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了第四劑疫苗,施打加上稍作休息後,也確實如前幾次沒太多異狀,就把握難得請的半天補休,搭車到母校分部附近看電影。這次看了近期一直沒能找時間看的「流麻溝十五號」,在平日下午的電影院冷門時段,影廳裡沒幾個人的情況下,還可以數度聽到啜泣聲,應該也算得上故事說得還不錯的證明了。
故事主要圍繞在杏子、嚴桑、陳萍三位女性政治犯,在1950年代的綠島發生的事情。在對於白色恐怖、威權時代有或深或淺的認識,以及不小心讀過社群上一些觀後感的情況下,確實覺得這部片未必是對於那個時代最「真實」的描繪,然而故事敘寫時所承載的溫柔,也讓這個故事有它的獨特,還有吸引力。說起來以歷史為基礎的故事,總難以避免「到底真不真實」的爭論,但我倒不覺得這對於觀賞「流麻溝十五號」有太大的影響。「流麻溝十五號」未必非常「真實」,但確實用滿特別的方式,描繪了其中一些面向。
(胡亂補充:不過「真實」這個命題,本身就非常複雜,甚至不太可能一言蔽之。以傳播學科常談的「再現」來看,「說故事」這件事情,多半只能嘗試盡力接近「真實」,然而卻很難真的達到所謂的「真實」。)
另一方面,也許很粗淺地說,三年前的「返校」以「珍惜得來不易的自由」和「記得這裡(故事裡虛實交錯的世界)所發生的一切」為核心,某些程度上卻把方芮欣簡化為「不知道檢舉讀書會的嚴重性而懊悔、陷入輪迴」的女學生(但這並不會讓「返校」不好看啦),這次「流麻溝十五號」則滿深刻,也很難得地以女性為主要核心,去敘說當時曾發生的事。
此外,很印象深刻的是總用聖經的話和禱告,在為杏子等同在新生訓導處受苦的「同學」祈福的嚴桑,最終依然以微笑來面對槍決,不斷地凸顯對話中一再提到的「犧牲」所帶來的力量。在這個無數人莫名其妙被安上「共匪」、「知匪不報」等罪名,甚至即使「忠黨愛國」,真的相信當時國民政府說的那套,也可能不明不白入獄,充滿荒謬、憤怒、無奈和恐懼的時代,即便稀少,卻仍帶了點盼望。
以基督徒的歷史來說,某種程度上確實是在遭受壓迫與迫害的歷程中所形塑的,但當中可貴的部分,卻也來自於艱困與苦難,黑暗到無法再黑的情況下,所看見的一絲絲光亮。然而作為基督徒,以現代台灣社會來看,在某些時候,或者談論到某些議題時,壓迫者與被壓迫者的角色,怎麼好像有反過來的跡象了呢?(大誤)
大半年沒有好好書寫,都覺得有點生疏了。也好幾年沒這樣一個人看電影了(請假的上班時間臨時起意,應該也很難揪人),上次沒特別規劃的情況下一個人衝去看電影,可能是剛進碩士班,突然多出很多空閒時間的時期了。可能是工作對精神的消耗,或許也來自於懶惰,希望能慢慢找回書寫的習慣呀。
20221114 寫於古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