲音和寄放的物品。 有客人問為什麼不把店內沒用到的擺設丟掉,老闆說這間店內的一切就是他的世界,聽來悲傷,但老闆卻是淡
前幾年很喜歡逛 PTT 的媽佛版,剛好趕上有位鄉民將日本論壇上的文章轉貼過來,也就是現在這本書的翻譯,記得當時是先貼了《我再也進不了山》的中文,得到廣大迴響,然後才又貼了前傳《上吊的小鎮》,都是跟篠宮神社相關,真的非常精彩又恐怖的故事。 原本只是稀鬆平常的生活,可是在某一天村子裡開始出現異常,恐懼一
這本書不像小說可以一口氣看完,整整花了三天半的時間,好幾次不得不停下來消化吸收,審視和面對內在的自己,原來我也有受害者情結的傾向,雖然症狀不算嚴重,但偶爾會認為自己受了委屈,沒有人了解,想要找個人傾吐。 作者在書中寫到「受害者情結是童年受傷及受苦經驗膠著僵化而成」,這句話整個觸動了我,看了忍不住猛
「人類最古老而強烈的情緒,是恐懼;最古老而強烈的恐懼,是對未知的恐懼。」 日本怪譚之所以可怕就是因為很多都發生在自己居住的村莊、房子,或者每天都必須經過的地方,讓讀者很容易代入情緒,明明作者在字裡行間寫的都是日常瑣事,但卻能在不知不覺當中營造出恐怖氣氛,一個小小的莫名聲響、一個不知名的影子晃動都會
一對夫妻搭地鐵從鄉下到都市看兒子,結果因為人潮太多,丈夫不小心放開妻子的手,結果就此失蹤,再也找不到,兒女在尋人過程當中回憶起和母親的相處過程,自然是滿滿的內疚、自責和罪惡感。 這本書總共分成四個篇幅,以女兒、兒子、父親和母親的視角來描寫,也是我第一次看到用第二人稱所寫的小說,看到開頭寫著「你們一家
只要提到夢枕獏這位大神就會想到陰陽師這部神作,我想到目前為止應該無人能出其右吧,在博客來看到要出版新作的消息真的很期待,等了好幾個月終於在圖書館借到了,找一天休假又下著雨的日子配咖啡好好閱讀。 雖然合上書之前在後記中看到作者有稍微提到會有續篇,但是光看書名就先暫時定位為單行本,甚至把內容拿來跟陰陽師
一個盲眼青年獨自開了間專門讓人寄物的小店,這樣的設定真的很有畫面感,應該做成動畫,藉由溫暖的短篇故事串聯起來,每個來寄物的客人都有屬於他們的遭遇,以及老闆眼睛看不見卻能記住每個客人的聲音和寄放的物品。 有客人問為什麼不把店內沒用到的擺設丟掉,老闆說這間店內的一切就是他的世界,聽來悲傷,但老闆卻是淡
前幾年很喜歡逛 PTT 的媽佛版,剛好趕上有位鄉民將日本論壇上的文章轉貼過來,也就是現在這本書的翻譯,記得當時是先貼了《我再也進不了山》的中文,得到廣大迴響,然後才又貼了前傳《上吊的小鎮》,都是跟篠宮神社相關,真的非常精彩又恐怖的故事。 原本只是稀鬆平常的生活,可是在某一天村子裡開始出現異常,恐懼一
這本書不像小說可以一口氣看完,整整花了三天半的時間,好幾次不得不停下來消化吸收,審視和面對內在的自己,原來我也有受害者情結的傾向,雖然症狀不算嚴重,但偶爾會認為自己受了委屈,沒有人了解,想要找個人傾吐。 作者在書中寫到「受害者情結是童年受傷及受苦經驗膠著僵化而成」,這句話整個觸動了我,看了忍不住猛
「人類最古老而強烈的情緒,是恐懼;最古老而強烈的恐懼,是對未知的恐懼。」 日本怪譚之所以可怕就是因為很多都發生在自己居住的村莊、房子,或者每天都必須經過的地方,讓讀者很容易代入情緒,明明作者在字裡行間寫的都是日常瑣事,但卻能在不知不覺當中營造出恐怖氣氛,一個小小的莫名聲響、一個不知名的影子晃動都會
一對夫妻搭地鐵從鄉下到都市看兒子,結果因為人潮太多,丈夫不小心放開妻子的手,結果就此失蹤,再也找不到,兒女在尋人過程當中回憶起和母親的相處過程,自然是滿滿的內疚、自責和罪惡感。 這本書總共分成四個篇幅,以女兒、兒子、父親和母親的視角來描寫,也是我第一次看到用第二人稱所寫的小說,看到開頭寫著「你們一家
只要提到夢枕獏這位大神就會想到陰陽師這部神作,我想到目前為止應該無人能出其右吧,在博客來看到要出版新作的消息真的很期待,等了好幾個月終於在圖書館借到了,找一天休假又下著雨的日子配咖啡好好閱讀。 雖然合上書之前在後記中看到作者有稍微提到會有續篇,但是光看書名就先暫時定位為單行本,甚至把內容拿來跟陰陽師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親愛的讀者: 你,還好嗎? 生活有不如意的地方?有些事,會否無法向身邊人傾訴? 情緒找不到出口,心口的擔子愈來愈重? 你,還好嗎? 如果你想向我訴說,如你想聽我的想法: • 請加入我的沙龍會員 • 我會不定時在討論區開放約每星期一封的「會員來信」限額 【 請開啟討論區通知 】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了與鄰居相處的挑戰,分享了各種情況下的處理方式。從裝潢噪音到餵貓的困擾,以及樓頂加蓋行為,提出瞭解決問題的建議和方法。文中還分享了面對鄰裡困擾時保持開放溝通、合理提出建議以及尋求協助的重要性。透過平衡個人空間與社區責任,可以幫助改善鄰裡關係。
Thumbnail
意外發現,我不再是那個將禮貌和長幼有序放第一的人時,生命豁然開朗。過去可能是職業病,我很慣性地想照顧別人的心情,更是不想讓身邊的人難堪。 直到那天,回公婆家拿東西時,一進門,發現婆婆將她買的物品堆滿客廳的每一處,我們連個坐的地方都沒有。看到當初他們喬遷時我送的一整套沙發,實在慘不忍睹。
Thumbnail
在社區大廳放空喝咖啡時,我遇到一位關心人的長輩,我們談起了照顧家人的話題。我分享了我對照顧家人的看法,認為照顧人是出自內心的想法,並不是相欠債的行為。這篇文章探討了照顧家人的心情和情感,希望能引起大家對照顧的重新思考,不要再用相欠債的說法來劃分關係。
Thumbnail
公公仙逝後,和婆婆同住已一段時間。婆婆突然身體不適,住院期間引發了作者對婆婆的內疚感和成長。母親分享了她照顧外婆的經歷,讓作者意識到感恩的重要性。最後,作者透過照顧婆婆找到家人之間的連結和情感。 婆婆的疾病引發作者對心結的反省成長,思考家人之間的連結。
Thumbnail
透過敘事治療的增能對話方式,本文分享了一位高功能助人者如何走出痛苦,並呼籲人們在面對他人的困難時,重視聆聽與陪伴的重要性,而不是急著提出解決方案。情緒的真正需要是一份同在與理解。讀者將得到一些實用的敘事治療技巧。 若對敘事有好奇,歡迎寄信或留言互動。
Thumbnail
智者常說,為他人著想,就是為自己著想。多替別人想一分,就是替自己留後路。也許會有一些人不太理解這話的意思,可能是因為每天所思所想都以自己為主,甚少站在別人角度,你我他分得很清楚,沒有灰色地帶,因此礙難體會「捨是得」 、「退是進」的意思。 有一個女人,經歷父親驟世,家中剩下老媽媽,老媽媽一時走不
Thumbnail
幾年前,小惠的婆婆搬來同住後,家中原本融洽的氣氛就消失了。小惠常常悶悶不樂,她在逼問下透露:「婆婆經常在娘家媽媽或外人面前抱怨,如說都是先生在煮飯,這根本不是事實。類似被扭曲的事實,身為晚輩的我一點辦法都沒有。」 明明如果小惠沒加班,就趕忙回家做飯,家務事也未懈怠。然而,她的付出似乎從未得到婆婆的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親愛的讀者: 你,還好嗎? 生活有不如意的地方?有些事,會否無法向身邊人傾訴? 情緒找不到出口,心口的擔子愈來愈重? 你,還好嗎? 如果你想向我訴說,如你想聽我的想法: • 請加入我的沙龍會員 • 我會不定時在討論區開放約每星期一封的「會員來信」限額 【 請開啟討論區通知 】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了與鄰居相處的挑戰,分享了各種情況下的處理方式。從裝潢噪音到餵貓的困擾,以及樓頂加蓋行為,提出瞭解決問題的建議和方法。文中還分享了面對鄰裡困擾時保持開放溝通、合理提出建議以及尋求協助的重要性。透過平衡個人空間與社區責任,可以幫助改善鄰裡關係。
Thumbnail
意外發現,我不再是那個將禮貌和長幼有序放第一的人時,生命豁然開朗。過去可能是職業病,我很慣性地想照顧別人的心情,更是不想讓身邊的人難堪。 直到那天,回公婆家拿東西時,一進門,發現婆婆將她買的物品堆滿客廳的每一處,我們連個坐的地方都沒有。看到當初他們喬遷時我送的一整套沙發,實在慘不忍睹。
Thumbnail
在社區大廳放空喝咖啡時,我遇到一位關心人的長輩,我們談起了照顧家人的話題。我分享了我對照顧家人的看法,認為照顧人是出自內心的想法,並不是相欠債的行為。這篇文章探討了照顧家人的心情和情感,希望能引起大家對照顧的重新思考,不要再用相欠債的說法來劃分關係。
Thumbnail
公公仙逝後,和婆婆同住已一段時間。婆婆突然身體不適,住院期間引發了作者對婆婆的內疚感和成長。母親分享了她照顧外婆的經歷,讓作者意識到感恩的重要性。最後,作者透過照顧婆婆找到家人之間的連結和情感。 婆婆的疾病引發作者對心結的反省成長,思考家人之間的連結。
Thumbnail
透過敘事治療的增能對話方式,本文分享了一位高功能助人者如何走出痛苦,並呼籲人們在面對他人的困難時,重視聆聽與陪伴的重要性,而不是急著提出解決方案。情緒的真正需要是一份同在與理解。讀者將得到一些實用的敘事治療技巧。 若對敘事有好奇,歡迎寄信或留言互動。
Thumbnail
智者常說,為他人著想,就是為自己著想。多替別人想一分,就是替自己留後路。也許會有一些人不太理解這話的意思,可能是因為每天所思所想都以自己為主,甚少站在別人角度,你我他分得很清楚,沒有灰色地帶,因此礙難體會「捨是得」 、「退是進」的意思。 有一個女人,經歷父親驟世,家中剩下老媽媽,老媽媽一時走不
Thumbnail
幾年前,小惠的婆婆搬來同住後,家中原本融洽的氣氛就消失了。小惠常常悶悶不樂,她在逼問下透露:「婆婆經常在娘家媽媽或外人面前抱怨,如說都是先生在煮飯,這根本不是事實。類似被扭曲的事實,身為晚輩的我一點辦法都沒有。」 明明如果小惠沒加班,就趕忙回家做飯,家務事也未懈怠。然而,她的付出似乎從未得到婆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