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屋哲學(1)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居住是人生第一件要事。當然會有人不以為然,因為飄泊也是一種態度。但是,飄泊的成本極高,一般人卻不覺得。
事實上,飄泊需要的是種特殊才能。
至於居住,理論上每個人都應該有上一代留存的「家」。理論上。而我家就不在這個理論裡面。因為我老家從祖父在1900年以前,甚至1800年就有增增祖父留下給祖父、伯祖父的土地。但是他們似乎沒有在日本來以前做好土地所有的文件部分,所以輕易就被弄掉大部分。
例如說,竟然有「高砂鐵工廠」名義下的土地在我兒時種菜的所在,而那地後來被國民黨的「保安司令部」沒收了。至於伯祖因為沒有兒子,所以繼承的部份沒有人搞清楚,因為就連我祖父也是1944年就去世的,那年,台灣還沒有民國。
我的祖父卻曾在日本人治理的歲月,跟過岡本要八郎撿石頭。因為祖父就是石匠,並以「刻墓碑」為志業。這事直到2018年因為祖父那塊「石地」沒有辦理繼承才被提出來。那塊石頭地有「所有權」,我住的那地竟然沒有?當然不對,所以我的老家在1967年被蔣介石拆了,因為他的護衛隊營區需要,就化成「梅莊」了。因此我們家不得不流浪。
所以接下來我的「居住」成為流浪。從士林大東路,後來移至石牌。石牌的日子除了我去當兵,又遇上小妹被毒死(工廠工業毒氣),母親憂傷致癌而病逝,所以石牌成為傷心所在。我們賣給樓下老鄰居。
因為我去當兵,回家後短暫待過二哥家,大妹去住大嫂家。接著我流浪在工作地方的辦公室,等於值夜班。然後因為開書店,住在台灣大學附近幾個地方,汀州路、青田街、新生南路以及福和橋過去的中和。
結婚時,租了新店。然後去美國陪老婆讀書。這是第一段。
梅莊開始時的大門,原本是日治時代的血清疫苗研究所。
2020年代的蔣介石官邸人工河,剛開通時,像條臭水溝。我的孩童時期是一條小小的溪流,可以游泳。
    avatar-img
    4會員
    2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邱文福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香草山,是聖經雅歌最後的第八章結束出現的。那節是「我的良人哪,求你快來!如羚羊或小鹿在香草山上。」 然後,我在1974年台北羅斯福路四段1號,那個台灣大學門口的1-16號違章建築,頂下了「香草山書屋」,是高中時代文青歲月朋友開設的,我在那年底接續經營。後來增設「香草山出版公司」。違章建築背後是一道圍
    香草山,是聖經雅歌最後的第八章結束出現的。那節是「我的良人哪,求你快來!如羚羊或小鹿在香草山上。」 然後,我在1974年台北羅斯福路四段1號,那個台灣大學門口的1-16號違章建築,頂下了「香草山書屋」,是高中時代文青歲月朋友開設的,我在那年底接續經營。後來增設「香草山出版公司」。違章建築背後是一道圍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故鄉身世 我的老家是在廣東的東北角客家梅州市所轄的五華縣大布鄉水寨墟,李氏落腳水寨我是第24世,父母親因民國20年就出門了,後來抗戰軍興,我在民國30年(1941)出生於桂林省立醫院,所以都沒有回去過故鄉,直到民國37年冬。 出生後,父親寫信回家報喜上燈,祖父按我的生辰批了八字,認為少水,又
    我父親是南部人,因工作的緣故,我出生於台北,之後因阿嬤年紀大了,父親請調回到南部。南部高雄是我的家鄉,我們起初是住在一個叫做甲仙鄉的地方生活,大姑媽小姑媽也都在附近居住,兒時有許多記憶都是在兩位姑姑家。其實真正的老家並不再這裡,只因老家在偏遠的山區,沒有太多工作的選擇,所以下山後第一個算是有開發
    Thumbnail
    最開始兩句記得是七、八年前寫就,一直未能補全,直到前幾日,不自覺吟誦起來,才終於賦予這首詩完整。 記得非常清楚,當時想的情景,是走進舊家後方的廢棄宅院,陽光從生鏽的鐵窗灑落,灰塵旋繞不已,雖然我從未在這房子住過,但從小便往這稱得上危樓的屋子裡跑,翻過許多祖父時代的物品,見過許多父輩留下的痕跡
    Thumbnail
    如果你和我一樣是50+族群,那求學過程中一定總會遇過有著濃濃外省腔的老師,我記得四川來的地理老師,國文老師認課文的腔調和老蔣總統一模一樣,國小同班同學的爸爸就是我的導師,也是年輕時隨著國民政府撤退來台,明知回不去了,才在台灣娶妻生子。 大多數人來時匆忙,都是孓然一身,甚至身無分文,軍方為了應付這突
    Thumbnail
    這是記憶與記載的時差。因為這些時差,讓我們迂迴於現在、過去與未來。 時間既不是直線也不是迴旋,而是在那裡兀自擺盪。一不小心,兩條時間就連在一起,假裝成脈絡相連的回憶;一不小心,一條時間就斷成兩半,各自尋找記憶的歸位。 這是我老爸的故事。故事是我的想像,也是存在。
    Thumbnail
    八   話說父親聞知台灣事,便一個心思想到台灣發展謀前途。他在【遺兒孫詩】寫道【學成聞知台灣事 返家收租欲遠航 翻浪出帆泉州港】。   父親終究下定決心瞞著家裡的兄姊私下收田租啟程遠航,他登船地就是從宋元時期開始就是世界貿易大港的泉州港。我想在戰爭年代大陸和台灣貿易交通應該是斷絕的,而今對日抗戰
    我十二歲時,父親在桃園郊區買了一棟房子,門前就是一個大型埤塘,居住環境還算清幽。 後來埤塘填了一半,蓋起了縣政府,後面的一半在不久後,也填了蓋文化中心。莫名其妙的我家變成了文教區,以前的堤岸變成了縣府路。 從蓋了縣政府,又變成市政府以後,左右鄰居都知道,遲早會有人來談改建,所以大家都把錢用在可移
    Thumbnail
    系刊主編出了一個題目,要求我以「故鄉」為主題書寫一篇小文,暢敘我對故鄉的感覺。我究竟是那裡人呢?想想,還真有些惘然。 按戶籍登記,我算臺北縣(現在是新北市)人,我的出生地是中和。當中和、永和的界域還不是那分明的時代,有時還得花費口舌說明我的故鄉是「臺北縣中和鄉」,而不是「臺北縣永和
    Thumbnail
    一到目的地,不是想像中的三合院或四合院,而是一棟蓋在田中的大別墅,三層樓高加閣樓。太好了,我今晚不去飯店了。可是,感覺哪裡怪怪的?好像裡面出不來、外面進不去,卻又有一股貴氣困在其中?到底是我糊塗,還是這裡太怪了? 「楊先生,您家裡很氣派呀。」只是不知道缺不缺乾兒子。 「沒有啦,以前,阿爸有一塊地
    Thumbnail
    都市生活的擁擠空間和緊湊步調,讓我們一家六口在2015年底,像逃難似的逃到台東海岸偏鄉,打算永久定居在此。有太多人質疑,在缺乏各樣資源的偏鄉,如何能謀生、孩子如何受到良好的教育、醫療需要如何顧及......習慣都市生活的人,對鄉居生活有種種疑慮和不安。對這些疑問,我沒有標準答案,只有親身體驗的歷程。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故鄉身世 我的老家是在廣東的東北角客家梅州市所轄的五華縣大布鄉水寨墟,李氏落腳水寨我是第24世,父母親因民國20年就出門了,後來抗戰軍興,我在民國30年(1941)出生於桂林省立醫院,所以都沒有回去過故鄉,直到民國37年冬。 出生後,父親寫信回家報喜上燈,祖父按我的生辰批了八字,認為少水,又
    我父親是南部人,因工作的緣故,我出生於台北,之後因阿嬤年紀大了,父親請調回到南部。南部高雄是我的家鄉,我們起初是住在一個叫做甲仙鄉的地方生活,大姑媽小姑媽也都在附近居住,兒時有許多記憶都是在兩位姑姑家。其實真正的老家並不再這裡,只因老家在偏遠的山區,沒有太多工作的選擇,所以下山後第一個算是有開發
    Thumbnail
    最開始兩句記得是七、八年前寫就,一直未能補全,直到前幾日,不自覺吟誦起來,才終於賦予這首詩完整。 記得非常清楚,當時想的情景,是走進舊家後方的廢棄宅院,陽光從生鏽的鐵窗灑落,灰塵旋繞不已,雖然我從未在這房子住過,但從小便往這稱得上危樓的屋子裡跑,翻過許多祖父時代的物品,見過許多父輩留下的痕跡
    Thumbnail
    如果你和我一樣是50+族群,那求學過程中一定總會遇過有著濃濃外省腔的老師,我記得四川來的地理老師,國文老師認課文的腔調和老蔣總統一模一樣,國小同班同學的爸爸就是我的導師,也是年輕時隨著國民政府撤退來台,明知回不去了,才在台灣娶妻生子。 大多數人來時匆忙,都是孓然一身,甚至身無分文,軍方為了應付這突
    Thumbnail
    這是記憶與記載的時差。因為這些時差,讓我們迂迴於現在、過去與未來。 時間既不是直線也不是迴旋,而是在那裡兀自擺盪。一不小心,兩條時間就連在一起,假裝成脈絡相連的回憶;一不小心,一條時間就斷成兩半,各自尋找記憶的歸位。 這是我老爸的故事。故事是我的想像,也是存在。
    Thumbnail
    八   話說父親聞知台灣事,便一個心思想到台灣發展謀前途。他在【遺兒孫詩】寫道【學成聞知台灣事 返家收租欲遠航 翻浪出帆泉州港】。   父親終究下定決心瞞著家裡的兄姊私下收田租啟程遠航,他登船地就是從宋元時期開始就是世界貿易大港的泉州港。我想在戰爭年代大陸和台灣貿易交通應該是斷絕的,而今對日抗戰
    我十二歲時,父親在桃園郊區買了一棟房子,門前就是一個大型埤塘,居住環境還算清幽。 後來埤塘填了一半,蓋起了縣政府,後面的一半在不久後,也填了蓋文化中心。莫名其妙的我家變成了文教區,以前的堤岸變成了縣府路。 從蓋了縣政府,又變成市政府以後,左右鄰居都知道,遲早會有人來談改建,所以大家都把錢用在可移
    Thumbnail
    系刊主編出了一個題目,要求我以「故鄉」為主題書寫一篇小文,暢敘我對故鄉的感覺。我究竟是那裡人呢?想想,還真有些惘然。 按戶籍登記,我算臺北縣(現在是新北市)人,我的出生地是中和。當中和、永和的界域還不是那分明的時代,有時還得花費口舌說明我的故鄉是「臺北縣中和鄉」,而不是「臺北縣永和
    Thumbnail
    一到目的地,不是想像中的三合院或四合院,而是一棟蓋在田中的大別墅,三層樓高加閣樓。太好了,我今晚不去飯店了。可是,感覺哪裡怪怪的?好像裡面出不來、外面進不去,卻又有一股貴氣困在其中?到底是我糊塗,還是這裡太怪了? 「楊先生,您家裡很氣派呀。」只是不知道缺不缺乾兒子。 「沒有啦,以前,阿爸有一塊地
    Thumbnail
    都市生活的擁擠空間和緊湊步調,讓我們一家六口在2015年底,像逃難似的逃到台東海岸偏鄉,打算永久定居在此。有太多人質疑,在缺乏各樣資源的偏鄉,如何能謀生、孩子如何受到良好的教育、醫療需要如何顧及......習慣都市生活的人,對鄉居生活有種種疑慮和不安。對這些疑問,我沒有標準答案,只有親身體驗的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