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與英國 有拓展軍事交流空間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台灣與英國雖無軍事合作關係,但隨著中共軍力在印太區域日益擴張的趨勢,加上近年來英國十分關注台海安全局勢,以及英國國會議員二○二二年十一月二十九日以官方名義組團來台訪問等情事來看;未來台英兩國應有軍事交流的戰略空間,共同維護區域安全與穩定。

路透社十二月五日報導,英國下議院國防委員會主席埃爾伍德(Tobias Ellwood)表示,英國應加強與台灣的軍事交流,並更勇敢地在國際上支持台灣,英國對台灣的軍事協助有「很大的探索空間」(much to explore);他並透露日前隨華府智庫「德國馬歇爾基金會」訪問團來台時,曾討論到台灣的國造潛艦計畫;他強調,英國在協助烏克蘭對抗俄羅斯上比其他國家更進一步,其他國家則緊隨其後,未來應該沒有任何事能夠阻止英國也對台灣做同樣事情。

埃爾伍德的談話深具意義,值得我國安高層官員重視。因為他是英國執政保守黨的資深議員,二○一七至二○一九年在英國防部擔任過政務次長,因而對全球軍事情勢有深入瞭解,也對英國的國會政治有相當影響力。

近年來英國受到美軍自由航行南海的影響,已開始重視區域內「中共軍事擴張」以及「兩岸軍事緊張」的全球安全議題,除與美國站在同一陣線外,也實際展開軍事與外交活動。二○一八年英國皇家海軍軍艦首次駛入南海;二○二一年三月英國政府公布「傾向印太」的「整合性評估報告」、七月英國皇家海軍伊麗莎白女王號航母打擊群駛入南海並進行「航行自由」的演習、九月英國與美國、澳洲共同成立有亞洲北約之稱的「AUKUS」(三方安全夥伴),都在對中國擴軍南海與挑釁台灣的舉動發出嚴重警告。

去年十月英國國防大臣華勒斯出席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會議,接受媒體訪問時,公開譴責中國,軍機入侵台灣防空識別區是危險行為並破壞區域穩定。近來英國首相蘇納克等政府高層官員也多次在公開場合強調,台海和平穩定攸關印太區域和平繁榮,並支持台灣參與國際組織。以上顯示英國重視台灣國際地位以及建構一個安全的台海與印太區域。

二○二一年英國《經濟學人》聲稱台灣是世界上最危險地區,台海戰爭亦被各國認定隨時可能爆發,因而英國近來就更關注中國破壞台海現狀及威脅全球安全行為。台灣與英國在自由、法治及人權具有共同價值觀,雙方也有相當程度的貿易往來。未來台灣應把握戰略契機,善用「國會外交」機會,協助拓展與英國的軍事交流,包括情報交換、國防智庫合作、潛艦建造技術,以及假訊息和網路攻擊等複合式威脅等議題,都是兩國可先合作的方向。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台大法學博士姚中原教授專欄文章
14會員
81內容數
台灣四面環海,以美國全球戰略佈局來看,台灣地緣具有下列特性:(一)中共海上交通的扼制點;(二)東亞海上的戰略位置;(三)軍事島鏈的中央位置。
2025/05/03
全球戰略環境不斷變化下,未來軍隊戰力不在數量多寡,而取決於「質」的優勢。   2002年3月1日,象徵中華民國國防體制邁入軍政、軍令一元化時代,並以達成「軍隊國家化、國防一元化、文人領軍、國防自主、全民國防」為目標的「國防二法」(國防法與國防部組織法)正式實施。
Thumbnail
2025/05/03
全球戰略環境不斷變化下,未來軍隊戰力不在數量多寡,而取決於「質」的優勢。   2002年3月1日,象徵中華民國國防體制邁入軍政、軍令一元化時代,並以達成「軍隊國家化、國防一元化、文人領軍、國防自主、全民國防」為目標的「國防二法」(國防法與國防部組織法)正式實施。
Thumbnail
2025/04/30
世界先進民主國家在國防組織轉型與軍事事務變革中,都非常重視軍事人才與國防文官的培養。  因此我國國防部未來對於軍事人員或文職人員的培育、養成、運用,也必須要有前瞻性想法和革新作為。  「國防二法」實施後「國防文官」的運用效益顯然不若預期,不論是文官的訓練培養、功能發揮、未來發展等
Thumbnail
2025/04/30
世界先進民主國家在國防組織轉型與軍事事務變革中,都非常重視軍事人才與國防文官的培養。  因此我國國防部未來對於軍事人員或文職人員的培育、養成、運用,也必須要有前瞻性想法和革新作為。  「國防二法」實施後「國防文官」的運用效益顯然不若預期,不論是文官的訓練培養、功能發揮、未來發展等
Thumbnail
2025/04/06
日本《共同社》報導,日本政府對於中國武力犯台的可能日漸擔憂,為強化西南區域的防衛體制,正考慮在九州的兩個地方部署長程飛彈,預訂在今年2025年12月開始進行部署作業。
Thumbnail
2025/04/06
日本《共同社》報導,日本政府對於中國武力犯台的可能日漸擔憂,為強化西南區域的防衛體制,正考慮在九州的兩個地方部署長程飛彈,預訂在今年2025年12月開始進行部署作業。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開啟台灣對國防軍事的封閉視角 .獲得台灣國民的力量與支持 對於台灣來說,台灣的國防力量應該要成爲台灣海峽和平的核心基礎事實,加強國防自主力量也就成為台灣必須要面對的現實。
Thumbnail
.開啟台灣對國防軍事的封閉視角 .獲得台灣國民的力量與支持 對於台灣來說,台灣的國防力量應該要成爲台灣海峽和平的核心基礎事實,加強國防自主力量也就成為台灣必須要面對的現實。
Thumbnail
日本日前公布最新版「防衛白皮書」聚焦台海安全,對中國軍事動向的警戒升級,稱為是「前所未有的最大戰略挑戰」;白皮書指出,共軍已跨越第一島鏈,進入第二島鏈,並在日本周邊活動更為頻繁,對台灣的武力施壓也有提高趨勢。以上內容說明了,一旦台灣遭到侵略,日本國家安全亦將受到威脅。
Thumbnail
日本日前公布最新版「防衛白皮書」聚焦台海安全,對中國軍事動向的警戒升級,稱為是「前所未有的最大戰略挑戰」;白皮書指出,共軍已跨越第一島鏈,進入第二島鏈,並在日本周邊活動更為頻繁,對台灣的武力施壓也有提高趨勢。以上內容說明了,一旦台灣遭到侵略,日本國家安全亦將受到威脅。
Thumbnail
自從蔡英文總統執政以來,台美軍事合作關係是兩國斷交後最為密集與最佳狀況。不僅在防衛武器的軍售項目上有重大突破,許多美國政府高級官員以及美國聯邦國會參眾議員,也都相繼率團來台訪問,創下歷史紀錄。但此種有利台灣外交發展的政治情勢,也造成中國當局的強力反彈並持續以軍事力量打壓台灣。
Thumbnail
自從蔡英文總統執政以來,台美軍事合作關係是兩國斷交後最為密集與最佳狀況。不僅在防衛武器的軍售項目上有重大突破,許多美國政府高級官員以及美國聯邦國會參眾議員,也都相繼率團來台訪問,創下歷史紀錄。但此種有利台灣外交發展的政治情勢,也造成中國當局的強力反彈並持續以軍事力量打壓台灣。
Thumbnail
未來台灣應把握戰略契機,善用「國會外交」機會,協助拓展與英國的軍事交流,包括情報交換、國防智庫合作、潛艦建造技術,以及假訊息和網路攻擊等複合式威脅等議題,都是兩國可先合作的方向。
Thumbnail
未來台灣應把握戰略契機,善用「國會外交」機會,協助拓展與英國的軍事交流,包括情報交換、國防智庫合作、潛艦建造技術,以及假訊息和網路攻擊等複合式威脅等議題,都是兩國可先合作的方向。
Thumbnail
是說中國藉美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訪台的機會,趁機打破海峽中線,不斷派遣戰機越界侵擾,進一步壓縮台灣的防禦空間與反應時間。美國雖然嚴厲指責中國的行為,卻未採取積極的行動。台灣為了避免提高緊張情勢,也選擇相對冷靜的方式來處理。結果就形成了,中國不斷步步進逼,美、台雙方卻難以有效反制的情況.......
Thumbnail
是說中國藉美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訪台的機會,趁機打破海峽中線,不斷派遣戰機越界侵擾,進一步壓縮台灣的防禦空間與反應時間。美國雖然嚴厲指責中國的行為,卻未採取積極的行動。台灣為了避免提高緊張情勢,也選擇相對冷靜的方式來處理。結果就形成了,中國不斷步步進逼,美、台雙方卻難以有效反制的情況.......
Thumbnail
中國此次軍演動員兵力及作戰想定都是經過長期準備跟規劃,顯然不是臨時起意,只是剛好把裴洛西訪台作為個藉口傳達以下訊號
Thumbnail
中國此次軍演動員兵力及作戰想定都是經過長期準備跟規劃,顯然不是臨時起意,只是剛好把裴洛西訪台作為個藉口傳達以下訊號
Thumbnail
是說近期美國的智庫學者、軍方將領、國會議員、甚至是前任政府官員,都不約而同地警告,中國可能武力犯台,並提出各式各樣的時間表。再加上中國於10月初派遣大批軍機擾台,讓兩岸接近開戰的傳言甚囂塵上。中國派遣軍機大舉侵擾台灣的防空識別區,已引起國際的關注,擔心爆發戰事.....
Thumbnail
是說近期美國的智庫學者、軍方將領、國會議員、甚至是前任政府官員,都不約而同地警告,中國可能武力犯台,並提出各式各樣的時間表。再加上中國於10月初派遣大批軍機擾台,讓兩岸接近開戰的傳言甚囂塵上。中國派遣軍機大舉侵擾台灣的防空識別區,已引起國際的關注,擔心爆發戰事.....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