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說了嗎?一月九號將會有500萬人聚集在奎阿坡區(Quiapo)。菲律賓馬尼拉警區表示,大約500萬信眾將參加1月9日黑拿撒勒節的“信仰之行”。馬尼拉警方為此將部署5000名警力,以確保2023年黑拿撒勒節各項活動的順利進行。據悉,「信仰之行」作為「黑拿撒勒遊行」的備選方案,將在1月9日凌晨2點從黎剎公園的Quirino Grandstand開始,行至奎阿坡主座教堂,大約凌晨4點結束。
很多小伙伴就會問了,在其他地方天主教並沒有看到過什麼黑耶穌或者黑拿撒勒,到底什麼是黑拿撒勒。今天就跟著Aufheben一起,走進這個菲律賓獨一無二節日,其實了解了菲律賓的信仰的社會結構就明白,菲律賓根本不是一個亞洲國家,而是一個拉美國家。
黑拿撒勒
一個真人大小的黑皮膚、跪著的耶穌基督背著小十字架聖像被放在全馬尼拉最大的天主教堂——Quiapo區主座教堂裡面。這個不起眼的「偶像」,卻能召集多達幾百萬信眾在每年的1月9日前來瞻仰、親吻「聖榮」。這尊塑像到底有什麼故事?他和菲律賓歷史、幾百年殖民地歷史,菲律賓社會的貧富差距和文化構成又有什麼關係呢?今天這一期就聊下這個黑拿撒勒。
這座黑色的真人等比雕塑據說由 16 世紀一位匿名的墨西哥藝術家雕刻,然後於 1606 年通過大航海時代貫通墨西哥、菲律賓大帆船航線抵達菲律賓,帶到菲律賓傳聞它經歷了一場火災,全部貨物被燒的面目全非只留下烈火中完好保存下來的耶穌扛著十字架的雕像。它描繪了耶穌在被釘十字架的途中Viadolorosa(在耶路撒冷走的苦路)中的第三次跌倒。教皇英諾森十世 ( Pope Innocent X ) 於 1650 年認可聖基督耶穌拿薩雷諾(Santo Cristo Jesús Nazareno) 的世俗兄弟會,以通過聖像促進對耶穌的虔誠。最初幾十年,它被安置在馬尼拉附近的各種教堂中,1787 年抵達奎阿波教堂,自此一直供奉在那裡。該聖像在菲律賓享有盛譽,被許多菲律賓天主教徒視為奇蹟; 據說只要觸摸它就能治癒疾病。它名字來源於“拿撒勒人”,這是基督的一個稱號,表明他是加利利拿撒勒人,但是它通體膚色黝黑——這在菲律賓對耶穌的描繪中並不常見。
近年來,已經無法使用17世紀的真跡進行遊行活動,目前主流使用的是一尊複製品。每年這尊黑色塑像一共三次拿出來巡遊、展示,分別是1 月 9 日、黑色拿撒勒人節、耶穌受難日和 12 月 31 日除夕。 1 月 9 日的遊行重現了 1787 年圖像的Traslación (西班牙語字面意思是“轉移”),或從Intramuros(王城)內的原始神殿“莊嚴轉移”到小教堂。 1 月 9 日的Traslación是三個遊行中最大的一個,吸引了數百萬試圖觸摸圖像的信徒,最多持續 22 小時。而今年是疫情后第一個黑拿撒勒節,據說2023將吸引500萬人參加。除了菲律賓,遠在拉美巴拿馬的波托韋洛 ( Portobelo ),人們崇拜名為Cristo Negro的類似塑像。
大航海時代菲律賓開發的見證者,苦難的印記
理解菲律賓宗教,就會理解菲律賓民族的個性。不論是黑耶穌塑像還是Gudalupe聖母瓜達盧佩(MRT3號線輕軌的一個站名,位於makati),都透露出那個菲律賓從蒙昧開始接受天主教、基督教信仰的大航海時代的印記。 Guadalupe聖母也是從墨西哥流傳到菲律賓的產生於大海航海時代的傳說,作為大航海時代大帆船貿易的中點。 (馬尼拉大帆船)大帆船貿易,又叫馬尼拉大帆船(西班牙語:Galeón de Manila;菲語:Galyon ng Maynila )是西班牙商船,馬尼拉大帆船一詞也可以指阿卡普爾科和馬尼拉之間的貿易路線本身,從 1565 年持續到 1815 年。從17世紀的兩個半世紀以來,這條航線將位於墨西哥城的西班牙王室新西班牙總督轄區與其亞洲領土(統稱為西屬東印度群島,橫跨太平洋,包括菲律賓群島和關島)之間航行。
馬尼拉大帆船在太平洋航行了 250 年,是溝通明清中華帝國與西班牙殖民的紐帶。航線將將香料和瓷器等奢侈品運往美洲,以換取新世界的白銀。這條路線還促進了文化交流,塑造了相關國家的身份和文化。馬尼拉大帆船在從菲律賓出發的航行中,在新西班牙有點令人困惑,它被稱為La Nao de la China(中國船),因為它們主要裝載從馬尼拉運來的中國商品。明清兩帝國流行於中國的「西班牙鷹洋」就是這條航線貿易的產物,儘管當時的海洋貿易受到明清政府的大力管控,所謂「片板不得下海」,但是正所謂「熙熙攘攘皆為利往」,有海洋貿易的巨大利益,以及財政收入的吸引下,有限的口岸互市以及大規模海盜走私都成為當時馬尼拉大帆船航線的「衍生品」。最著名的大海盜當然是中日混血的著名人物——鄭成功以及其父鄭芝龍,當然嘉靖朝的海賊王——王直也是這一行業的佼佼者。
最早開闢這一條航線的是聖奧古斯丁修會的修道士、兼航海家安德烈斯·德·烏達內塔,在他開創了從菲律賓到墨西哥殖民地的返回航線後,西班牙人於 1565 年開通了馬尼拉大帆船貿易航線。該航線的貿易一直持續到 1815 年墨西哥獨立戰爭爆發。
馬尼拉-阿卡普爾科大帆船紀念館位於馬尼拉王城區的墨西哥廣場。
大帆船時代徹底改變了菲律賓,這裡過去主流是伊斯蘭教和民間信仰,400年西班牙殖民史也是菲律賓開發史,這裡不評價殖民主義動機與好壞,客觀上確實是讓菲律賓成為了整個大航海時代的受益者。得益於馬尼拉大帆船貿易的興盛,當時一些福建商人從菲律賓偷渡了土豆、玉米、番茄、辣椒以及紅薯等高產農作物進入大明帝國,也側面為大明延續了百來年國祚。
黑耶穌就是這樣一個文化交融、融合的產物。毫無疑問,黑耶穌是多少有些「偶像崇拜」的影子在的。根據 Jaime Laya 的說法,對 Quiapo 的黑拿撒勒人的虔誠崇拜是偶像崇拜,他補充說這可能是前基督教當地儀式習俗的延續。但是每一種文化現象背後就是反映社會現實,西班牙殖民者是白人,但是菲律賓最尊崇的救世主卻是皮膚黝黑的「土著」形象,很多學者認為它與當時殖民者高高在上和菲律賓土著、華人社區、日本商團之間的社會差異有很大關係。這種「本土主義」的衝動最後就催生了菲律賓的民族主義,也誕生了用西班牙語寫作,當代菲律賓人要透過翻譯才能明白他著作的含義的,有菲、西、中、日混血的那位「國父」——黎剎的思想。思想總是在交匯中爆發,在漫長的壓抑中最後釋放能量的。菲律賓“國父”傳奇,一個黎剎三種表述
相比之下根據之前馬尼拉大主教何塞·克萊門特·伊格納西奧 ( José Clemente Ignacio) 的說法,遊行和整體奉獻不是偶像崇拜,而是反映了「菲律賓人的特點,如果可能的話,想要擦拭、觸摸、親吻或擁抱聖物」,而且它是相信「神存在於神聖的物體和地方」。菲律賓人確實存在某種區別於亞洲其他國家的「宗教熱忱」,這種宗教性讓他們甚至安於貧困,也安於所處的社會位置。當然也引起很多人詬病的「懶惰」、「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批評。但是這就是菲律賓社會的一個部分,一種組成。這種「Ba hala na」的思想甚至在殖民地時代就已經出現。作為土著你沒有出頭天為什麼還要拼,現如今作為本國窮屌絲,有那麼多大家族、外國人在上面,你為什麼還要拼?作為要壓榨他們的華人老闆自然要指責他們不努力;對於一些菲律賓人,這就是他們努力了,再努力是不可能了。
黑耶穌也是一種苦難印記
其實如果了解下菲律賓天主教你會發現,對黑色拿撒勒人的崇拜在菲律賓人中根深蒂固,他們強烈認同這幅畫所描繪的基督的激情和苦難。當無數菲律賓人湧上街頭,為了一尊黑黢黢塑像潸然淚下,將奉獻、和親吻、撫摸都獻給這尊跪地的黑色耶穌的時候。這些黑拿撒勒信徒們其實是將他們的貧窮和每天的掙扎與基督受難聯繫起來。
菲律賓是一個色彩極其鮮明的地方,他的鮮明就好像他的貧富差距。有人每天在BGC、Makati香車美女帥哥,就有人在Tondo住活動板房。 2022探秘馬尼拉最負盛名的貧民區——湯都Tondo 對菲律賓而言一切都是那麼平常,人們只是將心中的苦楚和對這個世界的不理解放到了宗教的世界中,他們甚至不為親人痛哭,卻為一尊塑像潸然淚下。這就是菲律賓最「拉美」、最不「亞洲」的一面。苦難的精神和印記鐫刻於菲律賓人的信仰世界中,他們也試圖在信仰當中,尋找到一些屬於他們自己的答案,這些答案並非世俗,但是也是屬於菲律賓的獨特印記吧。
1月8-9日,如果不想被擠爆,經歷劇烈堵車堵一天,請遠離中國城以及Quiapo附近。以下是信仰之行將經過的區域:
奎里諾看台;Katigbak Road;Padre Burgos Street;Jones Bridge;Dasmariñas Street;Sta. Cruz;Palanca Street;Quezon Blvd.;Arlegui Street;P. Casal Street;Concepcion Street;Carcer Street;Hidalgo Street;Bilibid Viejo/ G. Puyat Street;Guzman Street;Hidalgo Street;Quezon Blvd.;Palanca Street;Villalobos Street;奎阿坡大教堂。
不過不同於傳統“黑拿撒勒遊行”,疫情后的第一次遊行,黑耶穌神像在“信仰之行”中不會被展示。
或許要再過一兩年,菲律賓天主教方能親吻黑拿撒勒耶穌了。
願上帝保佑菲律賓群島。
你有什麼看法?歡迎留言告訴我!
感謝訂閱菲律賓全視角,這裡有最遠最全的深度視角,帶你理解不同的菲律賓。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