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黃金歲月:地瓜餃婆婆吳美玉專訪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地瓜餃對於馬祖人而言,吃的不僅是甜潤滋味,更是回味記憶裡的別樣情懷。


raw-image

馬祖南竿的四維村,早期可分為五個聚落:秋桂樓、夫人村、西尾、芙蓉澳、五間排,五間排因一排五間樓房的建築樣式而得名,過去曾有二十多戶人家居住,但經過馬祖遷台潮後,現今長住住戶不到五戶,而現年87歲的「地瓜餃婆婆」吳美玉仍居住於此。

raw-image

於民國24年出生的吳美玉,小時候父親在海上梟雄林義和(延伸閱讀:老村長的義和時代)船上工作,林義和以芙蓉澳做為作餉、整頓、補給的根據地,在中國長大的美玉婆婆便經常出現在四維村,那時五間排一對夫婦膝下無兒女,看見美玉婆婆和早夭女兒玉珠長得很像,便決定收養,於是7歲那年美玉婆婆離開原生家庭,開始在五間排生活。小孩去山上找野草餵豬,大人去打漁整地,有時幫忙種地瓜、種麥、種大豆、割草、撿螺,清苦而簡單的日子,直到民國37年養父去世、38年國民政府撤退而有所轉變。

戰地政務下的同島一命

「國軍來的時候我們都很害怕,有人把豬羊拿去大陸賣,結果一打仗,兩邊就不能互相過來了。」民國38年政府封鎖淪陷區的交通,切斷馬祖與大陸的往來,從此美玉婆婆和親生母親便再也沒有見過面。而跟著政府退守馬祖的軍隊剛抵達沒有地方住,只能暫居在各聚落的民宅裡,「以前五間排和秋桂樓住了一個連,一百多個人,家裡的廚房都有阿兵哥住。」滿山滿谷的軍人直至碉堡、據點落成,才逐漸遷移出島民的生活。

raw-image
raw-image

馬祖作為戰地前線,為鞏固民防力量、支援國軍駐防部隊,施行「軍事與民生兼顧,戰備與建設並重」政策,白天人民務農、打漁,晚上則要配合民防隊組織訓練,「如果晚上不去,明天早上就把你關在餵羊的地方。」美玉婆婆回憶以前在民防婦女隊的日子,唱歌、跳舞、演講,樣樣都得學,時不時還得勞軍表演,鼓舞士氣。在長達四十三年的軍管歲月中,美玉婆婆成為保家衛國的一員,也將九個孩子撫養長大成人,在重擔卸下後,才逐漸成為大家口中的「地瓜餃婆婆」。

raw-image

地瓜變黃金,甜潤的傳統滋味

馬祖土壤貧瘠,地瓜是島民早期的重要糧食,從蒸地瓜、烤地瓜、地瓜米到老鼠仔(長條狀,多半煮湯時加入)、龜桃(外觀像迷你的紅龜粿)、地瓜餃,單調而乏味的抗旱作物,卻在馬祖人手中長出變化多樣的吃法。地瓜餃是馬祖的傳統點心,外皮為地瓜、太白粉製成,內餡包入花生碎粒、蔥、豬油和糖,「以前有空就和鄰居搭伙做地瓜餃子,有的蒸來吃,有的煮來吃,還會偷偷煮給孩子吃。」不用配飯菜的地瓜餃,外型大而厚實,幾個落肚,小孩子就吃飽了。後來婆婆開始賣地瓜餃,當時的劉立群縣長就建議她:「依嬤,妳為什麼不做小一點呢?一口一個就好了。」於是就做成較小的三角粽子狀,也是現今大家常見的模樣。

raw-image

地瓜餃材料簡單,但每戶每家都有自己的獨門配方,「地瓜不能煮太久,太爛、太細都不行。」賣地瓜餃超過20年的美玉婆婆,每個步驟都有自己的堅持:地瓜和太白粉的比例、太白粉所使用的牌子、攪拌的手法和姿勢,「你看今天地瓜太軟,就要少放一點水。」當然,最重要的是歲月積累的實作功力,才能依據天氣、溫度、食材狀態進行調整。在將地瓜與太白粉搓揉成麵糰狀前,婆婆會取適量的水和太白粉「煮糊」(台語叫粿脆,客語叫粄媽),熟了再倒到大盆裡面一起拌勻,多了這步驟可以讓地瓜皮更加Q彈好吃。「餡也是有比例的,芝麻、花生都是自己炒的,豬油也是在山隴(介壽)買肉自己煮的,然後珠蔥(指紅蔥頭長的翠綠嫩莖)要最後再拌進去,才會香。」

raw-image
raw-image

技藝傳承,永遠的地瓜餃

地瓜餃對於在地人而言,吃的不僅是甜潤滋味,更是回味記憶裡的別樣情懷。在乾涸土地頑強生長的地瓜,陪伴無數馬祖人走過兵荒馬亂的動盪年月,儘管美玉婆婆因幾年前中風而無法繼續製作地瓜餃,但所有細節早已用身體記憶,不曾因停止而淡去,如今婆婆的地瓜餃由最小的兒媳婦接棒,期許這時光堆疊的美好滋味,能像地瓜強韌的生命力那般,永傳飄香。

raw-imag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西尾半島的沙龍
6會員
12內容數
西尾半島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4/11/09
清晨七點左右,海面反射粼粼波光之際,王家凌早已穿好雨褲、套上雨鞋,和另一名外籍漁工上了船,開始一日的昆布採收工作。船上的倆人,合力拉起重達一、兩百斤的昆布,成堆擺在漁船中央,散發烏亮光芒。當收成告一段落,岸上另一頭,橋仔漁民世世代代用來曝曬漁獲的大岩盤上,則可見五六位村民等著王家凌的船隻返航,準備協
Thumbnail
2024/11/09
清晨七點左右,海面反射粼粼波光之際,王家凌早已穿好雨褲、套上雨鞋,和另一名外籍漁工上了船,開始一日的昆布採收工作。船上的倆人,合力拉起重達一、兩百斤的昆布,成堆擺在漁船中央,散發烏亮光芒。當收成告一段落,岸上另一頭,橋仔漁民世世代代用來曝曬漁獲的大岩盤上,則可見五六位村民等著王家凌的船隻返航,準備協
Thumbnail
2024/11/09
四月下旬,某個被薄霧籠罩的春季午後,位於北竿西北方的聚落──橋仔村,澳口邊唯一的動靜,僅有隨波起伏的七彩浮球、兩三艘小型漁船,以及行走在碼頭的幾位海巡人員。此時,身著防風背心、腳踩亮橘色塑膠拖鞋,叼根菸休憩之餘的王家凌,向我們打了聲招呼,一面遙望自家漁場,盤算著海平面下,最後一批掛養昆布的採收時程。
Thumbnail
2024/11/09
四月下旬,某個被薄霧籠罩的春季午後,位於北竿西北方的聚落──橋仔村,澳口邊唯一的動靜,僅有隨波起伏的七彩浮球、兩三艘小型漁船,以及行走在碼頭的幾位海巡人員。此時,身著防風背心、腳踩亮橘色塑膠拖鞋,叼根菸休憩之餘的王家凌,向我們打了聲招呼,一面遙望自家漁場,盤算著海平面下,最後一批掛養昆布的採收時程。
Thumbnail
2023/01/11
在馬祖南竿的四維村有間名叫「林義和工坊」的餐館,從村口就能見到裊裊炊煙,走近還能聞到紅糟飄香以及碰杯吆喝的熱鬧聲響。「林義和工坊」老闆黃克文先生,是百年前馬祖梟雄林義和的外孫,在這間老老的祖厝裡,釀出一篇又一篇的動人故事。
Thumbnail
2023/01/11
在馬祖南竿的四維村有間名叫「林義和工坊」的餐館,從村口就能見到裊裊炊煙,走近還能聞到紅糟飄香以及碰杯吆喝的熱鬧聲響。「林義和工坊」老闆黃克文先生,是百年前馬祖梟雄林義和的外孫,在這間老老的祖厝裡,釀出一篇又一篇的動人故事。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在馬祖南竿的四維村有間名叫「林義和工坊」的餐館,從村口就能見到裊裊炊煙,走近還能聞到紅糟飄香以及碰杯吆喝的熱鬧聲響。「林義和工坊」老闆黃克文先生,是百年前馬祖梟雄林義和的外孫,在這間老老的祖厝裡,釀出一篇又一篇的動人故事。
Thumbnail
在馬祖南竿的四維村有間名叫「林義和工坊」的餐館,從村口就能見到裊裊炊煙,走近還能聞到紅糟飄香以及碰杯吆喝的熱鬧聲響。「林義和工坊」老闆黃克文先生,是百年前馬祖梟雄林義和的外孫,在這間老老的祖厝裡,釀出一篇又一篇的動人故事。
Thumbnail
在馬祖南竿最西邊的小澳口芙蓉澳,從林義和開發、漁業黃金歲月、戰地政務到如今是馬祖養殖淡菜最大宗的海域,從小在芙蓉澳長大的陳孝民大哥,見證著澳口不同時期的流動軌跡。
Thumbnail
在馬祖南竿最西邊的小澳口芙蓉澳,從林義和開發、漁業黃金歲月、戰地政務到如今是馬祖養殖淡菜最大宗的海域,從小在芙蓉澳長大的陳孝民大哥,見證著澳口不同時期的流動軌跡。
Thumbnail
在乾涸土地頑強生長的地瓜,陪伴無數馬祖人走過兵荒馬亂的動盪年月,地瓜餃對於馬祖人而言,吃的不僅是甜潤滋味,更是回味記憶裡的別樣情懷。
Thumbnail
在乾涸土地頑強生長的地瓜,陪伴無數馬祖人走過兵荒馬亂的動盪年月,地瓜餃對於馬祖人而言,吃的不僅是甜潤滋味,更是回味記憶裡的別樣情懷。
Thumbnail
蘆荻社區灶咖成立於2017年,位於新北市蘆洲區,由老公寓、傳統產業、小吃聚集的巷弄裡。同年五月底舉辦第一屆『包粽博覽會』,至2020年,共計舉辦三屆。使用“博覽會”、“趴踢”的元素,邀請庶民包粽達人現身分享、示範、教學,還原粽子本身的豐富與多元文化;不再只是被市場畫定壁野分明的單一分類。
Thumbnail
蘆荻社區灶咖成立於2017年,位於新北市蘆洲區,由老公寓、傳統產業、小吃聚集的巷弄裡。同年五月底舉辦第一屆『包粽博覽會』,至2020年,共計舉辦三屆。使用“博覽會”、“趴踢”的元素,邀請庶民包粽達人現身分享、示範、教學,還原粽子本身的豐富與多元文化;不再只是被市場畫定壁野分明的單一分類。
Thumbnail
黃媽媽的福菜苦瓜排骨湯 上次介紹「萬物皆可醃」的阿美族,今天登場的則是「處處皆可藏」的客家主廚,帶來經典的客家發酵食。 水腳仔到阿姬師  黃媽媽除了是九個孫子的阿婆、黃媽媽手作客家小館 的掌門人,還具有另一個鄉親最熟悉的身分--總舖師,辦桌經驗三十年,曾經一日出餐上百桌。起初,她是總鋪師身邊的「水腳
Thumbnail
黃媽媽的福菜苦瓜排骨湯 上次介紹「萬物皆可醃」的阿美族,今天登場的則是「處處皆可藏」的客家主廚,帶來經典的客家發酵食。 水腳仔到阿姬師  黃媽媽除了是九個孫子的阿婆、黃媽媽手作客家小館 的掌門人,還具有另一個鄉親最熟悉的身分--總舖師,辦桌經驗三十年,曾經一日出餐上百桌。起初,她是總鋪師身邊的「水腳
Thumbnail
貢寮味於台灣的東北角,東瀕太平洋,西鄰雙溪區。說到貢寮的美食,腦中浮現九孔、海菜與小卷;這些讓貢寮人引以為傲的特產,當地居民卻不常吃…
Thumbnail
貢寮味於台灣的東北角,東瀕太平洋,西鄰雙溪區。說到貢寮的美食,腦中浮現九孔、海菜與小卷;這些讓貢寮人引以為傲的特產,當地居民卻不常吃…
Thumbnail
在困境異域中,如何安然自處?從一碗麵說起。 這天中午在飢腸轆轆下,來到偏鄉的邊陲地帶,為的是品嘗傳說中很特別的 #瑤族滇緬風味小吃,掌廚字大姊卻因牙疼去就醫,跟這個美食小店錯過了3次。索性帶著北部來的好友一探前次因 #孔雀宴 而得知的 #馬家有福有機農場。 一走進小小的庭院,前次僅一面之緣的馬
Thumbnail
在困境異域中,如何安然自處?從一碗麵說起。 這天中午在飢腸轆轆下,來到偏鄉的邊陲地帶,為的是品嘗傳說中很特別的 #瑤族滇緬風味小吃,掌廚字大姊卻因牙疼去就醫,跟這個美食小店錯過了3次。索性帶著北部來的好友一探前次因 #孔雀宴 而得知的 #馬家有福有機農場。 一走進小小的庭院,前次僅一面之緣的馬
Thumbnail
煮好的米團泡入薑湯,在過去以農業為大宗的客庄裡,「漉湯米齊」這道米食就是農忙時節田邊最常出現的慰勞點心。拜訪過客庄媽媽以後,才知她們口中的「漉湯米齊」不完全等同我們一般認知的「牛汶水」。
Thumbnail
煮好的米團泡入薑湯,在過去以農業為大宗的客庄裡,「漉湯米齊」這道米食就是農忙時節田邊最常出現的慰勞點心。拜訪過客庄媽媽以後,才知她們口中的「漉湯米齊」不完全等同我們一般認知的「牛汶水」。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