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閱讀二二八,與中國的「制度基因」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這個二月,我剛好同時在讀許成鋼的《制度基因》和陳翠蓮的《重構二二八》,這兩本書剛好有許多呼應的地方,對從巨觀和微觀層次理解二二八事件的意義有許多啟發。


🧬許成鋼的「制度基因」概念


許成鋼的《制度基因》是一本制度經濟學的理論向書籍,主要在討論中國的「共產主義極權制度」的起源和演變,核心的問題很簡單:「為什麼帝制結束後經過百年革命,中國最終沒有成為『民主共和國』,而是成為共產極權國家?」雖然書中主要內容是在討論中國,但「制度基因」的概念卻很符合二二八前後台灣政治、經濟、社會中發生的事。

「制度基因」這個概念,簡單來說就是在長期的制度演變中,決定演變方向的「社會共識」。它會在重大的歷史事件或時期發生變化,同時對制度演變和歷史發展方向產生影響。外來文化或重大歷史事件對一個社會產生刺激時,如果發展方向與這個社會的制度基因「激勵相容」,這些刺激就會很快地被吸納進社會裡,成為原有制度基因的一部分。而如果外來刺激與這個社會的制度基因「激勵不相容」,這些刺激就不會對這個社會產生根本性的影響。

台灣社會追求自由民主的「制度基因」,根源自日治時期的民主運動,十數年的公民運動,在台灣的菁英階層中產生普遍的共識,自有一套社會組織和動員機制。台灣公民社會碰上國民黨混亂的政治文化,在二二八的意外事件後產生不可逆的悲劇,而它的影響一直持續到現在。


🎙️《重構二二八》中,台灣社會與中國政治文化的對撞


陳翠蓮老師的《重構二二八》剛出版不久我就買了,中間斷斷續續讀過一些章節,直到這次才重新完整讀完全書。這本書跟其他的二二八研究書籍不一樣的地方是,它不只停留在「歷史事實釐清」,還從國際關係、政治制度衝突的俯視角度,重新檢視二二八事件中發生的各種事、人們的各種選擇。

戰後台灣社會對於中國政治局勢和政治文化的認識都很少,但是懷抱著從殖民地晉身「第四大強國」的夢,台灣人敞開雙手擁抱中華民國。早就前往中國的「半山」和國民黨政府互動良好,島內的士紳和青年組織也坦然接受新組織的「三民主義青年團」。但沒人知道「中華民國」的水這麼深,三青團背後有不同特務系統把持,最先組織大家的三青團系統竟然沒有獲得組織授權,以為自己獲得信任的「半山」台灣人,也輕易因細故失去在政治場域競逐的機會。

從台灣人的角度看,當時的「公民社會」其實有能力迅速平息因私菸查緝而起的全台暴動,仕紳自組「二二八事件處理委員會」,在短短一週內就已經穩定局勢,但他們萬萬沒想到國民黨會把槍口對準他們。對執行統治的陳儀而言,事情則不是長這個樣子。他必須同時面對國民黨內部的派系競爭、他自己對蔣介石的承諾、與台灣人的相處等問題。二二八事件之前,陳儀把台灣的物資和後備兵力送到中國大陸打國共內戰,手上沒有留下足夠平息暴動的軍力;二二八事件發生後,他沒辦法信任台灣士紳,搞砸了對蔣介石的承諾,只能欺上瞞下,用血洗鎮壓搞定一切。

許多人可能認為「血洗鎮壓」是治理無方的表現,是統治者最後的殺手鐧,但在前現代的中國政治文化中,「血洗鎮壓」是擺在很前面的統治工具,蔣介石就認為「新附之民必須臨之以威、臨之以兵」。

陳翠蓮老師在這本書裡面運用史料釐清了許多二二八事件的通俗說法,例如「國際託管」這件事實際上的樣貌,中華民國政府為何沒有直接將台灣設省,而是以模仿日本殖民體制的「行政長官公署」進行統治,國民黨白崇禧等人是否有可能取代蔣介石,美國是否有可能直接接手管理台灣等等。從歷史的事實來看,直到1971年中華民國被逐出聯合國,「台灣」就是成了「中華民國」的載體,讓這個政權得以續命,在國際場域中代表「中國」。


🗣️台灣本土論述與中華民國論述


我參加的讀書會有幸在二月邀請陳翠蓮老師本人,來讀書會闡述她研究二二八事件的心路歷程,雖然我沒有參加到前面的座談,但在會後的問答時間,我問陳老師,如何看待多年來「輕看二二八,勿忘南京大屠殺」的矛盾?陳翠蓮老師說,這是不同族群的社會群體歷史記憶議題,實際上不是記得哪個忘記哪個的問題,而是經歷過悲慘事件的記憶,會在社群裡留下深遠的影響。認為南京大屠殺很重要,要平反、要真相的族群,應該負起責任追求真相、訴說歷史故事,而不是以此為理由,壓制別人的歷史記憶。

有些事情還不到解答的時刻,但我知道的是,「中華民國」的歷史記憶面對的是雙重國家機器的壓制,「中國」和「台灣」兩邊社會的共同遺忘。也許比較好的結局是,「中華民國」的故事被批判的記住,「中華民國人」自然地成為中國人和台灣人。於是我們終於能心平氣和地討論,二二八事件在台灣歷史發展裡的意義,而不只是中國政權威鎮新附之民的、不值得記憶的小事件。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多明卡的沙龍
82會員
44內容數
理解中國,不能只停留在表面的熱鬧。本專題嘗試用輕鬆的方式,深入淺出的觀點,帶你走進中國的方方面面。
多明卡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4/25
利用通勤的時間,把這本口袋書讀完了。上週國民黨青年軍戴納粹臂章,剛好趕上時事。提起納粹,許多人只會想到希特勒跟《我的奮鬥》,事實上普利摩・李維的《如果這是一個人》才是更應該被閱讀、被記住的書。
Thumbnail
2025/04/25
利用通勤的時間,把這本口袋書讀完了。上週國民黨青年軍戴納粹臂章,剛好趕上時事。提起納粹,許多人只會想到希特勒跟《我的奮鬥》,事實上普利摩・李維的《如果這是一個人》才是更應該被閱讀、被記住的書。
Thumbnail
2025/01/01
這本書是用專欄形式在雜誌上連載,一篇討論一個具有社會意義的生活議題,讀起來既輕鬆又能讓人深思,整體的閱讀經驗十分愉快。包含了學校與社區的交互作用,以及各類社會議題。
Thumbnail
2025/01/01
這本書是用專欄形式在雜誌上連載,一篇討論一個具有社會意義的生活議題,讀起來既輕鬆又能讓人深思,整體的閱讀經驗十分愉快。包含了學校與社區的交互作用,以及各類社會議題。
Thumbnail
2024/09/03
太陽花運動的能量開啟了「第三勢力」在政壇的空間,然而從2014到2024,所謂的「第三勢力」的表現,卻不如預期。 李惠仁導演的《邁向權力之路》,記錄了2014~2020之間時代力量與政黨主要領袖黃國昌的故事,從這樣的故事裡,或許我們可以找到問題的根源......
Thumbnail
2024/09/03
太陽花運動的能量開啟了「第三勢力」在政壇的空間,然而從2014到2024,所謂的「第三勢力」的表現,卻不如預期。 李惠仁導演的《邁向權力之路》,記錄了2014~2020之間時代力量與政黨主要領袖黃國昌的故事,從這樣的故事裡,或許我們可以找到問題的根源......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一九八四》描寫了極權統治下的社會,充斥著監視、洗腦和歷史改寫,讓人不斷懷疑現實。本書描繪的極權統治,如同現實某些極權國家的生活寫照,被視作預言未來。透過思想監控、歷史的改寫、雙重思想等手段,探討極權統治對個人和社會帶來的影響。
Thumbnail
《一九八四》描寫了極權統治下的社會,充斥著監視、洗腦和歷史改寫,讓人不斷懷疑現實。本書描繪的極權統治,如同現實某些極權國家的生活寫照,被視作預言未來。透過思想監控、歷史的改寫、雙重思想等手段,探討極權統治對個人和社會帶來的影響。
Thumbnail
本文考察五四以來現代文學系統中的抒情散文,探詢它的主體預設、作為「抒情傳統」的現代子裔本身蘊含的倫理預設等等。
Thumbnail
本文考察五四以來現代文學系統中的抒情散文,探詢它的主體預設、作為「抒情傳統」的現代子裔本身蘊含的倫理預設等等。
Thumbnail
這本書主要介紹了基因科學的歷史發展以及基因倫理所涉及的議題,有趣的敘述方式引人入勝。
Thumbnail
這本書主要介紹了基因科學的歷史發展以及基因倫理所涉及的議題,有趣的敘述方式引人入勝。
Thumbnail
這本針砭時弊的小說描寫的並不是某一位具體人物,而是意圖塑造一個類型。作者利用這部小說,塑造一個類型,投射出蕴釀這樣一個類型人物的時代環境,進一步揭露納粹政府掌權的手段。
Thumbnail
這本針砭時弊的小說描寫的並不是某一位具體人物,而是意圖塑造一個類型。作者利用這部小說,塑造一個類型,投射出蕴釀這樣一個類型人物的時代環境,進一步揭露納粹政府掌權的手段。
Thumbnail
作者: 柏楊 出版社:星光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2/5月 第一版第一刷
Thumbnail
作者: 柏楊 出版社:星光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2/5月 第一版第一刷
Thumbnail
勿忘歷史、記取教訓、莫重蹈覆徹,這才更該是我們後人的功課。
Thumbnail
勿忘歷史、記取教訓、莫重蹈覆徹,這才更該是我們後人的功課。
Thumbnail
作者:林衡哲編著/陳永興/郭松棻/吳潛誠 出版社:麥田 出版日期:2013-05-29
Thumbnail
作者:林衡哲編著/陳永興/郭松棻/吳潛誠 出版社:麥田 出版日期:2013-05-29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