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件作品皆是獨立的主題與案例,各自述說在檢測或修復過程中遇到的難題或新發現,需要修復師為之量身制定修復策略。每件修復完成的作品皆配有一個小螢幕,以動畫方式呈現作品修復前與修復後的模樣,負責的修復師也會針對個案說明當時遇到的挑戰。以〈威廉一世肖像〉為例,修復師Carlo Pottaschl便在
影片中講述為何威廉一世的左半邊肩膀需要大片的補色,以及如何透過其他相似圖像來合理重建肩膀的部分。
Adriaen Thomasz Key於1579年作品〈威廉一世肖像〉,右圖可見參照其他相似圖像後合理重建的左半邊肩膀。(Credit: Mauritshuis, the Hague)
不僅如此,小螢幕也會播放動畫來講述作品為什麼會劣化?要怎麼修復?等小知識,議題涵蓋凡尼斯(Varnish;註)的清洗、補色與加固等介紹。在〈加固〉的動畫影片中,便說明了溫濕度的變化會慢慢造成彩繪層從基底材上起翹或脫落,而修復師如何將起翹的彩繪層重新加固在基底材之上。
在修復過程中,也經常伴隨許多新發現,可以幫助釐清畫家的歸屬與畫作的細節。例如作品〈農夫客棧〉(Peasant Inn)原本只發現17世紀畫家Cornelis Dusart的簽名,但在清洗的過程中發現了另一位畫家Adriaen van Ostade的署名,原來這件作品是兩位畫家的共同創作!
作品〈農夫客棧〉約於1680年後完成,在清洗過程中發現另一位畫家Adriaen van Ostade的署名。(Credit: Mauritshuis, the Hague)
最為特別的則是展場最後一件作品〈庭院中的抽菸男子與飲酒女子〉(A Man Smoking and a Woman Drinking)。這件作品僅修復到一半,但可以透過畫面的狀態、檢測的過程,以及其他相似版本的對照,清楚看見畫面中央浮現一名男子的輪廓,很明顯是被後人刻意用油彩蓋掉。到底要保留男子目前模糊的狀態?完整復原男子的形象?或是再次把男子蓋掉?成為下一個待解的難題。為此,展場特別設計了投票活動,邀請觀眾一同思考哪個方案比較合適。
〈庭院中的抽菸男子與飲酒女子〉右圖可見一褐色斑駁的男子形象,出現在抽煙男子與喝酒女子的中間。(徐鈺涵 攝影)
本文原刊登於文化部博物之島網站https://museums.moc.gov.tw/Notice/NewsDetail/0ace51aa-91fb-4049-a727-e9f4b5a62df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