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免費壽司更重要的一碗麵

2021/03/18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在困境異域中,如何安然自處?從一碗麵說起。

這天中午在飢腸轆轆下,來到偏鄉的邊陲地帶,為的是品嘗傳說中很特別的 #瑤族滇緬風味小吃,掌廚字大姊卻因牙疼去就醫,跟這個美食小店錯過了3次。索性帶著北部來的好友一探前次因 #孔雀宴 而得知的 #馬家有福有機農場。
一走進小小的庭院,前次僅一面之緣的馬伯伯聽出了我們的失落感,馬上招呼我們坐下喝茶。這個村子不大,上次來已隱約感受到馬伯伯是意見領袖,村民以他「馬首是瞻」,原以為瘦小精幹的他很嚴肅,沒想到他從在地的人事物如數家珍聊起,親切又帶著耆老的見多識廣。
他知道我們還沒吃中餐,交代家人到廚房準備食物,一鍋有現摘茴香、特製番茄辣醬和金黃蛋片的麵條幾分鐘後上桌,雖是簡單的家常食物,美味和人情味卻回香四溢在四周,邊吃邊聊中帶出他的年少鄉愁,也心疼顛沛流離、空降美濃的這群滇緬鄉親。
族群背景的特殊和歷史的演變,曾被拍成電影《#異域》,反而讓他們的身分像迷霧一般,看得見卻摸不清。當年他們是以雲南為主和當地少數民族組成的反共部隊,戰火之下,1961年因「#國雷專案」自泰緬邊境搭機撤退來台,如何在荖濃溪畔砂石遍布的不毛之地建立家園,是當時才10來歲的他們接下來的人生所要面對的。
「過去的忘不了,現在的記不了」,將荒郊異域開墾成河畔原鄉,這才是滇緬孤軍在台灣真正的生活,一起肩起畚箕、扛起重擔墾荒,河床大石被堆成牆籬,以廢土填地造田,雖然艱苦辛酸,面對現實多於抱怨,「我們在戰爭中都活了過來,再怎樣的苦也都撐過去了。」身分證37年次的馬伯伯10歲就加入游擊隊成為幼童軍,扛著比他身高還高的步槍在叢林中廝殺求生存,在滿佈鵝卵石的荒蕪河床地上解甲歸農,借土養命,用雙手艱苦的開墾生存之地,似乎對他已是「小菜一碟」。
生活比較穩定後,他與兒子逐步將家屋旁購置多年的荒廢農地,打造成友善環境的有機農場,用過去軍旅生活中養成的毅力,發揮在有機種植上,在自己農地上不斷嘗試作物種植的技術,農場滿是「慕名而來」昆蟲蝴蝶,充滿生趣。「有機農場勤灌溉,福天動地育良苗」,有福是馬伯伯的名字,也是想耕耘好不容易擁有的一方福田。兒子接棒有成,栽種更多樣的青菜、番茄、香蕉、芭樂等,一步步取得有機認證,目前蔬果大都直銷宅配,也縮短運送里程,成了村內滇緬特色餐廳的食材。
因為彼此友善的互動,高屏 #滇緬四村 中的 #精忠新村 特有一股溫暖氣氛,他們因戰爭結識,離散相聚,更有一份惺惺相惜的情誼。為了不忘本,馬伯伯慢慢撿拾當初開墾用的器具,清潔整理後陳列起來,讓下一代知道家園的源頭,懷有初心和從無到有的敬謝之意。他還出點子鼓勵村民整理活動中心旁廢地,成為有景觀的香料可食地景花園。社區婦女也在有心的字家姊妹們返鄉後,一起被號召自食其力,動手做出瑤族的媽媽味,#精功社區廚房 料理的鄉味,便成為一桌桌最樸實的佳餚,味蕾可以跳出歷經苦難後的甜美。
2020年10月,村民們甚至突破惡靈疫情下的恐懼,辦了一場別開生面的雲南風味 #孔雀宴,村民忙上忙下,以辦喜事的心情,由工藝師、藝術家與設計師三方協力,與社區居民共同協作,加入傣族孔雀圖騰美學,以漆藝與竹藝為食器,在滇緬傳統舞蹈、私房花園巡禮、香料特色市集、農村香料植物手作體驗的交織下,呈現採集家門前的香料植物,研製社區加工品,互助共餐一起用膳的日常生活風景。
友人好奇地詢問馬伯伯,布朗族和瑤族、傣族等雲南少數民族的飲食文化有哪些差異,馬伯伯的眼神飄到了年少的時空,他說當時連要生火的燃料,煮飯的水都要到很遠的地方取得,沒有鹽巴等調味,只能尋找有鹽味的石頭或葉子舔一舔,人們有東西可以吃、能把食物煮熟,就是奢求了,哪感受到飲食文化的區隔呢?
身後的對聯「心如碧海能容物,身似清蓮不染塵」,似乎映照馬伯伯的心志,常保微笑的他雖自謙沒讀甚麼書,但視野的高遠、意志的堅毅、心胸的寬容、生活的踏實,這是在馬伯伯身上,歷經戰火洗禮、顛沛流離後,留下最珍貴的資產。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44會員
105內容數
人生裡面最好的情景,是愛自己,好好生活,吃得下睡得著,並能發自內心微笑。 這麼簡單,卻很少人做到。「愛」是強迫不來的,「愛自己」也是一樣。 簡單來說,愛自己就是接受自己,接納自己的好與壞,重要的根本是,發揮自己的獨一無二! 人生不應受任何框架限制,每一步都是為了成為更好的自己,值得好好被對待。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