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鄉狀元來談古-專訪林耀鄉》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這次段考怎麼樣啊?」每次回到台中老家,爺爺一定不會忘了對我和弟弟說這句話。像是反射動作的招呼語,卻是這位偏鄉狀元最順口的關心。
身為民國四零年代,台中新社鄉崑山村考上台中一中初中部第一人,他深深感受到教育對一個人的影響。
爺爺爽快的一把拉開椅子坐了下來,意味深長的瞇著眼對我笑了笑,句句叨念是對現實最深刻的體悟,一段段泛黃的故事從他口中吐出一段段滴著汗水卻閃閃發亮的日子。

艱困環境下的童年

爺爺老家崑山村位於台中新社鄉的山區地帶,原本人口以泰雅族為主,後來受到漢人排擠而被迫遷移,現今以閩南人為大宗,也有部分客家人住在更隱密的深山地段。
爺爺笑著表示,全村的人彼此都認識,甚至還認識別人家裡的鵝!
那個資源取得不易的年代,全村只有一口井,深度足足有五公尺,打水的人要爬下去用水瓢舀水,再讓井口的人用繩子拉上。「大家都要排隊,我們叫作「等水」,還好我們家住在附近,村子的人都叫這一帶「井仔頭」!」
幾乎所有村人都以務農為生,爺爺家也不例外!父母親在後山的農地種些地瓜、豆子、蘿蔔等旱作,「小時候我們就跟著爸媽挑著扁擔,走兩個鐘頭到豐原賣!」爺爺一派輕鬆,彷彿想起當年那個年輕力壯的小伙子。
受訪者(中),筆者(右二)

偏鄉學童ㄟ兒時記趣

民國39年,當時實施義務教育,崑山村卻沒有學校,爺爺於是到隔壁村的新社國小就讀。
雖說是隔壁村,卻得翻山越嶺甚至跨越一條河才能到達。當時生活窮困,新鞋是過年才穿的,爺爺笑著說:「那時後赤腳走路一小時,都不覺得累!」他比手畫腳的向我解釋,「要先走下山,到了山溝、過了一條河,又要爬一座山……」
爺爺談起過河方式,語調不由自主的轉為興奮。「夏天河水急,大夥要走竹橋過河,冬天就直接從石頭跳過去。」山路是用大石頭鋪成的,小孩們稱之為「石跳仔」,就這麼一跳一跳的踩著石子路上學。
不會不想上學?若以這個問題詢問班上同學,一定有九成都會回答:「會!」,但對於這個在偏鄉長大的讀書人而言,他毫不猶豫的說:「不會!」
「上學還有朋友,不上學留在家裡牽牛去田埂吃草!」
由於家裡務農,需要牛協助翻土,身為長子的爺爺便一肩擔起這個任務。那個時候哪有那麼多錢買飼料,大部分都要自己去割草來餵。
「讀書是自己的義務啊!能讀書很幸福了啦!」爺爺用輕鬆的語氣談起,理所當然的把那段艱困的日子留下汗水都嚥進肚裡。
談起喜歡的科目,爺爺的語氣漸漸上揚。「都喜歡啊!」「像我後來念師範,什麼都要學啦!」
「小學時候我們也有補習!但跟現在有點不一樣,是學校老師放學後幫甲班學生加強考試!」當時的學生把學習是為一種使命,用功彷彿就是那條通往繁榮未來的道路。

漫漫狀元路

「那時候初中考到台中一中!」爺爺的眼中閃著自豪,「同學也有考不到初中的,就只好去當學徒。」
「那年可是新社國小第一次有人考上一中,跟我同屆考上的還有六個人!」
爺爺自認英文程度比較差,因此初中畢業選擇不用考英文的師範學校。「我那時後也有考高中啊!但只考到台中二中覺得沒面子!」他的眼中散發著一種傲然的執著,「那時候我考了327.5,差1.5分就可以上中一中!」
那1.5分,讓這位狀元再度回到老家崑山。在崑山國小任教的日子,他卻不甘心只當老師。出於志向和兵役減免的考量,他毅然去考大學,並到逢甲大學合作經濟系就讀。
「喔後來那當兵的期間我都嘛在狂讀書!」原本老師建議他考中央銀行、海關、財政部之類的職缺,但那年剛好沒有招募考試。雖然爺爺也有考上桃園税捐處的公務員職位,但卻深知地方政治的複雜生態,不願混身黑暗的官場中。
一個大學認識的女孩,透過人脈向電信局長借了一些電信業務相關的書。他讀著讀著,竟以第八名的成績,從幾千個考生中脫穎而出,成功被電信局錄取!而那個女孩後來也成為他的妻子。
「跟當老師比,我還是覺到這個更適合我!」爺爺自陳喜歡櫃檯服務、幫顧客解決問題的成就感。
「你叔公說的好!」爺爺談起跟著他的腳步,同樣考到公務員的親弟弟,「我們之所以能脫貧是因為父母給我們機會。」
爺爺哈哈大笑說:「毋是咱厲害,是咱欸阿爸阿母攏真厲害!」
吃完晚飯,話題也暫歇。爺爺滿足拍了拍圓滾的大肚子,笑說裡面裝的都是酒肉飯菜。
在資源匱乏的年代,只能靠著自己的雙手和書本,努力的攀住任何一絲可以往上爬的機會。或許正因如此,他更知道腹中的膏腴皆要靠著汗水掙來。
這位偏鄉狀元緩緩起身,大肚子微微摩蹭桌腳,些許吃力的拉開椅子,擠身而出。或許,圓挺的肚皮底下除了那段艱辛奮鬥的歲月,更裝滿了對於生活踏實的認份,以及那份對於命運的感激吧!
作者/王薇甯:
作者介紹:高二理組女。原本只是個沉迷武俠的女孩(或許有時愛看一點短篇小說)。想在牛奶雨中融化,然後再把自己泡到書堆裡。
avatar-img
3會員
1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20240810   放假還在想學校的事情,就覺得自己好像還在那個空間,絲毫不得鬆懈。但昨天聽到的故事又給人很大的希望,還是想記錄下來。   十一   這陣子整理舊東西,翻到高中的畢業證書及滿篇紅字的成績單,一下子悲從中來,原來我當時被當了這麼多科還是有畢業嗎QQ
我父親是南部人,因工作的緣故,我出生於台北,之後因阿嬤年紀大了,父親請調回到南部。南部高雄是我的家鄉,我們起初是住在一個叫做甲仙鄉的地方生活,大姑媽小姑媽也都在附近居住,兒時有許多記憶都是在兩位姑姑家。其實真正的老家並不再這裡,只因老家在偏遠的山區,沒有太多工作的選擇,所以下山後第一個算是有開發
Thumbnail
烏來娃娃谷,有一處冒著煙的熱水,小嬰兒「哇」的一聲,父親走出木屋,把產婆交給他的一包東西拋入河谷,嬰兒哭的更大聲,外婆問:「你拿去的胞衣(胎盤)埋好了嗎?」父親不明就理的答道:「丟河裏了」,外婆大叫:「怪不得小娃兒,要大哭了,河水那麽湍急,我不是告訴你要拿去屋後埋起來嗎?」
Thumbnail
卡車自谷關開往麟洛,母親帶著車載著全部家當,田中村民,日出而做日落而息的生活。
Thumbnail
總是覺得走起路來怪怪的 成長的地方-麟洛田中村,田中村分為上竹架和下竹架,日據時代與上竹架、下竹架、田心、田道稱為下四庄。外祖父在田中村的重要據點三叉路口,開了《潤財雜貨店》,倚著外祖父的店,母親開了一家裁縫店
Thumbnail
有一回跟老媽聊天,談到頭屋山上有個地方叫做天花湖,不知道怎地,她竟說那山上有座小學: 「叫文星國小,在山頂上一個小村裡,開車要開很久......」 這讓我非常有興趣,回來後馬上在咕狗地圖上查。 可是怎麼查就是沒有這學校,我又再次和老媽確定。她年紀有點,可記性卻不含糊,我小時做過啥調皮的事都能如
Thumbnail
如果你和我一樣是50+族群,那求學過程中一定總會遇過有著濃濃外省腔的老師,我記得四川來的地理老師,國文老師認課文的腔調和老蔣總統一模一樣,國小同班同學的爸爸就是我的導師,也是年輕時隨著國民政府撤退來台,明知回不去了,才在台灣娶妻生子。 大多數人來時匆忙,都是孓然一身,甚至身無分文,軍方為了應付這突
Thumbnail
有了摩托車之後,不再有地區性的設限。而工作的選擇性也多廣泛了點。 雖只有國中畢業學歷的我,但感恩父母給了我算聰慧的頭腦,感恩自己不想因學歷緣故,而鞭策自己精進求知、改變自己素質、提升能力的心態。 於是我的求職路線延伸到離家20到30分鐘的路程。 自從家鄉員林到台中跟著媽媽住約有半年吧!台中我也大致熟
Thumbnail
這是記憶與記載的時差。因為這些時差,讓我們迂迴於現在、過去與未來。 時間既不是直線也不是迴旋,而是在那裡兀自擺盪。一不小心,兩條時間就連在一起,假裝成脈絡相連的回憶;一不小心,一條時間就斷成兩半,各自尋找記憶的歸位。 這是我老爸的故事。故事是我的想像,也是存在。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作者在臺北的童年生活,通過參加廟會活動、食物和家庭回憶來體驗快樂和困難。文章充滿了個人故事和情感,以及家庭中的重要時刻。作者分享了他對童年生活的不同感受,並展望未來。這分析了童年時代對於個人成長的重要性。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20240810   放假還在想學校的事情,就覺得自己好像還在那個空間,絲毫不得鬆懈。但昨天聽到的故事又給人很大的希望,還是想記錄下來。   十一   這陣子整理舊東西,翻到高中的畢業證書及滿篇紅字的成績單,一下子悲從中來,原來我當時被當了這麼多科還是有畢業嗎QQ
我父親是南部人,因工作的緣故,我出生於台北,之後因阿嬤年紀大了,父親請調回到南部。南部高雄是我的家鄉,我們起初是住在一個叫做甲仙鄉的地方生活,大姑媽小姑媽也都在附近居住,兒時有許多記憶都是在兩位姑姑家。其實真正的老家並不再這裡,只因老家在偏遠的山區,沒有太多工作的選擇,所以下山後第一個算是有開發
Thumbnail
烏來娃娃谷,有一處冒著煙的熱水,小嬰兒「哇」的一聲,父親走出木屋,把產婆交給他的一包東西拋入河谷,嬰兒哭的更大聲,外婆問:「你拿去的胞衣(胎盤)埋好了嗎?」父親不明就理的答道:「丟河裏了」,外婆大叫:「怪不得小娃兒,要大哭了,河水那麽湍急,我不是告訴你要拿去屋後埋起來嗎?」
Thumbnail
卡車自谷關開往麟洛,母親帶著車載著全部家當,田中村民,日出而做日落而息的生活。
Thumbnail
總是覺得走起路來怪怪的 成長的地方-麟洛田中村,田中村分為上竹架和下竹架,日據時代與上竹架、下竹架、田心、田道稱為下四庄。外祖父在田中村的重要據點三叉路口,開了《潤財雜貨店》,倚著外祖父的店,母親開了一家裁縫店
Thumbnail
有一回跟老媽聊天,談到頭屋山上有個地方叫做天花湖,不知道怎地,她竟說那山上有座小學: 「叫文星國小,在山頂上一個小村裡,開車要開很久......」 這讓我非常有興趣,回來後馬上在咕狗地圖上查。 可是怎麼查就是沒有這學校,我又再次和老媽確定。她年紀有點,可記性卻不含糊,我小時做過啥調皮的事都能如
Thumbnail
如果你和我一樣是50+族群,那求學過程中一定總會遇過有著濃濃外省腔的老師,我記得四川來的地理老師,國文老師認課文的腔調和老蔣總統一模一樣,國小同班同學的爸爸就是我的導師,也是年輕時隨著國民政府撤退來台,明知回不去了,才在台灣娶妻生子。 大多數人來時匆忙,都是孓然一身,甚至身無分文,軍方為了應付這突
Thumbnail
有了摩托車之後,不再有地區性的設限。而工作的選擇性也多廣泛了點。 雖只有國中畢業學歷的我,但感恩父母給了我算聰慧的頭腦,感恩自己不想因學歷緣故,而鞭策自己精進求知、改變自己素質、提升能力的心態。 於是我的求職路線延伸到離家20到30分鐘的路程。 自從家鄉員林到台中跟著媽媽住約有半年吧!台中我也大致熟
Thumbnail
這是記憶與記載的時差。因為這些時差,讓我們迂迴於現在、過去與未來。 時間既不是直線也不是迴旋,而是在那裡兀自擺盪。一不小心,兩條時間就連在一起,假裝成脈絡相連的回憶;一不小心,一條時間就斷成兩半,各自尋找記憶的歸位。 這是我老爸的故事。故事是我的想像,也是存在。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作者在臺北的童年生活,通過參加廟會活動、食物和家庭回憶來體驗快樂和困難。文章充滿了個人故事和情感,以及家庭中的重要時刻。作者分享了他對童年生活的不同感受,並展望未來。這分析了童年時代對於個人成長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