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本試著把影片採訪內容文字化的嘗試,很明顯的本人偏好文字勝過影片。因此影片真心沒看過,書因為也不厚很快就看完。說是百工,但其實多數職人圍繞著夕陽產業、民間信仰,不免有一些超自然現象的敘述,因為選輯了30個故事,書又只有288頁,想當然耳每個故事都不會太長,影片的話幾乎每集也控制在10分鐘左右,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到
YT頻道對照著書中的內容這樣。
這本書分成二個部分,先是戇膽(gōng-tánn)、再是厚工(kāu-kang),透過部分臺語的呈現方式,說明這些產業中的從業職人,經常是操著臺語,也有一定年紀了。對於投入大半歲月的工作,雖然入職時並非全都從小立志,但在人生抉擇的當口上,毅然踏上了職人的道路,並且耐心磨練自己的技藝,把工作做到極致的龜毛,是幾乎所有職人的共通點。
殯葬業的從業人員經常給人一種晦氣感,但人生自古誰無死,即便如此從業人員也經常被貼上標籤,就跟黑貓、烏鴉一樣,彷彿是種厄運的象徵。然而不論撿骨、葬禮服務、撿骨或製棺,其實多數是剛性需求。職人不因職業社會觀感而偷工,而是挺踏實的把工作做出了口碑。
偏門的行業若不是這書介紹,還真是完全在經驗外,毫無涉獵。入珠師傅、珠帽師、鴿笭師不看書根本不知道有這行,或者即便能因為經驗想像中有這行,也不清楚門道。團隊訪問了這些從業的職人,簡要的介紹了他們的工作,曾經聽過的故事,還真的是因此拓展了對於社會的認識,描繪了從未看過的社會一隅。
書中唯一重複的應該就是刺青了,不知為何對這主題情有獨鍾,所欲翻轉的,大概就是對類似的行業有的刻板印象,入珠、宮廟相關產業被貼上和黑道、流氓同流的標籤,八嘎囧的說法,和過去對宮廟各種科班敬神的形象大相逕庭,何以如此,書中並沒有給出任何說法,但試著呈現了不同於刻板印象的那一面。
其餘像是製墨、旗袍、活版印刷、捏麵人、篆刻、雞毛撢子(!)、烘爐、製材等夕陽產業,職人面對量產的困境,除了品質與工法上的堅持之外,確實很難和工業化生產做價格戰,甚至無法量產。而這些夕陽產業也多有勞力密集的困境,以至於接班困難重重。老師傅退休之後,是否就斷了傳統不得而知,就是個影音搭配文字的紀錄,為這些精湛的技術留下點什麼。黯淡的提到無法與時代的洪流相抗衡,但仍堅持在力所能及的這時刻,多做一些時候。
推薦給也對罕見職業有興趣的朋友,短小的篇幅可以簡單建構一個對於這個工作的簡單認識,下次再看到相關的產品,或許也會想起這本書,和那個堅持努力的師傅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