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腳仔到阿姬師
黃媽媽除了是九個孫子的阿婆、
黃媽媽手作客家小館 的掌門人,還具有另一個鄉親最熟悉的身分--總舖師,辦桌經驗三十年,曾經一日出餐上百桌。起初,她是總鋪師身邊的「水腳仔」,負責洗菜、備料、端盤、清洗的工作。一場又一場宴席,累積出豐厚經驗,在前輩總鋪師退休後,黃媽媽就和另外三位水腳姊妹,組成第三代總鋪師團隊,繼續服務鄉里。
黃媽媽除了是九個孫子的阿婆、黃媽媽手作客家小館的掌門人,還具有另一個鄉親最熟悉的身分--總舖師。
從新竹畫條穿越臺灣的對角線
關山阿姬師追根溯源,可追到中央山脈另一側。民國四十年代,黃媽媽父母從竹東移居關山,先生的家庭則是來自橫山。當年還有不少峨眉、北埔鄉親,為了尋求更多的耕地、更好的生活,一個個陸續移居,客家文化也在關山重新落地生根。
封印在阿婆甕缸裡的記憶
在客家飲食文化中,阿婆眠床下甕缸裡的醬菜,是許多人記憶最深處的滋味,黃媽媽家也不例外。勤儉惜福的精神、隨機應變的生活歷練,充分展現在一罐罐的發酵保存食之中,只是,現在早已不藏在床底下囉!
黃媽媽的院落,每個角落都能驚喜遇見發酵食。黃媽媽見縫插針、處處皆可藏,看似不起眼的瓶瓶罐罐,只要一打開,全都變成料理上不可或缺的最佳配角。
1. 高麗菜乾
餐桌上最得力的配角之一,做扣肉、煮湯、加醬油炒蒜頭,高麗菜本身的甜味、發酵的酸、以及日曬香氣,一次在舌尖迸發。
2. 檸檬醋
從廚房窗戶瞥見後院這兩缸檸檬,黃媽媽說這是直接檸檬泡在醋裡,稱不上是發酵。那一片片檸檬、沉澱澱的棕色,光看就生津止渴。
3. 福菜
黃媽媽心中最有客家精神的發酵食,惜食愛物、勤儉勤勞的代表,不論是用來滷苦瓜、煮竹筍湯、燉排骨湯,都是黃家成員心中的經典滋味!
4. 鳳梨醬
乾黃豆粕用米酒洗過,加入鳳梨、糖、鹽後,放置三個月。帶有水果香氣的調味品,增加湯頭鮮甜、炒肉片、蒸魚......鹹酸滋味非常開胃。
5. 酸白菜
兩大缸放在屋外陰涼角落,大白菜自然發酵,無任何添加,原汁原味,不論是用來涼拌、炒菜、煮湯都很完美。
阿婆從小吃到大的芥菜
冬天曬芥菜,是黃媽媽從小的記憶。每年十一月左右二期稻作收割後,約有兩個月休耕期,為了善用閒置農地,農人此時播下芥菜種子,六十天後就可以收成!採收後,無論新鮮吃、發酵製成鹹菜、曝曬後做成福菜或梅干菜,不同部位、不同階段,都深深融入臺東客家族群的餐桌與生活,小兵立大功,展現大地、太陽與時間結合的精華滋味。
你知道芥菜的一生有怎樣的起承轉合嗎?來看芥菜、鹹菜、福菜到梅干菜的四部曲。
福菜苦瓜排骨湯
準備好福菜、苦瓜、排骨、雞高湯,再來點小魚乾,黃媽媽的福菜料理上桌啦!
食材:
福菜、苦瓜、排骨、雞高湯、小魚乾
作法:
1. 福菜洗淨後切碎,苦瓜洗淨切塊。
2. 排骨燙過去除血水和雜質。雞高湯煮滾後,放入苦瓜、福菜、排骨。
3. 中火煮大約20分鐘後,加入小魚乾增添風味。
4. 起鍋前加鹽調味,湯頭充滿淡淡鹹味與自然回甘的發酵風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