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有公會堂的耳朵—專訪駐館藝術家張君慈

如果我有公會堂的耳朵—專訪駐館藝術家張君慈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文/王欣翮 攝影/黃英程

「如果我有公會堂的耳朵……」新竹生活美學館的駐館藝術家張君慈提出這個疑問,當她抵達有百年歷史的新竹公會堂時,首先被環繞建築的風觸動。她在空間中央置放一個錄音機,仔細聆聽搜集來的聲響,而頻頻吹動建築和窗框的風激起她無限想像,她試著以線纏繞空間,當拉動一扇窗戶時,另一扇窗戶也受到連動影響,甚至風隨著開闔隙縫流入空間,公會堂好似一個超大型樂器,在她的指揮下奏起樂章。

駐館藝術家張君慈以聲音藝術,捲動民眾共同親近公會堂。

駐館藝術家張君慈以聲音藝術,捲動民眾共同親近公會堂。

和風一起共創屬於公會堂的播放清單

風與公會堂讓張君慈想起錄音帶—這個儼然被時代淘汰的科技產品。倒轉錄音帶的英文動詞是「rewind」,加上公會堂被修復、打開,倒回到美好的過去時光一事亦是「rewind」,其字根的「wind」又與新竹的風不謀而合。同時,新竹公會堂更是新竹歷史中重要的集會場所,如今所有的藝文活動與展覽再度集結此地,其木構建築的特性使聲響穿透性尤為強烈,置身其中彷彿有一陣大風吹入、盤旋、流連,將公會堂的歷史重新捲動。

不僅是以錄音帶記錄公會堂的聲響,她更褪去錄音帶外殼,將磁帶抽出懸掛於院子內的樹上。磁帶中紀錄的風聲就如同風的內在聲響,而當聲響透過磁帶與現實物理環境的風相互摩擦後,又會變化出另一種風的聲音,其內外的互動更讓張君慈期待不已。對她來說,這就是專屬於新竹公會堂的播放清單,而風作為另一個參與的藝術家,共同創造播放清單內的聲響。


以聲音為引創作 打開想像的耳朵

展開張君慈的求學經歷,從工業設計、建築再到聲音藝術,看似有莫大轉折,但對從小就對聲音與音樂十分敏銳的藝術家來說,絲毫不成任何問題。她表示自己一路走來始終結合喜歡的事情,諸如製作配樂、設計穿戴式音樂裝置等,當發現自己的志趣和聲音藝術領域接近時,她便毫不猶豫地選定聲音作為發展途徑。對她來說,聲音如同其藝術創作的觸媒,就像是中藥配方的「藥引」,小小一撮便能打開全新的想像。

駐館期間,張君慈邀請觀眾加入深度聆聽與繪畫工作坊「如果我有公會堂的耳朵」,該工作坊延續她從2021年開始的想像聲音創作計畫,試圖以聆聽作為途徑,向萬物重新學習 (unlearn),探索在人類世界之外別的物種與生命存在溝通與運行的多種可能。

她帶領參與者進行二至四小時的聲音探索與冥想練習,並用其創作的事件譜(event score) 作為導引,進行深度聆聽 (deep listening) 擴張自己的意識與感知,並透過繪畫轉譯成圖像譜。而「如果我有___的耳朵」系列創作計畫保留空格等待填入,她曾經化身溪流、石頭和建築,透過主客體的聆聽擴張可能性,畢竟作為石頭或作為公會堂,和人類聽覺能抵達的場域自是不同,藉由捕捉語言與非語言中的細碎聲響,聲音或許是將日常生活點石成金的關鍵道具。

參與民眾共同在白紙上繪製出自己「聽」到的聲響。

參與民眾共同在白紙上繪製出自己「聽」到的聲響。

釋放對生活的想像 對聲音有感

然而,對於一般觀眾來說,這番魔法或許不好上手。藝術家先是帶領觀眾進入多樣聆聽狀態,無論閉上或睜大眼睛、以不同速度行走於室內與室外,甚至倚靠家具介面聆聽。當觀眾的感官逐漸被打開後,張君慈又邀請觀眾以手機採集公會堂的聲響,再以繪畫記錄彼此採集聲響的狀態,這些聲響或許是一群路人的喧鬧、或許像是心跳般起伏波動,而透過觀眾的感受轉化,繪畫宛如錄音帶的截面,一格格重新以影像串接發生在公會堂的風貌。

張君慈也建議觀眾,聆聽的練習並非要透過正式課程才能理解。即便只是等待垃圾車的時間,也能夠透過垃圾車距離遠近,或是室內外空間物理阻隔等聲音變化來辨別差別,甚至也能進一步去思考垃圾車聲音究竟是柔軟的?是銳利的?或是咖啡色的?透過感官的共享與流動,形塑出對於聲音的形貌,即便是日常微小瑣事都能帶領人們踏入有意識聆聽的狀態。

這些感官練習僅是張君慈的日常。她的創作積極採集收攏外在因素,放進自己身軀後反芻發酵,甚至將自己全身丟到環境中隨之攪和反應;當感受累積堆疊,假以時日逐漸積累成為作品。這也是為何每一次的駐村和展覽對張君慈來說都是一期一會,都得細心準備、耗費大量氣力,在採訪中她也反覆強調兩週的駐館萬事緊湊,僅能完成觀察與建立關係,或許還無法好好地沈澱思考出完整的作品,張君慈也期許日後有機會再度回來,與風共構一個更完整的公會堂篇章。未來,張君慈也將持續去挖掘外在與內在的聲音,跨越文字的藩籬,透過聲音和多樣感官捕捉世界傳來的訊息。

參與者席地而坐,由藝術家張君慈帶領學員進行聲音探索與冥想練習,打開對於「聲音」的敏銳度。

參與者席地而坐,由藝術家張君慈帶領學員進行聲音探索與冥想練習,打開對於「聲音」的敏銳度。

avatar-img
見域Citilens的沙龍
257會員
246內容數
「新竹故事大口吃」是《貢丸湯》的理念,我們試圖在《貢丸湯》裡不以單點式的介紹新竹,而是主題性的帶出生活樣貌跟各種城市議題,讓讀者不只認識新竹,更從中思考新竹可以是一個甚麼樣的城市?如何在這裡生活?該怎麼期待新竹成為更好的城市。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見域Citilens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看到徵才公告上寫著「限女性」、「男性尤佳」,你是否曾覺得有些不對勁?其實,這樣的徵才訊息都是違法的!依據《性別工作平等法》第 7 條規定‧‧‧
站在新竹公會堂前廣場,映入眼簾的是建築正立面上精美的紋飾。力行工藝社總監楊榮元匠師在一旁熱情地向我們介紹他的泥塑作品與創作過程,栩栩如生的水果浮雕,是匠師們一筆一筆琢磨出來的精緻工藝。
新竹公會堂自2019年起,展開歷時三年多的修復工作,於2022年九月竣工。該建築為日治時期集會場所,建築量體龐大,因此修繕時間也比一般古蹟來得長。其中,修復建築日式棟架的木作工程,是本次修復的一大看點!讓我們跟著木作匠師,一同揭開新竹公會堂木作修復工程的神秘面紗吧! 修復知
看到徵才公告上寫著「限女性」、「男性尤佳」,你是否曾覺得有些不對勁?其實,這樣的徵才訊息都是違法的!依據《性別工作平等法》第 7 條規定‧‧‧
站在新竹公會堂前廣場,映入眼簾的是建築正立面上精美的紋飾。力行工藝社總監楊榮元匠師在一旁熱情地向我們介紹他的泥塑作品與創作過程,栩栩如生的水果浮雕,是匠師們一筆一筆琢磨出來的精緻工藝。
新竹公會堂自2019年起,展開歷時三年多的修復工作,於2022年九月竣工。該建築為日治時期集會場所,建築量體龐大,因此修繕時間也比一般古蹟來得長。其中,修復建築日式棟架的木作工程,是本次修復的一大看點!讓我們跟著木作匠師,一同揭開新竹公會堂木作修復工程的神秘面紗吧! 修復知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如果沒有我母親,我今天便不會站在這裡。 如果大家有在網路追蹤一些作家,都可以觀察到一個現象,那便是:創作者來來去去,隨時都有人放下筆,永遠離開文壇。 而真的有在創作的小說家,感受就更是深刻了。寫一年,會發現身邊少了一兩個身影;寫十年,會發現身邊大半的人都不在了,就連我自己都換了一個筆名重新開始。
身為一個經常在行天宮發呆兼寫作的人……欸對,我都會坐在廟前一排階梯打限動跟文章,待在行天宮很容易文思泉涌。也包含,我對行天宮的籤詩運作,不敢說真理,但和祂們相處久,抽的籤詩多,對照的現實也多,自然就發現了神明的弔詭之處。 會寫這篇,是來自昨天遇到一位女孩,我認為她的頻率反映了時下人,尤其想要以
如果沒有我母親,我今天便不會站在這裡。 如果大家有在網路追蹤一些作家,都可以觀察到一個現象,那便是:創作者來來去去,隨時都有人放下筆,永遠離開文壇。 而真的有在創作的小說家,感受就更是深刻了。寫一年,會發現身邊少了一兩個身影;寫十年,會發現身邊大半的人都不在了,就連我自己都換了一個筆名重新開始。
身為一個經常在行天宮發呆兼寫作的人……欸對,我都會坐在廟前一排階梯打限動跟文章,待在行天宮很容易文思泉涌。也包含,我對行天宮的籤詩運作,不敢說真理,但和祂們相處久,抽的籤詩多,對照的現實也多,自然就發現了神明的弔詭之處。 會寫這篇,是來自昨天遇到一位女孩,我認為她的頻率反映了時下人,尤其想要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