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什麼人念台大?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1 分鐘

原文轉載自我在Dcard的發文,見到迴響巨大,破千人按讚才發過來方格子。

主要是回應學弟此篇「台大根本不是給鄉下人讀的」發文。

----

raw-image


自我介紹

我先自我介紹一下,我是B02文院的,目前也沒繼續念什麼碩士、博士。

我的背景跟你很像,但差一點:我祖父母輩沒有一個人是認識字的、

我的父親和母親都是高職夜校畢業,會講中文、台語,看得懂英文字母,就差不多這樣而已。


某方面,我運氣比你好一些,我住在台中,所以我可以念台中一中。

但不論念中一中之前還之後,我都是必須在晚上十點甚至更早就睡覺的人。

沒什麼特別的,我們家窮,我小學前就跟著外婆去撿回收、年紀大了一些就開始陪媽媽在夜半做工。


求學歷程

台中是一個很競爭的、很重視升學的地方,我印象非常深刻:

我小學三年級時有個同學問我,以後要念哪所國中,我回答附近的地方國中而不是私立中學。

他想了想,他說:「你的腦袋不錯,可惜去那種流氓學校念書這輩子大概是毀了。去那裡也許可以過三年第一名的日子。有機會還是讓你爸媽幫你遷戶籍吧,念不起私中還有大學校(居仁之類的)可以念,可以來當我同學。」

我後來回去跟我媽說,我媽說:「要遷戶籍也要有人脈。但要讀書,哪裡都能念。」

我聽了,覺得很有道理。

當然,事隔多年,我後來知道那位同學他考上中二中、考上政大管院,我挺恭喜他的。畢竟他有家業可以接,所以念商管真的適合他。


我上了中一中後考了語資班,考上了,但是是靠國文考上的。我英文幾乎是個位數。

高中班導是英文老師,也因此我讓她感到很為難:每次考試幾乎都是40、50在跳,第一次念全英文小說還是因為學校段考要考,得跟著一起念。

而說真的,我完全是靠著前後文、查字典、順文法才勉強搞懂那是啥意思。

數學就更差勁了,中模前三次的級分分別是1、1、2,我可不認為那是我考上台大的好兆頭。


但就是一股狠勁,覺得「別人都做得到,我憑什麼做不到?」、「不想輸給討厭的人」、「想去到自己認為最適合自己的地方」

我考了指考,好歹也上了台大。


台大衝擊

上台大之後,我也有類似的衝擊,確實啊,這裡都不是些鄉下人啊。

中一中已經是許多有錢人、軍公教後代念的學校了,台大這裡有更多這樣的人,他們自己足夠努力、父母或兄姐有著良好的計畫,甚至在大學前就有多念一年高中、去外國交換的,或是還只是大一就對於自己科系的學術知識與學校排名之之甚詳的。


可我始終記得,大一的時候我上中國史課,教授說過的一段話:

「什麼是公平?兩個孩子付出同樣的努力,就該得到同樣的結果嗎?還是要盡可能讓每一個人都在同樣的基準點呢?只是,你們思索一件事情,一個人如果透過自己的努力就能從社會的最底層,一路爬到萬人之上,這叫那些有著幾代家業的人怎麼活呢?這樣公平嗎?」

大一的我,覺得這是一堆屁話。

我有能力,我付出了一大堆心力,我從路邊的垃圾堆和夜店出來的人的嘔吐物中爬到了台大,我當然有資格去挑戰這個世界所有我想要拿的東西。如果我拿不到,是我能力的問題;如果我拿得到卻被人家排擠而搓掉,是世界欠我的。(那時候很偏激XDD)


文化資本

但年紀越來越大,知道的事情越來越多後,我越來越珍惜自己的經歷,也越來越知道每一個人背後的文化資本都得來不易。

拿個比較正面的、不投機取巧的例子來說明吧:

開臺進士鄭用錫,新竹鄭家的扛霸子,我想各位應該多少是知道的。

他們家從還在中國時開家立業算起,花了七代才翻身。

這是在沒有殖民者入侵、沒有人獻城與殖民者合作的情況下,臺灣各大家族中最快脫貧翻身的例子。(我們這裡先不討論三代公務員能上富比士那種案例)

以清朝東南諸省的人的平均壽命與適婚年齡來看,一代大概是25歲,7*25=175,七除八扣下來就算個150年吧。

150年內,你們這個家族的人要克勤克儉、要做對決定、要避免風險、要教養小孩、要投資教育,還得不出敗家子、不遇上民變或叛亂(至少不在裡面損失過多),而且還是走中國歷代認可的最快晉升方式:考試,才出了一個翻轉階級,讓你們家總算有人出人頭地、不用怕被外調的官員刁難或欺負的進士。

而鄭用錫官很大嗎?

在清帝國裡,他就是一個小小的進士,還是政治鬥爭失敗之後告老還鄉,寫個《勸和論》又碰上我們在臺灣,教國文想要選些比較跟臺灣有關的古文才會選錄到他的文章。

這個人、這個家族,已經比其他人快了,霧峰林加、板橋林家事務農轉經商,都是苦幹實幹十代以上才成為一方豪強。

說了這些,我想表達的點是:各種資本的積累本來就非常困難且耗時。

而我領悟到這些時,我已經畢業、創業、開公司,同時也在接各種設計案、行銷案、寫作了。

那沒有很久以前,大概是2018左右的事情。


我還活著

四年過去了,公司還在,我也還活著。

以臺灣中小企業平均狀況來看,開業五年是一個坎,95%的公司會在這之前收掉。

我還算幸運,只是過勞到觸發癲癇,u然後有點喪失工作能力,不得不改變工作模式與定位而已。

而在這四年多裡,我認識了更多有趣的人。

過往的同學、學弟妹也去了許多不錯的大學念書,像是倫敦大學國王學院、亞非學院、京都大學、UC Berkley、MIT之類的,我才發現,其實台大不是什麼特別有錢的人念書的地方。

這裡只是殖民地。

真正一流的政商名流、大學者、大商人,他們的孩子、學生或推薦函可以把你送進殖民母國、秩序輸出國的一流院校,以世界等級繼續階級複製。


但是,我們生存在一個最壞的時代嗎?所有的有錢人、有權勢者都勾結在一起,人皆私其私、親其親嗎?我不認同。

我反而認為,我們同時也活在一個最好的時代(借用狄更斯的話來說)。

從小生在雙語環境很好,但如果你把尺度放寬,不讓自己被18-22大學、22-25碩士之類的進度條侷限住時,你會發現現在開始學一點都不晚。

我就是從小有語言障礙和ADHD,但我父母沒有發現這件事情(直到我這兩年做檢查時才確診),然後唯一會的語言就是中文,連台語都講不太好。

於此同時,我15歲上高一時,同班有個語言天才,他爸爸是醫生,弄了一堆教材給他,他除了中英文以外,能夠聽說讀寫的外語還有法、西、葡、日、韓、俄和阿拉伯文。

可我前一陣子與他碰面時,他其實已經忘了許多,主要就是英文、西班牙文、日文還是很流利,畢竟他是外交相關工作的。

而我日文是差了點,法文、西文、德文、拉丁文都只有淺嘗輒止,但至少英文是可以看的了。中文的話,嘛,畢竟其中一個斜槓是文字工作者,講實際一點就是織文販字的,總是不能連這個也做不到。

而這些資源,有一部份是我到了台大之後,跟會這些語言的人交流,看著其他不會的人從零基礎努力自學、語言交換到可以考到N1、C1、雅思7.0以上之類的,至於多益,別開玩笑了,多益最難的地方是要保持清醒,不要考到睡著而已。要做學術、要走國際的話,那就不是有鑑別度的東西。

發現哪些人念台大時的震撼感

回到標題,同時也回到原PO的問題。

我真的懂發現「都是什麼人念台大」時的那種震撼感。

不過我幸運一點,我每次升學都被震撼一次,所以震著、震著就習慣了。

可是,重要的不是你現在作為一個鄉下孩子/輸給其他人的人有多差,你一點都不差。

重點是,你有沒有畫地自限;重點是你是不是把人生這場賽局給看窄了、看短了?

不需要過度責備自己或自己的出身,每個人的人生進度條真的不一樣

弄清楚自己身邊的人們跟自己的差別很好,

接下來是好好發揮你的長處、去探索你的興趣、去學習分辨別人成功背後的成因,有哪些是可以學的就學過來、有哪些不是你眼前這個階段可以複製的就別放在心上自尋痛苦。

以古喻今

我一直很喜歡三國,所以就在這幾年特別不得志,尤其是身處病榻、只能靜養來慢慢恢復體力時多瞭解了一下那時候的人們。

大家知道劉備、曹操、孫權他們三個人,誰的學歷最好嗎?

學問好,肯定是曹操,詩歌大王。

但論到學歷,劉備15歲靠著鄉里宗族湊了一大筆錢讓他進洛陽拜師求學,成為盧植的記名弟子。

大家可能不知道盧植是誰,但可以簡單理解成:你是學物理的,愛因斯坦願意收你進他的實驗室,雖然他不親自教你,但對外會希望大家看在你是他lab的成員份上,多給你一點照顧。

他的同學就因為家世好、長得帥、高大威猛,而備受注目,那個人叫做公孫瓚,很早就被袁紹收拾掉的人。

可是這麼好的學歷有幫到劉備什麼嗎?有,他認識了公孫瓚、袁術、袁紹、曹操這幫子人。

但當他回家鄉時,這份學歷沒什麼用。他一樣畢業即失業,照樣回家織席販履、在地方跟其他8+9(像是張飛、關羽)混。

就算黃巾之亂剿匪有功、聯軍討董他有一份,講白的,他也是沒人看得起,只能乖乖學做人、好好跟以前的朋友打好關係。

上面說的那些諸侯,除了袁術之外,他都在人家手下待過一遍了。

真要混到他出頭,已經是四十歲以後了,他那幫朋友除了曹操之外全部都死了,而且幾乎都死在曹操手上。

可人家就是會利用資源、有創業精神,走到哪裡就到處蹭資源、蹭名聲,而且有機會增強自己或自己手下的實力絕不放過,也從來不幹違背自己人物設定「仁德」的設定。

就這樣,一個賣草鞋的、一個殺豬的、一個殺人的逃犯桃園三結義,竟然還真的弄出一番事業來。

史書多半是說,劉備做人成功,但我仔細回去看三國志、看資治通鑑,我認為是劉備在看了眼界之後有迷失過(好聲色犬馬)、有不甘心過,但同時他在前半生累積的大量失敗讓他領悟到一件事情:輸給人家不丟臉,贏回來就行。


當然,我想講到這裡,我以前念的是什麼系,應該滿清楚的XDDD

而就在這麼文組、這麼沒有就業市場的科系中,我的同屆同學現在有人在中研院接案做GIS研究、有人在公家機關上班、有人進入一流商業顧問公司、有人進入NGO工作、有人投身學術研究,而我則是不務正業地在開發電腦遊戲、設計桌遊和寫作XDD

說真的,以前我不好的東西(數學、英文、商科)現在我幾乎都得碰、幾乎都得懂個大概。

別把對手當敵人,而是跟他們切磋琢磨

請盡量記得,「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此言不是空話。

只要自己去除掉心中自卑的陰影後,要持續精進、持續努力、持續往自己更嚮往的地方發展並不是難事。

而你身邊這些讓你自慚形穢的人,如果將他們不視為敵人而是對手(會持續切磋琢磨的那種),你的進步會很驚人的。

我大學四年過得還算愉快,雖然中間要兼顧學業、工作,還想不斷探索新的領域,有點讓自己發瘋XD

但我很想念那個感覺,也會一直記得那個感覺。

希望看到文章的你(不管是原PO,還是點開的其他朋友/學弟妹/學長姐)也是,可以好好享受你接下來的人生。


祝好運。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亞寧學院
13會員
70內容數
學院者,傳道、受教、切磋琢磨之地。 多數現代人從來不缺資訊,更不缺取得資訊的管道,但缺辨別真偽、鑑別優劣、演繹因果等知識方法而已。 於此平台開設專欄、成立沙龍而以「學院」名之,不求於此直接獲利,但求廣傳見聞以助人而已。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提供一條簡單公式、一套盤點思路,幫助你快速算出去日本自助旅遊需要準備多少日幣現金!
Thumbnail
提供一條簡單公式、一套盤點思路,幫助你快速算出去日本自助旅遊需要準備多少日幣現金!
Thumbnail
哈囉!我是歪西 YC 目前轉來台大,已經快一學年過去,在這一年中,我發現了一些有趣的事⋯⋯
Thumbnail
哈囉!我是歪西 YC 目前轉來台大,已經快一學年過去,在這一年中,我發現了一些有趣的事⋯⋯
Thumbnail
最近爆出許多的歧視言論,如台大言論自由月布條隱射歧視原住民加分,以及台大經濟學生會候選人所發出的政見。這讓許多人納悶:為什麼都讀到台大了,還說得出這種話?然而,學歷還真的跟偏見與歧視一點關係都沒有。許多人認知的「為什麼都讀到台大/頂大了」,其實不是知識與「沒有偏見」之間必然的連結,而是一種社會期待
Thumbnail
最近爆出許多的歧視言論,如台大言論自由月布條隱射歧視原住民加分,以及台大經濟學生會候選人所發出的政見。這讓許多人納悶:為什麼都讀到台大了,還說得出這種話?然而,學歷還真的跟偏見與歧視一點關係都沒有。許多人認知的「為什麼都讀到台大/頂大了」,其實不是知識與「沒有偏見」之間必然的連結,而是一種社會期待
Thumbnail
「台灣太強調勝者全拿的思維,但其他人呢?」在這次工作短暫回台某個行程中,開車來接我的老師這麼問道。對啊,其他人呢?世界上大部分的人都不會是站在台上領獎、頒獎、講評的人,那大家該怎麼辦?偶爾為台灣之光驕傲、講講自己朋友或以前校友有什麼豐功偉業沾沾光,然後一輩子為自己的平庸感嘆嗎?
Thumbnail
「台灣太強調勝者全拿的思維,但其他人呢?」在這次工作短暫回台某個行程中,開車來接我的老師這麼問道。對啊,其他人呢?世界上大部分的人都不會是站在台上領獎、頒獎、講評的人,那大家該怎麼辦?偶爾為台灣之光驕傲、講講自己朋友或以前校友有什麼豐功偉業沾沾光,然後一輩子為自己的平庸感嘆嗎?
Thumbnail
雖然身為一個可以被貼上台大人標籤的人,但回想過去的種種,我應該就像當時同學們說的,真的很外星人,不論是對椰林區的人所談論的血統,或是椰林區外的人所說的第一學府人如何,我都有種滿頭問號、與我何干的感覺。 學歷不過是我的經歷,又不是我。 把自己或他人化約成學歷上的世俗價值,太奇怪了,可這件怪事卻從未消失
Thumbnail
雖然身為一個可以被貼上台大人標籤的人,但回想過去的種種,我應該就像當時同學們說的,真的很外星人,不論是對椰林區的人所談論的血統,或是椰林區外的人所說的第一學府人如何,我都有種滿頭問號、與我何干的感覺。 學歷不過是我的經歷,又不是我。 把自己或他人化約成學歷上的世俗價值,太奇怪了,可這件怪事卻從未消失
Thumbnail
原文轉載自我在Dcard的發文,見到迴響巨大,破千人按讚才發過來方格子。 主要是回應學弟此篇「台大根本不是給鄉下人讀的」發文。
Thumbnail
原文轉載自我在Dcard的發文,見到迴響巨大,破千人按讚才發過來方格子。 主要是回應學弟此篇「台大根本不是給鄉下人讀的」發文。
Thumbnail
他鄉遇故知本是一件樂事,但出了國才發現不是這麼回事,原來台灣人並不會善待台灣人。
Thumbnail
他鄉遇故知本是一件樂事,但出了國才發現不是這麼回事,原來台灣人並不會善待台灣人。
Thumbnail
我記得在我畢業後去日本工作 然後再幾年後回到台灣時,跟一位台大畢業的朋友見了面。 在他的既定印象裡,剛畢業去國外一定就是像澳洲農場那樣,做一些粗活,也學不到什麼技能,不過能賺到點錢,頂多是這樣的程度。 我都還沒開口分享我在日本做什麼工作,他就劈頭斷定日本一定也是差不了多少。 我心想,也許有幾個可能
Thumbnail
我記得在我畢業後去日本工作 然後再幾年後回到台灣時,跟一位台大畢業的朋友見了面。 在他的既定印象裡,剛畢業去國外一定就是像澳洲農場那樣,做一些粗活,也學不到什麼技能,不過能賺到點錢,頂多是這樣的程度。 我都還沒開口分享我在日本做什麼工作,他就劈頭斷定日本一定也是差不了多少。 我心想,也許有幾個可能
Thumbnail
簡單介紹一下自身的背景,我是一名從台中飄到北部讀書的南部小孩(這邊並不是我打錯,只是想呈現不同地區的人看待不同地區的角度),從國中開始一直嚮往到台北讀書,台北之於台中,我想就像紐約之於美國其他地區的感覺。尚未前進前,總是有無限的幻想,實際生活一年後,發現多了些機會,其他不無不同。
Thumbnail
簡單介紹一下自身的背景,我是一名從台中飄到北部讀書的南部小孩(這邊並不是我打錯,只是想呈現不同地區的人看待不同地區的角度),從國中開始一直嚮往到台北讀書,台北之於台中,我想就像紐約之於美國其他地區的感覺。尚未前進前,總是有無限的幻想,實際生活一年後,發現多了些機會,其他不無不同。
Thumbnail
戇膽到台北考高中
Thumbnail
戇膽到台北考高中
Thumbnail
母親總是常拿我念的學校說嘴,畢竟,我高中唸的是當地第一志願,他們總會有種期許,期許我讀進「臺清交成政」,「那些大學可是所有傑出偉人必經的過程。」她們會這樣跟我說,只要進入這些大學,你讀什麼科系都不用管,就給我進去就對了!
Thumbnail
母親總是常拿我念的學校說嘴,畢竟,我高中唸的是當地第一志願,他們總會有種期許,期許我讀進「臺清交成政」,「那些大學可是所有傑出偉人必經的過程。」她們會這樣跟我說,只要進入這些大學,你讀什麼科系都不用管,就給我進去就對了!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