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曆年的最後一天,依照本人乖僻的性格,當然是要堅持對抗基督宗教霸權的陽曆到底;這一篇決定繼續硬推月亮曆的浪漫~對異教徒而言新年早就過了(尖叫)!不過今日一樣先不談節氣活動,一起來看看這個酷東西:盧恩杖曆。
有沒有被月曆打過?
在印刷曆普及以前,古北歐人使用木頭製成的日曆,用線條刻痕標記時日,大概就是一年的份量,雕刻符號表示至日、分日、祭典與節慶。多數是杖或劍的造型;在挪威稱為 "primstav"(新月杖),在瑞典稱為 "runstav"(盧恩杖)。
"prim-" 來自拉丁語,通常都有「第一」、「初」的意思,在月亮曆法的脈絡底下就是「新月」;畢竟古斯堪地那維亞地區是以月亮周期作為曆法基礎,殼蟻參考
前一篇。"-stav" 是手杖的意思。
目前有關盧恩杖曆的考古學只能追溯到 13 世紀(來自瑞典的尼雪平 (Nyköping) 的盧恩杖曆),而維京人的活躍時代約在 12 世紀結束;因此,儘管可能在那之前已經有類似盧恩杖曆所記錄的曆法觀念,維京人卻不見得有在使用。
不過,透過研究盧恩杖曆留下的異教節氣訊息,多少還是能試圖回溯或重建異教時代的曆法其可能的樣貌。
盧恩杖曆的結構
由於古北歐人只有兩個季節的分別,因此,盧恩杖曆會有至少兩條或兩側的尺標圖;一側是夏天,一側是冬天。普遍製作於 15 世紀至 19 世紀之間,並由於印刷術的普及,以及陽曆(格里曆,現代流通的曆法)具有支配性曆法地位後漸漸消失。
尺標線上會使用後弗薩克 (Younger Futhark) 的前七個符文(ᚠ、ᚢ、ᚦ、ᚬ、ᚱ、ᚴ、ᚼ)並重複排列 52 次,代表的是每 7 日,也就是一週;每日所對應的盧恩文字會不同以往(ᚠ 不會總是週一),直到月亮週期 19 年的循環結束。
每一年都編碼一盧恩來表示;前 16 個是後弗薩克的 16 個盧恩(ᚠ、ᚢ、ᚦ、ᚬ、ᚱ、ᚴ、ᚼ、ᚾ、ᛁ、ᛅ、ᛋ、ᛏ、ᛒ、ᛚ、ᛘ、ᛦ),再加上 3 個的特置盧恩(稱為「黃金數字」):arlaug ᛮ (17)、tvímaður ᛯ (18) 和 belgthor ᛰ (19)。新月將出現在代表「年盧恩」的日子;比方說,月亮週期第 17 年,新月會出現在所有標有 "ᛮ" 的日子。
月亮曆法不依賴於陽曆的閏年知識,而是通過觀察冬至後的第一個滿月來判斷。由於古北歐的節慶或祭典會安排在特定時分舉行,因此,尺標線除了標示「年盧恩」之外的另一側會以特殊符號來表示當日有什麼意義;比方說,畫上太陽輪 (🜨) 可能意味著那是夏至日。
盧恩杖曆正如同盧恩文字,會隨著時間與使用者觀念的變化而發生改變,以上僅是非常粗略的介紹,並非所有的盧恩杖曆都是以上述方式刻畫曆法。
殺死獨角獸的男人
有關盧恩杖曆的研究已經有數百年,其中我覺得比較有趣的是這傢伙——歐雷沃姆 (Ole Worm)——他是 16-17 世紀的丹麥博物學家,曾於哥本哈根大學任教;他破解了古北歐跨國詐騙集團的詭計:把獨角鯨的角當獨角獸的角賣給歐陸政商名流來牟利。
另一方面,在他的手抄本中也記錄下人類最後一幅有關「大海雀」這種現今已滅絕生物的素描畫。同時,他也受雇於丹麥王室研究了盧恩文字與盧恩石,當中包含盧恩杖曆。
在他的書《丹麥年紀》(Fasti Danici) 中記述了一塊稀有的盧恩曆,不是刻在木杖上,而是海豚顎骨(不得不說非常維京)。顎骨上刻劃下屬於冬季範圍的 10 月 14 日至 4 月 13 日。
相對於陽曆的絕對定年(沒有這個妳過生日會不太方便,可能也是為什麼古北歐語系沒有類似英語的「生日快樂」,取而代之的是「願妳的誕生日帶有好運」);他們使用的是相對定年——透過參考重要事件發生時間點的方式判斷年份——比方說;中華民國總統直選後的第九個冬天。
月份作為相對時間座標而言,還不如祭典或月亮週期時間來得有意義(像是「冬夜祭後的第五個滿月」或是「今年第四個新月後的兩週」)。
除了這塊已經找不到實物的盧恩骨曆之外,沃姆還記錄下許多其他風格樣式的盧恩曆法(包含書物與便籤形式),並規劃出一整幅盧恩曆法對照表,以及古北歐語的數字讀音與盧恩文字書寫方法;就算放到現在都算是很全面的盧恩文字教材(前提是要讀得懂拉丁文)。
小結
古北歐人的農民曆最終仍被太陽曆取代;最早將絕對定年引入北歐的是冰島人阿里.索爾吉爾森 (Ari Þorgilsson),挪威在 17 世紀就改制格里曆,最晚放棄盧恩曆法的是瑞典(19 世紀)。
部分學者認為盧恩杖曆開始大量流行也是由於古北歐人被迫開始要和基督徒頻繁往來,為了能橋接陽曆而必須同時熟悉陰陽曆法在日期上的對應關係;不然,通常一支民族只需要掌握一種曆法就足夠讓他們適應自然環境變化作生活步調的調整。或許這也是為什麼盧恩杖曆從 12 世紀末(全面基督教化)才流行起來。
另外,古北歐異教曆法也有自己傳統上稱呼月份的名稱,每個月份的名稱都有小故事,這部分就以後再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