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好書]剝去成功的幻想 - 異數 | 第二章

[閱讀好書]剝去成功的幻想 - 異數 | 第二章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這是我一直都很喜歡的一位故事家馬爾科姆·格拉德威爾(Malcolm Gladwell)的著作,探討成功是怎麼來,從各種證據去深挖這件大家夢寐以求又看似無法帳握的事。

請接續第一章 - 馬太效應再來看本文,會更好懂成功的脈絡。

出自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668300

出自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668300


第二章 - 一萬小時的努力

你知道披頭四與比爾蓋茲的共通點是甚麼嗎? 除了成功,就是他們都經歷過超過一萬小時的努力

大家都會說,成功是努力與運氣的綜合體,可要多努力? 努力10%? 還是十倍?

依據統計,這個數字就是一萬小時

對的,無論要成為哪個領域的高手,你都需要一萬小時的努力。
九零年代初一個認知心理學家艾瑞克森在研究怎樣的大學主修小提琴的人,可以有機會成為偉大的音樂家。結果發現,根本沒有一個"天才"音樂家,就是每天不苦練琴,表現卻很好,他們每個都是從五歲開始練琴,而且這些人在二十歲時都幾乎練了一萬小時;而那些頂多當音樂老師的大概是四千小時。

換到鋼琴,結果還是一樣。業餘鋼琴家大概就是兩三千小時,而職業鋼琴家都突破一萬小時。

這事情連莫札特都一樣,即使他被譽為神童。但說真的莫札特真正稱得上偉大的曲子,也是他在二十一歲之後的創作,那時他大概已經開始創作十年了。
再換個領域,連西洋棋大師費雪也花了九年才變成大師。


有時,連努力都是因為你有運氣才能

我們把時光回到1971年,那時還沒有家用型電腦,也只有很少數的地方有這種東西,畢竟他又大又笨重,當然也很貴。而這年,密西根大學成立了電腦中心,他們擁有全美國大學中最好的電腦 - 有分時處理系統的電腦。

在那之前的電腦都無法像現在的電腦一樣敲敲鍵盤技能寫程式,而是要把程式坐在洞洞卡上,再大家排隊用讀卡機去餵給電腦。有分時處理系統就像是神一樣,讓電腦變成只要輸入指令,然後等待結果就會出來,這讓寫程式不知道效率多了幾十倍。

而Java之父,號稱電腦界的愛迪生比爾就是在這所學校就讀。他對程式著迷,同時發現了學校程式有個秘密指令,可以瘋狂的使用電腦不會被收費,所以可以沒日沒夜地寫著程式。他就這樣瘋狂寫了五年的程式......又是差不多一萬小時。

再來看看曾經最紅的樂團 - 披頭四是不是跟這法則也有點關係。
他們最早在英國的俱樂部演唱,這時一天大概唱一小時就好。不過有天一個認識的大老闆,介紹他們去德國漢堡的夜總會演出當工作。這裡可不一樣,一天要唱八小時,而且每周七天。
要知道一般的樂團唱到退休也可能沒場這麼久的現場。

再舉個電腦界的代表例子,比爾蓋茲

比爾蓋茲出生在一個富裕的家庭,加上他又聰明,所以父母送他去西雅圖有名的貴族學校,湖濱中學念書。這所學校最特別的是,他們比密西根大學還早就有分時處理系統的電腦了,這時才1968年。比爾蓋茲的故事一樣,很入迷然後一下就花光了所有連線時數,可他有個同學家裡剛好開電腦公司,想說他們也需要人測試公司的電腦程式,就索性要他寫程式當交換,給他無限的使用電腦。他也是一天八小時,而且每周七天的工作。

我們把這些故事放在一起看,不難發現,他們除了超努力又超天才之外,他們運氣還超好。得到了一些難以想像的機會。


看到這裡,都不經懷疑,這世界上大家稱頌的天才,是不是其實只是運氣好的又有把握住的一群人?
而又是誰才能當天才? 他們有共同點嗎? 讓我們接下來看第三章...


喜歡這篇或看完覺得有收穫的請不吝按下愛心鼓勵~
你覺得還有誰也是這種天才?留言跟我聊聊你的意見吧!


avatar-img
酒吧七 看見一切並快樂的活著
51會員
237內容數
認真雜學與思想,最近認真研究總經的創業人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跟朋友聊投資問題就聊到了房市,而朋友就跳出這問題,到底是誰在炒房? 政府也限制要持有六年賣增值稅才低,也不能轉紅單,理當來說投資客應該都消失了才對,不過很明顯的,房價依然一直漲,只是有時慢有時快,那到底是誰一直在墊高房價? 先給大家一個結論: 這環境造成任何一個有房的人都在炒房
最近接到一個新平台的邀稿,說可以給固定底薪的讓我把創作放上去,有人斗內或訂閱再不抽成的給分潤,大概就是流量低的方格子+給底薪的玩法。後來發現他們也是看創作速度來給薪水,給的不至於可以靠寫作生活但就是加減可以多跑幾次酒吧。 想到很多人在呼籲創作有價,不過事實上大部分的人創作是無價的(真的是收不到錢的
其他國家匯率相對難預測,但如果是長期的美金匯率還真容易,我們google一下看一個歷史匯率就知道了 大家應該一看就知道,美金對台幣就是上上下下,匯率其實穩的不得了,這也廢話,因為台灣中央銀的策略就是要穩,手上又拿著超多美金,要穩也是對美金穩。20年來最高~35,最低也有27.6,不過實際上大多在3
跟朋友聊投資問題就聊到了房市,而朋友就跳出這問題,到底是誰在炒房? 政府也限制要持有六年賣增值稅才低,也不能轉紅單,理當來說投資客應該都消失了才對,不過很明顯的,房價依然一直漲,只是有時慢有時快,那到底是誰一直在墊高房價? 先給大家一個結論: 這環境造成任何一個有房的人都在炒房
最近接到一個新平台的邀稿,說可以給固定底薪的讓我把創作放上去,有人斗內或訂閱再不抽成的給分潤,大概就是流量低的方格子+給底薪的玩法。後來發現他們也是看創作速度來給薪水,給的不至於可以靠寫作生活但就是加減可以多跑幾次酒吧。 想到很多人在呼籲創作有價,不過事實上大部分的人創作是無價的(真的是收不到錢的
其他國家匯率相對難預測,但如果是長期的美金匯率還真容易,我們google一下看一個歷史匯率就知道了 大家應該一看就知道,美金對台幣就是上上下下,匯率其實穩的不得了,這也廢話,因為台灣中央銀的策略就是要穩,手上又拿著超多美金,要穩也是對美金穩。20年來最高~35,最低也有27.6,不過實際上大多在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