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用舞台劇的方式打開【流麻溝十五號】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上週五看了【流麻溝十五號】,終於了解為什麼大家對於這部電影有褒有貶,但我個人認為,只要打開的方式正確,這部電影是十分值得推薦的。

——表面上【流麻溝十五號】是一部紀實意味的電影,但他其實是一部在電影院裡上映的舞台劇。

將歷史人物角色化

出品人姚文智和導演周美玲在受採訪的時候曾說:

電影處理的都是真實事件,但角色則是將原型綜合戲劇元素的虛構人物。當年女性犯人編號到九十幾號,可是戲裡從一百多號編起,為的是避免『對號入座』。

整部戲劇的設計其實是以綠島女性政治犯為藍本,將真實人物「角色化」之後設計出來的故事。三位虛構的女主角:余杏惠、嚴水霞和陳萍各自代表了被無辜牽連、在獄中逐漸思想覺醒的台籍女性,一開始就有意識反抗的革命推動者,以及在時局中被推到台灣牢獄中的外省籍女性。她們因為不同的原因來到綠島,同樣面對強迫勞動和思想改造教育,在夾縫中尋找自由與反抗的空間。韓戰的爆發改變了政治犯們的命運,蔣經國巡視綠島又帶來另一波政治風暴。管理者渴望犯人們「表現良好」,強迫他們「自願」參加良心救國運動,但囚犯們消極的表現觸怒了獄方,開始搜集囚犯們微小抵抗的證據,羅織罪名、刑求逼供,最後冠上「綠島再叛亂案」的名義,處決了一批犯人。電影的故事軸線沿著「綠島再叛亂案」的歷史展開,為了填補故事性及簡化複雜的政治脈絡,加入了許多不自然的場景與對話,並且用許多男女愛情、超越立場的同情連接劇情,稍微了解這段歷史的人便會感覺到這部電影的「失真」,忍不住在內心瘋狂吐槽。

被士兵們舉槍追捕的外省女學生們(電影劇照)

被士兵們舉槍追捕的外省女學生們(電影劇照)

尋找與觀眾的敘事「接點」

到底要怎麼把政治犯的故事改編出來,說給更為年輕的人聽,其實並不是件容易的事。總有一些小的契機是故事與人的連接點,有的人是左派青年的跨時共振,有的人是對台灣主體性悲劇的吶喊,也有些人把政治犯家庭中女性的弱勢處境與自己家庭中的困境重疊,也有些人是基於同情、恐懼、或者其他一些難以名狀的情感,推開對白色恐怖歷史認識的大門。不能只讀過這些歷史,還必須對這些先烈們「同頻共振」,才能確實的感受這些事物塑造了現在的我們。

但其實這部電影的敘事風格忍不住讓我想到先前看過的好幾部白色恐怖歷史改編舞台劇。

綠島白色恐怖政治犯們的故事,綜合了多種脈絡的交錯,明明是很難講清楚的,但【流麻溝十五號】這部電影卻選擇用初學者的語言作為詮釋的基調。在電影中,我們不知道被關進來的政治犯到底是真的無辜,還是心存反叛、確有組織;但是莫名的在電影描述的綠島日常中,感受到人與人相互陪伴的溫暖。陳萍從「擁有特權的外省女人」變成了「有舞蹈天份的藝術家」與「親愛的姊姊」,余杏惠從「被無辜捲入牢獄的傻白甜女主角」逐漸成為「理解其他人反抗的支持者」,嚴水霞儘管有自己的堅持與理想,但她也不是純粹的革命者,她沒有殘酷的對待困境中的看守,她有自己牽掛的家人。重點是,在經歷過又一樁殘酷的政治案件之後,電影最後呈現了大家彼此寬容、理解,相聚在海邊。

綠島監獄中的女性政治犯們(電影劇照)

綠島監獄中的女性政治犯們(電影劇照)

皺著眉看,然後被感動

儘管許多熟悉白色恐怖歷史的人,在電影的前半段忍不住吐槽電影的敘事手法、對白、場景,一邊看一邊辨認「這一段是在演哪個政治犯的故事」,但到了後半部,卻莫名的被劇情說服,甚至忍不住流下淚來。

怎麼會這樣呢?這種感覺跟我先前看《馬鞍藤的春天》時感受到的很類似,故事本身是很難講清楚的,舞台上選擇了一個比較簡單的版本,但觀眾明確的感受到事情並不止於此,而且在簡陋的舞台、略顯突兀的台詞、不太合理的劇情中,有一些傳達出來的感情與價值是真實的。

我是跟同行者說,這部電影只是開始,原著《流麻溝十五號》更為真實,在電影之後可以找書來看。

我個人是蠻推薦這部電影的,大家可以進電影院,細細品味觀影過程中的突兀,與自己莫名其妙哭得唏哩花啦的矛盾。

三位女主角之一的陳萍(電影劇照)

三位女主角之一的陳萍(電影劇照)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多明卡的沙龍
79會員
44內容數
理解中國,不能只停留在表面的熱鬧。本專題嘗試用輕鬆的方式,深入淺出的觀點,帶你走進中國的方方面面。
多明卡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4/25
利用通勤的時間,把這本口袋書讀完了。上週國民黨青年軍戴納粹臂章,剛好趕上時事。提起納粹,許多人只會想到希特勒跟《我的奮鬥》,事實上普利摩・李維的《如果這是一個人》才是更應該被閱讀、被記住的書。
Thumbnail
2025/04/25
利用通勤的時間,把這本口袋書讀完了。上週國民黨青年軍戴納粹臂章,剛好趕上時事。提起納粹,許多人只會想到希特勒跟《我的奮鬥》,事實上普利摩・李維的《如果這是一個人》才是更應該被閱讀、被記住的書。
Thumbnail
2025/03/02
這個二月,我剛好同時在讀許成鋼的《制度基因》和陳翠蓮的《重構二二八》,這兩本書剛好有許多呼應的地方,對從巨觀和微觀層次理解二二八事件的意義有許多啟發。
2025/03/02
這個二月,我剛好同時在讀許成鋼的《制度基因》和陳翠蓮的《重構二二八》,這兩本書剛好有許多呼應的地方,對從巨觀和微觀層次理解二二八事件的意義有許多啟發。
2025/01/01
這本書是用專欄形式在雜誌上連載,一篇討論一個具有社會意義的生活議題,讀起來既輕鬆又能讓人深思,整體的閱讀經驗十分愉快。包含了學校與社區的交互作用,以及各類社會議題。
Thumbnail
2025/01/01
這本書是用專欄形式在雜誌上連載,一篇討論一個具有社會意義的生活議題,讀起來既輕鬆又能讓人深思,整體的閱讀經驗十分愉快。包含了學校與社區的交互作用,以及各類社會議題。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故事背景從台灣1950年代的白色恐怖時期切入,當時台灣被白色恐怖的肅殺氛圍所籠罩,雖然已經不像是二二八事件時期會以武力鎮壓,但卻是換種方式以「再教育」知名實行思想改造與各種凌遲,並迫使許多無辜人名承認莫須有的罪名,例如「參加叛亂組織」等,而這些「思想犯」被送往號稱火燒島的綠島,在電影後的紀錄片中,當
Thumbnail
故事背景從台灣1950年代的白色恐怖時期切入,當時台灣被白色恐怖的肅殺氛圍所籠罩,雖然已經不像是二二八事件時期會以武力鎮壓,但卻是換種方式以「再教育」知名實行思想改造與各種凌遲,並迫使許多無辜人名承認莫須有的罪名,例如「參加叛亂組織」等,而這些「思想犯」被送往號稱火燒島的綠島,在電影後的紀錄片中,當
Thumbnail
感謝陳澄波基金會包場,這部片院線上映時我正好工作爆量,根本沒辦法休息,因此錯過了,好不容易有特映會,終於可以跟太太一起去看。 這部電影是取材自2013年的一本書「流麻溝十五號:綠島女生分隊及其他」,這本書是歷史紀錄,內容描述了白色恐怖時期幾位女性受難者的遭遇,而姚文治的湠臺灣電影把書本內容改編成電影
Thumbnail
感謝陳澄波基金會包場,這部片院線上映時我正好工作爆量,根本沒辦法休息,因此錯過了,好不容易有特映會,終於可以跟太太一起去看。 這部電影是取材自2013年的一本書「流麻溝十五號:綠島女生分隊及其他」,這本書是歷史紀錄,內容描述了白色恐怖時期幾位女性受難者的遭遇,而姚文治的湠臺灣電影把書本內容改編成電影
Thumbnail
大家對思想犯的印象是什麼呢?我在進電影院前,腦袋浮現的是《返校》中張明暉老師,溫文儒雅的男性形象,然而《流麻溝十五號》徹底顛覆了我對思想犯的刻板印象。或許以女性來刻劃這些故事,更能凸顯那年代對一切的隱忍。看似比男性嬌弱,但片中她們不分年齡,比誰都堅強、果敢、負責。
Thumbnail
大家對思想犯的印象是什麼呢?我在進電影院前,腦袋浮現的是《返校》中張明暉老師,溫文儒雅的男性形象,然而《流麻溝十五號》徹底顛覆了我對思想犯的刻板印象。或許以女性來刻劃這些故事,更能凸顯那年代對一切的隱忍。看似比男性嬌弱,但片中她們不分年齡,比誰都堅強、果敢、負責。
Thumbnail
《流麻溝十五號》的背景設定在台灣1950年代的白色恐怖時期,電影中展現了綠島新生訓導處女性政治思想犯的群像,帶來有別以往多從男性政治受難者為主體看待白色恐怖的視角,女性不再是偉大的男性英雄敘事的陪襯,而是以女性凝視回首白色恐怖對女性帶來的迫害,讓觀眾得以看見女性如何在黨國的壓迫之中尋求生存的意志。
Thumbnail
《流麻溝十五號》的背景設定在台灣1950年代的白色恐怖時期,電影中展現了綠島新生訓導處女性政治思想犯的群像,帶來有別以往多從男性政治受難者為主體看待白色恐怖的視角,女性不再是偉大的男性英雄敘事的陪襯,而是以女性凝視回首白色恐怖對女性帶來的迫害,讓觀眾得以看見女性如何在黨國的壓迫之中尋求生存的意志。
Thumbnail
約了第四劑疫苗,施打加上稍作休息後,也確實如前幾次沒太多異狀,就把握難得請的半天補休,搭車到母校分部附近看電影。這次看了近期一直沒能找時間看的「流麻溝十五號」,在平日下午的電影院冷門時段,影廳裡沒幾個人的情況下,還可以數度聽到啜泣聲,應該也算得上故事說得還不錯的證明了。
Thumbnail
約了第四劑疫苗,施打加上稍作休息後,也確實如前幾次沒太多異狀,就把握難得請的半天補休,搭車到母校分部附近看電影。這次看了近期一直沒能找時間看的「流麻溝十五號」,在平日下午的電影院冷門時段,影廳裡沒幾個人的情況下,還可以數度聽到啜泣聲,應該也算得上故事說得還不錯的證明了。
Thumbnail
一段發生在70年前(1953年)的事蹟,一群遭當局流放禁錮的思想仔(政治犯),導演以女性視角或議或敘的觀點出發,含蓄而內斂的呈現綠島女生分隊及其他人的遭遇。影片中多元語言和種族、友情與愛情的滋養、絕對權力的妄為,所碰觸的禁忌抑或是真理,即使我們在現代來看,仍舊有解不開的問題與矛盾。
Thumbnail
一段發生在70年前(1953年)的事蹟,一群遭當局流放禁錮的思想仔(政治犯),導演以女性視角或議或敘的觀點出發,含蓄而內斂的呈現綠島女生分隊及其他人的遭遇。影片中多元語言和種族、友情與愛情的滋養、絕對權力的妄為,所碰觸的禁忌抑或是真理,即使我們在現代來看,仍舊有解不開的問題與矛盾。
Thumbnail
《流麻溝十五號》是改編史實,呈現1950年代關於綠島思想犯的電影。然而台灣白恐相關的作品,影視、文學作品常有類似的狀況:女性總是「無知」的受害者、受難者大多是「純潔」的政治犯,少有真正支持社會主義思想。《流麻溝十五號》確實不同於以往,呈現了白色恐怖時期女性政治犯的主動性,卻承襲了政治犯受難的慣例。
Thumbnail
《流麻溝十五號》是改編史實,呈現1950年代關於綠島思想犯的電影。然而台灣白恐相關的作品,影視、文學作品常有類似的狀況:女性總是「無知」的受害者、受難者大多是「純潔」的政治犯,少有真正支持社會主義思想。《流麻溝十五號》確實不同於以往,呈現了白色恐怖時期女性政治犯的主動性,卻承襲了政治犯受難的慣例。
Thumbnail
「睡不著、很害怕,會想說哪個房間被叫出去槍斃。」 上句來自幾年前看到白色恐怖期間的冤獄受難者—張常美的訪談所述,對解嚴後出生的人恐怕難以想像過往那黑暗的時代。曾有一批人「思想犯」被集中到綠島上接受感訓,除了被迫認罪、無辜受刑等對待,當時的黨政府還要更進一步採取思想的再教育。
Thumbnail
「睡不著、很害怕,會想說哪個房間被叫出去槍斃。」 上句來自幾年前看到白色恐怖期間的冤獄受難者—張常美的訪談所述,對解嚴後出生的人恐怕難以想像過往那黑暗的時代。曾有一批人「思想犯」被集中到綠島上接受感訓,除了被迫認罪、無辜受刑等對待,當時的黨政府還要更進一步採取思想的再教育。
Thumbnail
上週五看了【流麻溝十五號】,終於了解為什麼大家對於這部電影有褒有貶,但我個人認為,只要打開的方式正確,這部電影是十分值得推薦的。 ——表面上【流麻溝十五號】是一部紀實意味的電影,但他其實是一部在電影院裡上映的舞台劇。
Thumbnail
上週五看了【流麻溝十五號】,終於了解為什麼大家對於這部電影有褒有貶,但我個人認為,只要打開的方式正確,這部電影是十分值得推薦的。 ——表面上【流麻溝十五號】是一部紀實意味的電影,但他其實是一部在電影院裡上映的舞台劇。
Thumbnail
有些故事需要有人去敘說,否則不是遺忘,而是根本不為人所知。 電影《流麻溝十五號》講述的是臺灣在1950年代白色恐怖時期綠島一批女思想犯的故事, 這部改編自史實、以女性視角出發的電影,沒有對專制獨裁控之撕心裂肺,也沒有對血腥暴力還以聲嘶力竭,這段沉痛的故事卻是輕柔地述說「在亂世裡仍選擇去愛,而不是選擇
Thumbnail
有些故事需要有人去敘說,否則不是遺忘,而是根本不為人所知。 電影《流麻溝十五號》講述的是臺灣在1950年代白色恐怖時期綠島一批女思想犯的故事, 這部改編自史實、以女性視角出發的電影,沒有對專制獨裁控之撕心裂肺,也沒有對血腥暴力還以聲嘶力竭,這段沉痛的故事卻是輕柔地述說「在亂世裡仍選擇去愛,而不是選擇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