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領新觀點、變身中的博物館:新南威爾斯州歷史博物館

更新於 2024/12/05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Vaucluse House
Museums in transition
最近看到雪梨生活博物館(Sydney living museums)正在轉變為新南威爾斯州歷史博物館(Museums of History NSW),心裡無限驚喜。
雪梨生活博物館是由12間Houses & museums組成,多為19世紀殖民者或移民所建造的住宅與建築保留後開放參觀。有些建築說是當時的豪宅也不為過,造訪時所見大多只是簡單介紹建築物歷史,以及重現居住者的生活場景,因過於靜態,當時並無深刻印象。
然而,2022年
新南威爾斯州歷史博物館集結了這12間歷史住宅與歷史建築博物館,以及新南威爾斯州檔案館的大量檔案與紀錄,開啟了新篇章,提出:
"The past can’t change, but perspectives can."
"Experience history. Not as you know it."
最大的特色就是,改以第一民族(First Nations)的角度出發述說歷史,將博物館主題定調為剝奪與開墾Museums of dispossesion and recalmation(來源:Museums of History NSW Instagram)。更提到,應把歷史置於我們之前,而不是我們身後(Placing history before us, not behind us)。
於是,在官網,介紹每間歷史住宅與博物館的頁面上,都清楚明白地寫著:
承認此地的傳統監管人為______族(視該地而定),並表達對該民族的敬意,也反省過去國家或政策對原住民族所造成的影響。最後並表示,土地永遠是,最早居住於此的民族之地。
這些歷史住宅與博物館也將被賦予詮釋新觀點,例如,其中一處是Museum of Sydney,其建築為最早期的殖民政府中心。未來這裡將透過原住民的聲音引導,成為說出真相及對話的場域。2023年首檔展覽由19位澳洲藝術家以敏感的"un-Australian"為題,廣泛探討澳洲的國家民族認同議題。
✷✷✷新南威爾斯州歷史博物館各分館焦點活動:https://mhnsw.au/zh/2023-mhnsw-program-highlights/
這幾年,澳洲政府積極面對墾殖社會的過去與原住民正義,博物館也拋下白人視角,邁向文化多樣性,期待能為社會帶來改變。
永不忘記吾師劉婉珍教授所說,#博物館是動詞
附註:
這些歷史住宅與博物館自1980年開始由新南威爾斯州歷史建築信託管理,包括Elizabeth Bay House (最豪華的殖民時期住宅)、Vaucluse House、Susannah Place、Elizabeth Farm等歷史住宅,也有Museum of Sydney、Justice&Police Museum(前身為警察局和法院)、Hyde Park Barracks(前身為管理犯人之處,已登錄為世界遺產)等歷史建築,2014年,這12間歷史住宅與博物館由雪梨生活博物館管理維護。
我造訪時間為2014年前,仍由新南威爾斯州歷史建築信託管理時期。當時還跟澳洲國家海事博物館的同事聊起,羨慕有這樣的歷史建築信託管理維護古蹟與歷史建築。
照片:本人拍攝
參考資料:
1.新南威爾斯州歷史博物館官網:https://mhnsw.au/zh/
面對議題,博物館如何回應以及如何展開對話,創造更具多元包容性的環境。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海事館的教育活動超乎想像地豐富,當時從2歲左右開始就有可參加的活動,鼓勵父母親及照顧者帶著嬰兒車前來參加活動。青少年各年級皆有適合的導覽課程,涵蓋的學科甚廣,包含語言課、理化、美術、歷史地理課程都應有盡有。
久違地北上,去了一趟臺北市立美術館。 《在夾縫中行走》 策展論述的思考漫遊已接近迷走,置身其中常摸不著頭緒,對參觀者來說,無疑也是在夾縫中行走,思路運行舉步維艱。
展場很小,從入口就可看見底。但是前進的過程很緩慢、很緩慢,因為捨不得放過任何一個細節。來來回回前進又折返、前進又折返....
海事館的教育活動超乎想像地豐富,當時從2歲左右開始就有可參加的活動,鼓勵父母親及照顧者帶著嬰兒車前來參加活動。青少年各年級皆有適合的導覽課程,涵蓋的學科甚廣,包含語言課、理化、美術、歷史地理課程都應有盡有。
久違地北上,去了一趟臺北市立美術館。 《在夾縫中行走》 策展論述的思考漫遊已接近迷走,置身其中常摸不著頭緒,對參觀者來說,無疑也是在夾縫中行走,思路運行舉步維艱。
展場很小,從入口就可看見底。但是前進的過程很緩慢、很緩慢,因為捨不得放過任何一個細節。來來回回前進又折返、前進又折返....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複利效應的重要性,並藉由巴菲特的投資理念,說明如何選擇穩定產生正報酬的資產及長期持有的核心理念。透過定期定額的投資方式,不僅能減少情緒影響,還能持續參與全球股市的發展。此外,文中介紹了使用國泰 Cube App 的便利性及低手續費,幫助投資者簡化投資流程,達成長期穩定增長的財務目標。
Thumbnail
在公司管理中,要做到更有效的事先防範,導入數位化、自動化是必須的時代進步。但導入時可能會遇到一些挑戰,特別是在資深技術員工。這些員工經驗豐富,但對於舊有的技術與流程有很深的依賴與信心,這種情況下若直接全面推翻或強行改變,很可能引起員工反彈。
台灣大學化學系特聘教授劉如熹以其在紅光LED領域的突破性研究,榮獲國家同步輻射研究中心光環論文獎。作為台灣首顆紅光LED的研發者,劉教授的研究成果對光電科技及相關產業影響深遠,並成功將技術商業化,推動照明、農業等領域的應用發展。
Thumbnail
「瑞明驗光所」的學術顧問曾榮凱博士,是前中山醫學大學視光學系主任,現任亞洲大學醫學暨健康學院副院長,同時也是日本東北文化學園大學客座教授。曾榮凱教授帶著使命感投身近視控制領域與提升台灣視光專業,以視光專業致力於民眾眼睛健康照護;他深入研究創新,兼顧社會環境差異,藉由產學合作模式解決挑戰。
Thumbnail
【智能居家市場蓬勃發展,結合AIoT與時尚創立智能居家品牌PLUSONE,打造更便利的居家體驗。(圖/加一智聯提供)】 【李婉如/ 報導】數位化時代,物聯網(IoT)智慧家電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變生活方式,遠端啟動家中空調、窗簾、電視、電燈等,這樣的生活正在進行,「家」是一個生活型態的
Thumbnail
此次的創新公關,數位沙龍由台灣暨臺北市國際公共關係協會(簡稱 TIPRA)與台灣數位媒體應用暨行銷協會應用組(DMA)聯手舉辦,於 2023 年 9 月 11 日下午,在紅廚 Pasta West East 為此次數位論壇揭開盛大序幕。
Thumbnail
【記者許家源/雙北報導】 隨著人口老化的趨勢,越來越多的長者面臨著飲食方面的挑戰,例如牙齒、咀嚼、吞嚥、食慾等問題,這些問題不僅影響長者的生活品質,也可能導致營養不良、肌少症、衰弱等健康風險。因此,為長者營造一個友善的用餐環境,讓他們能夠享受美味、安全、適合的食物,是一個很重要的工作。 目前,有
Thumbnail
【記者許家源/雙北報導】 「未完成的愛,也許不是最好、卻是最美的」,這是台灣女作家張曼娟的名言。她的散文以清新的筆法描寫人生的點滴,讓讀者感受到她的真誠與溫暖。而在飲食方面,也有一種「未完成的愛」,就是為了關心高齡者的牙口和營養,而將食物的質地調整成適合他們的狀態。這種「質地調整飲食」,是國民健康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複利效應的重要性,並藉由巴菲特的投資理念,說明如何選擇穩定產生正報酬的資產及長期持有的核心理念。透過定期定額的投資方式,不僅能減少情緒影響,還能持續參與全球股市的發展。此外,文中介紹了使用國泰 Cube App 的便利性及低手續費,幫助投資者簡化投資流程,達成長期穩定增長的財務目標。
Thumbnail
在公司管理中,要做到更有效的事先防範,導入數位化、自動化是必須的時代進步。但導入時可能會遇到一些挑戰,特別是在資深技術員工。這些員工經驗豐富,但對於舊有的技術與流程有很深的依賴與信心,這種情況下若直接全面推翻或強行改變,很可能引起員工反彈。
台灣大學化學系特聘教授劉如熹以其在紅光LED領域的突破性研究,榮獲國家同步輻射研究中心光環論文獎。作為台灣首顆紅光LED的研發者,劉教授的研究成果對光電科技及相關產業影響深遠,並成功將技術商業化,推動照明、農業等領域的應用發展。
Thumbnail
「瑞明驗光所」的學術顧問曾榮凱博士,是前中山醫學大學視光學系主任,現任亞洲大學醫學暨健康學院副院長,同時也是日本東北文化學園大學客座教授。曾榮凱教授帶著使命感投身近視控制領域與提升台灣視光專業,以視光專業致力於民眾眼睛健康照護;他深入研究創新,兼顧社會環境差異,藉由產學合作模式解決挑戰。
Thumbnail
【智能居家市場蓬勃發展,結合AIoT與時尚創立智能居家品牌PLUSONE,打造更便利的居家體驗。(圖/加一智聯提供)】 【李婉如/ 報導】數位化時代,物聯網(IoT)智慧家電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變生活方式,遠端啟動家中空調、窗簾、電視、電燈等,這樣的生活正在進行,「家」是一個生活型態的
Thumbnail
此次的創新公關,數位沙龍由台灣暨臺北市國際公共關係協會(簡稱 TIPRA)與台灣數位媒體應用暨行銷協會應用組(DMA)聯手舉辦,於 2023 年 9 月 11 日下午,在紅廚 Pasta West East 為此次數位論壇揭開盛大序幕。
Thumbnail
【記者許家源/雙北報導】 隨著人口老化的趨勢,越來越多的長者面臨著飲食方面的挑戰,例如牙齒、咀嚼、吞嚥、食慾等問題,這些問題不僅影響長者的生活品質,也可能導致營養不良、肌少症、衰弱等健康風險。因此,為長者營造一個友善的用餐環境,讓他們能夠享受美味、安全、適合的食物,是一個很重要的工作。 目前,有
Thumbnail
【記者許家源/雙北報導】 「未完成的愛,也許不是最好、卻是最美的」,這是台灣女作家張曼娟的名言。她的散文以清新的筆法描寫人生的點滴,讓讀者感受到她的真誠與溫暖。而在飲食方面,也有一種「未完成的愛」,就是為了關心高齡者的牙口和營養,而將食物的質地調整成適合他們的狀態。這種「質地調整飲食」,是國民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