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孝全:我的顏色是灰色,一個中性的顏色

張孝全:我的顏色是灰色,一個中性的顏色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張孝全專注而自在地回應每個問題與當下。今年入圍金馬獎最佳男主角他說以前的他不懂得表達,想得再多說出口的只有「是」,直到這幾年才找到了方法,一點一點打開自己。改變他的是家庭,更是走過這麼多年的累積。
raw-image

本篇全文刊登於VERSE

「我覺得我是灰色的。」張孝全說道。

灰色,對張孝全而言是個中性的顏色,是等待改變的準備。身為演員的他,要能隨時準備接受不同角色、劇本以及人生階段,才能不尷尬地、自然地接受所有可能。

這個基調是這幾年才形成的,但對張孝全而言並沒有所謂的轉捩點,而是對於「嚮往」的累積,「入行這21年,我一直在經歷、一直在接受,會看到很多你所嚮往的人、個性和說話方式。」這些嚮往的模樣存在他的腦海裡,一有機會便靠近一點,直到最近他才真實感受到,接近了理想中的自己。

肯定與否定之間

回想一開始,張孝全踏入演藝圈的原因很簡單,只是為了不花父母的錢買車。

2001年,他第一次出演電視劇《尋找Mr. Right》時,甚至還不理解何謂「演戲」。「第一天拍戲的現場,看著所有人照著劇本做出反應,他們在笑、在玩,而我非常緊張,感覺我前面的人都是神經病——你們為什麼要開心?」第一天是場震撼教育,拍攝結束,在回程巴士上的他,是空的。

那時的他發現,自己是個沒辦法表達的人,說不出到底哪裡不對勁,接下的戲也無法中途停止,但也是在此同時,他察覺「表演」是個可以探索與了解自我的過程。

raw-image

張孝全陸陸續續接演了多齣電視劇,包括《十八歲的約定》、《孽子》、《極速傳說》等,一個接一個不同的角色與人生,讓他看見自己的各種狀態,從中了解自己、否定自己,然後再次了解並再次否定,雕磨著最嚮往的自我——這一點也是他認為演戲最有趣的地方。

「我不是一個會設定目標的人,就只是有一個大方向,慢慢靠近。但唯獨我一直希望,能夠在不同文化的地方生活一段時間。」這個想法他曾想過要在28歲時實踐。

當時張孝全心想或許可以申請國外學校念書,也有了屬意的學校,他找了該校畢業的導演、設計師討論,存夠了錢,心想就算申請沒通過,也打算先到語言學校學習,體驗當地生活。但在此時,他接到了一個他從未挑戰過且喜愛的劇本。「那時覺得好像也沒關係,不用那麼貪心,我現在演戲其實滿快樂的,我好像也不用一直想著我一定要去體驗國外生活。哪一天我退休了,或六七十歲或時也可以去做——也或許到時我根本不想做了。」

放下了非去不可的想法,張孝全開始全心專注在演戲,一路演到現在。

自我與角色的百分比

曾有段時間,張孝全演戲太過用力緊繃,入戲的方式是將自己全然塞進角色裡頭,將走路、呼吸、思索都變成「他」的模樣。直到2020年接演《誰是被害者》,他才發現土法煉鋼方式無法再繼續下去,因為那個角色距離真實的自己太遙遠。

《誰是被害者》裡,張孝全飾演的方毅任是一位帶有亞斯伯格特質——比起「症」,張孝全更希望以「人格特質」來形容——的鑑識人員。「這樣的特質當然可以有一些詞彙去描述,但現實生活中他有太多可能,是接近所謂自閉症還是泛自閉症?他是不是有找到社會化的方法?」

方毅任的模樣有太多可能,多到無法將自己「塞」入其中,自此對於角色有所設定成了必須,也讓張孝全想通:準備一個角色應該要先認知他的核心,再透過自己的百分比去靠近,「其實每個人體內都存在著各種情緒、人格特質,只是百分比占多少。所以我提取自己的百分之幾去靠近,然後想像、放大。」過去演戲經驗的積累、從不同演員身上所觀察到的嚮往,從那一刻開始轉化成他構築角色的養分。

raw-image

而另一個讓張孝全改變的,是孩子。他在家庭中的身分不再只是人子,也成為了人父,有了對於孩子的關懷與擔憂,他開始理解父母的感受,變得柔軟,「以前覺得柔軟就是你低頭、示弱了。但我現在覺得那是一種溫柔,而且讓我比以前更強大自在。」

對張孝全而言,過往的自己能不顧一切、隨心所欲,是因為沒有什麼好擔憂;有了家庭後他依然不顧一切,是因為清楚明白為了什麼而做,孩子正是他持續努力的動力。

如今,張孝全對於角色的揣摩,更多是透過劇本尋找角色的缺點。劇本裡的主角大多充滿完美人設,但沒有人該是如此,所以他尋找角色的自我與自私,使其變得立體,「當你找到人物特質,放入某場戲,就會起化學變化。或許下一場、下下一場戲,事件開始發酵,這個角色不一樣的狀態便會出現。當角色真實起來,同一段台詞情緒是不一樣的,也或許同樣的台詞會有變動的可能性。」

.

.

.

本篇全文刊登於VERSE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歡迎來我的Instagram 麥恩!電影後聊聊 看更多內容喔!
avatar-img
Mion 麥恩的沙龍
14會員
31內容數
有句話說:「要感謝的人太多了,那就謝天吧!」⁣ 想聊的電影太多,那就來『聊Bar!電影』Podcast⁣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Mion 麥恩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2022 年,導演盧卡格達戈尼諾以電影《骨肉的總和》於威尼斯影展拿下銀獅獎、馬切洛馬斯楚安尼獎。有人說這部電影是血腥版的《以你的名字呼喚我》,而導演的朋友則認為這是一部哀悼父親與戀情的私人作品。在原著小說強調「食肉」之罪的架構下,盧卡將故事拉至社會規範的邊界,說著孤單的我們皆有「罪」。
《村裡來了個暴走女外科》(後續簡稱《女外科》)改編自劉宗瑀醫師的同名小說,故事描述小劉——一位放浪、暴走、醫術了得的女外科醫師,把自己下放到南南灣村的偏鄉醫院就職。這間醫院裡不時發生讓人啼笑皆非的急診百態,也從中看見了台灣醫療的種種難題。
近日美國民主大倒退,大法官不只否決了女性掌握自己墮胎的權利,還進一步的放寬擁槍的權利。即便今年才過一半,美國便已經發生231起隨機槍擊案件,依然忽視著槍枝帶來的傷害。當然槍不是造成隨機傷人的主因,卻是加重傷害遍集的最大成因。這次藉由《午後彌撒》上映,也整理幾部關於隨機槍擊事件的電影。
淺堤的四人彼此認識至今已過十多年,2021年底,挾帶著《婚禮之途》的發行,成立自己的公司「湯與海音樂有限公司」。依玲笑著說這個新的狀態,像是跟團員們命定的婚姻關係,有了更大的目標,也打算走得長長久久。
自從去年在台北影展上看了《伏魔殿》,就對這部片念念不忘。在回顧去年的十大電影之時,《伏魔殿》的片段也總會不是的閃爍在我眼前。可惜礙於篇幅及長片的基準,一直沒有機會好好介紹這部片。而今年,令人驚奇的,居然還有機會能夠看到《伏魔殿》在院線上進行公映拉!
你能夠想像嗎?居然會有人願意冒著生命危險也要將電影產出。在中東國家,不如東亞、歐洲或美國那般平和。許多威權或宗教統治的國家底下,為了發出聲音是可能死在子彈或刀下的。穆罕默德拉素羅夫(محمد رسول‌اف‎‎)便是其中一位不畏懼死亡的導演,即使受到政府的迫害與限制,他依然創造出了這部在柏林拿下
2022 年,導演盧卡格達戈尼諾以電影《骨肉的總和》於威尼斯影展拿下銀獅獎、馬切洛馬斯楚安尼獎。有人說這部電影是血腥版的《以你的名字呼喚我》,而導演的朋友則認為這是一部哀悼父親與戀情的私人作品。在原著小說強調「食肉」之罪的架構下,盧卡將故事拉至社會規範的邊界,說著孤單的我們皆有「罪」。
《村裡來了個暴走女外科》(後續簡稱《女外科》)改編自劉宗瑀醫師的同名小說,故事描述小劉——一位放浪、暴走、醫術了得的女外科醫師,把自己下放到南南灣村的偏鄉醫院就職。這間醫院裡不時發生讓人啼笑皆非的急診百態,也從中看見了台灣醫療的種種難題。
近日美國民主大倒退,大法官不只否決了女性掌握自己墮胎的權利,還進一步的放寬擁槍的權利。即便今年才過一半,美國便已經發生231起隨機槍擊案件,依然忽視著槍枝帶來的傷害。當然槍不是造成隨機傷人的主因,卻是加重傷害遍集的最大成因。這次藉由《午後彌撒》上映,也整理幾部關於隨機槍擊事件的電影。
淺堤的四人彼此認識至今已過十多年,2021年底,挾帶著《婚禮之途》的發行,成立自己的公司「湯與海音樂有限公司」。依玲笑著說這個新的狀態,像是跟團員們命定的婚姻關係,有了更大的目標,也打算走得長長久久。
自從去年在台北影展上看了《伏魔殿》,就對這部片念念不忘。在回顧去年的十大電影之時,《伏魔殿》的片段也總會不是的閃爍在我眼前。可惜礙於篇幅及長片的基準,一直沒有機會好好介紹這部片。而今年,令人驚奇的,居然還有機會能夠看到《伏魔殿》在院線上進行公映拉!
你能夠想像嗎?居然會有人願意冒著生命危險也要將電影產出。在中東國家,不如東亞、歐洲或美國那般平和。許多威權或宗教統治的國家底下,為了發出聲音是可能死在子彈或刀下的。穆罕默德拉素羅夫(محمد رسول‌اف‎‎)便是其中一位不畏懼死亡的導演,即使受到政府的迫害與限制,他依然創造出了這部在柏林拿下